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类课程慕课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8-09-25曾志强翁伟王琰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3期
关键词:慕课计算机专业课程

曾志强 翁伟 王琰

摘要:近几年来,慕课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而迅速风靡全球,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本文分析当前慕课发展的特点和趋势,针对计算机类课程慕课建设提出几点思考,从操作层面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如何使得教师能够积极在这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关键词:慕课;计算机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3-0198-03

2013年以来,我国开始广泛介绍国外的慕课的来历和影响,相关主管部门也陆续制定了很多推广慕课建设的措施,我国慕课建设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茅[1,2]。不可否认,慕课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将对传统大学课程教学体系产生巨大的冲击。从现实来看,慕课确实引发了对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反思和改革。但我们应该看到,慕课本身也有一些缺陷,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如何建设慕课也有很多需要探讨实践之处。我们从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出发,探索了慕课建设的方式方法,总结了一些经验,并对相关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思考,以期为慕课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慕课发展的特点和问题

慕课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合的产物,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仿效的热潮。慕课以其传播方便、随时随地学习的特点,确实较之传统课堂教学有难以比拟的优势,许多积极投身改革的教育家对此寄予厚望。知名慕课公司edX总裁认为慕课是“未来教育的曙光”,将重塑高等教育模式[3]。类似的观点认为,高校何去何从,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都将极大地受到慕课的影响[4]。这几年的慕课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缓解了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些问题,例如教育资源不平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等。但与此同时,也有人发现其固有的缺陷和现实制约环境,对其实际的作用持保守态度。清华大学首门慕课“电路原理”主持人于歆杰认为慕课中的知识传授只是人才培养的一个环节,是大学诸多社会功能的一种,并不会导致高等教育重新洗牌[5]。祁涛等人[6]从慕课本身特点和现实外围因素出发,详细总结分析了慕课认识的几个误区:(1)认为慕课尚在发展之初,不应该盲目推广;(2)慕课的两面性不容忽视,但现实中更容易加深教育鸿沟,有可能降低教学质量,无法支持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学习等。针对慕课相对发达的美国现状分析,即可发现当前慕课发展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高等教育机构对慕课持观望态度,1/3的机构并无慕课实施计划[7]。慕课存在退学率高[8]、学习效果难于评价[9]、教学仍过多停留在信息传播状态[10]等问题。王海波[11]从课程设计、学习者、高校与教授、慕课公司等角度分析了国外慕课发展的问题,认为需要对慕课进行明确定位,并根据定位收取相应费用,可能是解决当前问题的一个方法。虽然慕课发展至今,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形式,其理念、形式和效果等方面的优势还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需要积极面对慕课这种新的教学手段。我们选择了几门计算机类课程进行了慕课建设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对进一步建设好计算机类课程慕课进行了思考,为同类高校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二、计算机类慕课建设的思考

1.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及时消化理解课程内容,课后需要靠自习来弥补。因为常常得不到教师的及时指导,这种自习的效果也就一般了。所以,传统课堂要求学生最好是课前预习,带着问题来上课。但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学生是积极主动性的,有些学生是被动性学习的。对于被动型的学习者,往往做不到课前预习,甚至课后自习、作业碰到困难也不会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显然,传统的课程教学形式对被动型的学生来说效果比较差。对于计算机类课程来说,这个问题尤其严重。因为,计算机类课程普遍需要大量的练习和上机才能掌握,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光靠课程教学远不能达到教学目标。慕课不受时空限制,学生可以反复观看教师的授课视频,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根据实验指导步骤进行模拟实验,这些方面都是传统课堂不具备的优势。但是,慕课这种形式缺乏对学习者的有效监督,基本靠学生自觉去学习,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要求更高。另一个方面,对于主动型学生来说,慕课软件如果过于烦琐,交互性不强,不能适用此类学生按需学习的话,那么学生就不愿意接受这种学习方式。因此,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针对不同類别学生改进慕课软件的功能、流程和界面,适用个性化学习需要是目前慕课面临的课题。我们认为,可以从课程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来考虑慕课的制作和教学。课程设计上,知识点需要划分细致一些,便于学习者迅速选定学习内容;以短视频为主,内容以案例导入为主,避免生硬。教学组织上,采用类似过关的方式进行测评,允许学生自己选择测评次数和时间点,方便不同进度学习者;采用排名等形式的竞争机制,形成学习气氛;根据评审情况给予学生学习建议,及时指出问题所在,督促学生改正;评审和测试结果汇总为最终成绩,注重过程性的考核。教学评价上,通过在线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和反馈,设计多维度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系统自动完成这个过程,以直观的方式呈现数据,给任课教师和课程管理者提供教学改革参考。

