APP下载

“12号12人:外交公寓三年展”展评

2018-09-27张晓彤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海峰个展公寓

张晓彤

朱加 无题

2018年12月7日至2019年2月17日,在北京市朝阳区秀水街1号建国门外外交公寓4号门12号楼8层082号的一间130平方米的空间内(以下称为外交公寓12号空间),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展览——“12号12人:外交公寓三年展”。顾名思义,此次展览是外交公寓12号空间成立三周年之际,聚集了12位艺术家作品的一次展览。对于没有去过的我来说,觉得应该是这个样子:私信邀约的参观方式,居住公寓的展示和呈现,再加上一群彼此熟络的业内故人。

开幕现场

展览链接:

12号12人:外交公寓三年展

外交公寓12号空间创立人兼主持人:彭晓阳

学术小组:王鲁炎、王友身、翁子健、倪海峰

学术组长:王友身

展览时间:2018年12月7日— 2019年2月17日

地 址:北京市建国门外外交公寓4号门12号空间

冯国东 手推车

张伟 MAB18

这次跨年度的展览不同于以前我们常见的展览形式,它的性质既不是个展,也不能概括为群展,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集合性个展”再合适不过。此次展览展示了三年来曾在12号空间进行过个展的12位艺术家的14件作品。12位个展艺术家分别是(以展览时间排序)冯国东、张伟、王鲁炎、王友身、顾德新、李永斌、倪海峰、朱加、赵亮、颜磊、刘展、杨振中,12位艺术家分别占据过道、客厅、厨房、书房等空间进行布局,并且为了更好地呈现展览效果,经过了艺术家们的多次更换作品和改变展位,才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场景。

这次“外交公寓三年展”,不设展览主题、空间,不抉择作品与呈现方式,且不预设交流导向与预期的状态,展览将要发生的一切不受空间既有经验干预,它将按照自身的逻辑延展开来,不是简单地对过往12位艺术家个人展览的梳理,而是试验性地拓展空间另一种展览思维模式与呈现方法论,为艺术家的创作与呈现提供新的可能。

走进12号空间,首先进入观众视线的是两张自制的晚会海报复印件,这是艺术家朱加的作品,好像是他曾经的个展“留住现场”的前传或广告。推开门走进空间,或许因为这本身就是公寓改造的格局,并没有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奇观,它们和此前王鲁炎“遗留”在门框处的《被拉近和推远的面对的背对者》占据了进入这个空间或说是展览“交流”路径的起止。继续深入空间内会发现一件件艺术家的作品慢慢出现在你的视线,它们或在空间中贴挂和摆放,或隐藏在角落,或与冰箱贴一起出现……

然后可以看到客厅墙边竖立的褪色的旗帜,倪海峰的《北京55天》和位于地面中间的赵亮的《界》,以及墙面上顾德新的《1994.2.4(方案)》和李永斌的《生的证明》;阳台上是冯国东生前自制的《手推车》;书房展览的是三位艺术家的作品,杨振中的《背景墙》、王友申的《外交公寓》以及刘展的《阳台》;还有占据过道空间位置的颜磊的新作《相机掉进了枯山水》。如果只是简单地浏览一下12号空间的展示,而不知作品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恐怕是难以与艺术家及其作品产生交流与对话的。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作品应该是倪海峰的《北京55天》,顶天立地地倚靠在客厅的墙边,很有气势,也不容忽视。这件作品源自1963年由塞缪布朗思制作、尼古拉斯•雷执导的美国历史电影《北京55天》。该电影以发生在1898—1900年间的义和团运动为背景,戏剧化地描述了从1900年6月20日至8月14日,外国使节居住的北京东交民巷被义和团围攻整整55天的故事。作为中国重要的当代艺术家,倪海峰有意识地把虚构当作历史考察的起点,艺术家的目的在于创造一个双重叙事,一个过去和现在、虚幻和真实交替缠绕又并行延展的时间轴,历史在这里成为一个待解除枷锁的时间流,并生成异质的现场。

赵亮 界

倪海峰 北京55天

王友身 外交公寓

还有我很感兴趣的一件作品是顾德新的《1994.2.4(方案)》,如果说上一件作品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那这件作品给曾经学过设计的我的第一眼感觉就是很美,可能这有点肤浅,但我不得不承认其次才关注到它内在隐藏的东西。在这个展览空间中,你会感觉到每件艺术作品都发出它自己的力量,各种力量在空间中交汇、摩擦、聚合、相撞……

这次展览,我觉得更像是一个矛盾体自身的内部碰撞。不同于其他群展,此次展览的作品并不受某些规则的限制,亦没有展览方式的硬性要求,而是艺术家自选作品,根据其他艺术家及其作品所展现的内容来考虑自己的作品及展现方式。这相当于艺术家及其作品处于他人语境当中,但又不能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既要与其他艺术家及其作品相配合,又要展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既要与其他艺术家及其作品摩擦出新的火花,又要凸显自己的艺术特色。展现了艺术家在自由的无序中如何以个人方式面对其他个人方式,应对其不可避免的矛盾与冲突,这是一个艺术作品的展览,更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艺术才华的碰撞。12号空间的展览,正是在多个维度中推进展开。

外交公寓12号空间期望在此“三年展”中,以并非解决问题的方式,释放并呈现问题的自由性、社会性、深刻性、颠覆性、困惑性、个性以及创造性,并将以观众的视角和观众与12位艺术家一起,拭目以待该展将要发生的一切,感悟和解读其特有的含义。相信被邀请参观的观者是兴奋的,是满怀期望的,甚至是带着批判的,也正是他们的参与,才让作品有了更多的解读性,深化了被创作的意义。

外交公寓12号空间,从诞生之日起就带着情感、历史、记忆、空间、日常、时间、沟通、政治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三年时间里,12位陆续参与进来的艺术家,在其附着的历史和时空结构中建立展示的话语。尽管三年来在此举办了个展还是没有很好的知名度,但又有谁规定优秀的作品就一定要放在著名的博物馆才能显现其价值呢?谁又敢肯定,在未来时代,12号空间的这种另辟蹊径的展示方式不是一种潮流趋势呢?

猜你喜欢

海峰个展公寓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in magnetic skyrmionics
活着
杨海固个展:浮现
前滩禧悦公寓
一分钟台北:欧文·沃姆个展
共享公寓
安尼施·卡普尔个展
盐田千春个展:灵魂的颤栗
倪海峰
末日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