2.需要注重线下教学组织形式。虽然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监控学生线上学习过程,例如必须完成的练习、记录学习行为等,但这些措施容易被学生采用欺骗手段蒙混过关,因此不能真正保证学习效果。此外,线上学习组织形式比较松散,没办法及时响应学生学习上的疑问。因此,必须结合某些形式的线下教学方式来保证慕课的效果。为了让学生一直保持学习状态,线下的教学组织形式需要注重过程性的监管。例如,可以根据整个课程内容设置多个评审点,集中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汇报等形式判断学习效果,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让学生之间有相互学习借鉴的机会。对于综合性的课程,可以将学生分组,各项评审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这样可以形成更好的学习氛围,组内同学在平时也会积极交流协作以便整组项目获得较好的成绩。我们在过程性考核的过程中,保留了每次的评审成绩和评语等资料,观察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为进一步改进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了一手资料。

3.慕课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慕课的特点之一在于学习碎片化,这不但符合人类认知的特点,也方便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学习。但因为如此,慕课制作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慕课的录制过程不同于课堂教学,缺乏课堂提问、讨论等师生交流环节调剂,这就要求授课重点突出、有张有弛。首先,课程的目标需要定位清楚,这样才能分解整个课程的知识点;然后,需要设计导入、讲解、演示等教学环节。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教师准备慕课的工作量是十分巨大的。当前高校教师普遍考核压力大,特别是科研上的要求,设置了各种定量指标,对教师职业发展可以说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够主动承担、研究和推广慕课这一教学方式呢?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将教师划分到科研团队中去,科研团队归入研究平台或者研究室。通过这些科研机构,教师承担课题研究、服务地方等工作,认识产业特点,跟进甚至引领产业发展,了解企业需求。这样一来,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就会上升到新的高度,能够从专业角度来划分课程知识点和设计教学内容,并且可以将课题转换为案例资源,提高慕课教学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和产业服务工作中发现,多数工科学生缺乏集中式的素质培养过程。虽然从整体来说,职业素养贯穿了大学四年的教学当中,但都是通过平时作业、课外活动等形式点滴式、片段式地展开。这种方式往往注重了专业技能的训练,职业素养的培养就退而居其次了,或者说没有刻意引导学生去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例如,我们发现,对于平时的作业或者实验任务,基础较好的学生往往完成地又快又好,基础差的同学这个时候就去抄袭。有些比赛要求学生组队参加,学生为了组队而组队,往往出现这个团队任务压在一个能力强的同学身上的情况。这种现象光靠教师口头教育效果是不明显的。为什么呢?没有从素养培养角度出发来逆向思考如何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当前的信息产业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新一轮的产业更新换代徐徐展开。对于工科学生而言,必须在大学的学习生涯中主动培养自己的工程素质,提高自己适用社会的能力,这样才能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环境。我们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谋划了《工程素质养成》这门课程,软件工程专业自2013级开始设置本课程,继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自2014级开始设置本课程。《工程素质养成》是一门综合性的独立实践课程,相对可借鉴的经验是比较少的。本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业教学所遗漏或弱化的部分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自我认知的内容,例如团队精神、职业意识、生涯规划等。课程设置之初,我们几乎找不到现成可以借鉴的经验,只能靠教学团队摸索。我们从团队精神、职业道德、知识产权管理、软件工程文档协作与排版、技能学习、文献检索与综述、情绪管理、时间管理等角度设计教学内容,查找相关理论和实际案例,以讲座形式开展教学,也聘请了企业专家就某些案例进行讲座。总体来说,虽然对工程素养进行了整体上的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但因为对应的实践过程少,学生缺乏切实体会。随后我们与企业专家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方案,采用知识点+案例、作业+点评、课外素质拓展、专业主题PK等形式,课程任务既有个人部分,也有团队部分,大幅加强了实践内容,增进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效果明显提高。本课程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已经成熟,也培养了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目前,根据这些内容,正在制作本课程的慕课资源。

三、结语

为了实现新形势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法,适用不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厦门理工学院计算机类专业根据产业特征,紧密结合海西信息产业发展需求确定专业发展目标,在慕课建设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总结了行之有效的经验,从提高教师制作慕课水平和学生进行慕课学习的效果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对同类课程慕课制作具有较好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晓东.“慕课”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与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9-92.

[2]张继明,宋尚桂.论我国慕课的转型发展及其未来建构[J].高教探索,2017,(7):39-43.

[3]曼麗等.解码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教育学考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4]樊丽萍,姜澎.慕课,让大学有危机感[N].文汇报,2014-04-07(01).

[5]于歆杰.关于MOOCs认识的几个误区[J].计算机教育,2014,(21):7-10.

[6]祁涛,王应解.关于慕课若干认识误区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5,(10):28-32.

[7]约翰·巴格斯,著.反思MOOC热潮[J].陈丽,等译.开放教育研究,2014,(1):9-17.

[8]徐涛.慕课背后的争议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15,(7):22-27.

[9]Suen H K.Peer Assessment for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J].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14,15(3),312-327.

[10]Lasser Jbrbw.Harmonising Global Education:from Genghis Khan to Facebook[J].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12,13(4).

[11]王海波.国外当前慕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5,(4):25-30.

猜你喜欢

慕课计算机专业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
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