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古代汉语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2018-09-25赵英来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0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词汇教学传统文化

赵英来

摘要:古代汉语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应当把古代汉语教学活动作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机会,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关键词:古代汉语;传统文化;文字教学;词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0-0197-02

1952年我国在高等院校第一次开设了古代汉语课程,至今我国古代汉语教学已经走过了60多个年头。新时期的古代汉语课应与时俱进,适时地进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使学生们通过古代汉语课充分了解华夏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本文就古代汉语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一、古代文选教学中,补充延伸背景知识,体现传统文化内涵

古代汉语教学中,文选部分的教学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选内容涉及历史、文学、哲学、天文、律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例如,《郑伯克段于焉》中第一句是“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此句中体现了古代“同姓不通婚”的风俗。“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国语·晋语四》),先秦至两汉的伦理和法律都反对同姓通婚,即同一姓之男女不相嫁娶。郑国以“姬”为姓,申国以“姜”为姓,符合异性通婚的风俗习惯。另外,《郑伯克段于焉》中“伯”既是爵位,也是指哥哥。中国古代爵位制度是古代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大体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种爵位,具体的分封在各朝代有所不同。“郑伯、共叔段”这些称呼中体现出古代宗法社会里的长幼之序和排行次第。“伯(孟)、仲、叔、季”即古时候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由此可知,“郑伯”是郑家大哥,“共叔段”指郑庄公的弟弟段,“叔”是排行,表示他的排行较小。“伯、仲、叔、季”作为上古时期排行次第词,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上存在的事物,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可以说,古代文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宝库,其内容的背后能够透露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古代文字教学中,字形分析体现出传统文化内涵

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绵延不绝,正是由于汉字忠诚地承载和传播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

汉字是表意文字,造字之初,几乎所有的文字都可以在现实社会当中找到依据。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现代汉字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绝大部分的甲骨文具有象形性,能够基本客观地呈现具体事物的形态。

例如,甲骨文“ (高)”字,字形像楼台重叠之形,可以推断在商代已有了一种建造在土台上的建筑了。土台下面有个“ (口)”,像是一口地窖,这是私有制抬头和家庭出现后的一种建筑方式。这个字的上半部分既有屋顶又有墙身,是用屋顶和墙合围而成的室内空间,可以说墙的出现在中国远古时代是个了不起的创造。

“ (宫)”的甲骨文字形像房屋之形。外围像洞门,里面的小框框像彼此连通的小窟,即人们居住的地方,在穴居野外时代也就是洞窟。同时,“宫”字还像一座大型建筑开着多个窗口。古人称单窗的平房为 “(向)”,称多窗的大型建筑为“宫”,我们从两字的甲骨文字形上就可见一斑。“宫”在古代是对房屋、居室的通称,秦汉以后才特指帝王之宫。从以上这些有关建筑的甲骨文字形上,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国远古时代建筑的结构形式以及发展脉络。

我国古代的传统习俗也体现在汉字当中。“ (保)”字的甲骨文字形像用手抱孩子之形。古代的幼儿除了受到野兽袭击、拐卖的威胁之外,还面临着饥饿、虫害、水火等各种危险,父母外出或下地时,只有把孩子背在自己背上才最安全。“保”字体现了中国古代背子求安的养育传统。将小孩用背带兜住屁股背在后背上的传统从古代一直沿续到今天。“ (娶)”字的甲骨文字形,由 (女,新娘)+ (取,强力抢夺)组成。“取”是暴力抢夺之意,该字体现了远古时代劫女为妻的抢亲风俗。

可见,通过研究古代汉字的字形,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客观状态,一窥古代中国人的社会风貌。

三、古代汉语词汇教学中,词汇意义渗透出传统文化内涵

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而古代汉语词汇就像是一扇洞察民族文化内涵的窗口,通过它可以折射出古代人民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及隐秘的文化心理。

古代汉语词汇中,一些反映具体事物的词,除了显性意义,还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固定的象征意义。例如,汉民族文化中的主要图腾“龙”,古代传说中把龙描述为有鳞有须、能兴风作雨的神异动物,汉族及大多数华人都自称是龙的传人,并常用龙来象征祥瑞。封建帝王则把“龙”当作是皇权的象征,自称为“真龙天子”,穿龙袍坐龙辇,皇宫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

松竹梅被称为是“岁寒三友”。松柏四季常青,是长寿的象征。我国民间祝寿也常有“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之辞。同时因其历严冬而不衰,仍能迎风傲雪挺立而作为傲骨峥嵘、坚贞不屈高尚情操的象征。“竹”因高直挺拔、正直清秀而被认为是刚正不阿的君子象征。不仅如此,竹子空心代表虚怀若谷的品格;生而有节、竹节必露则是高风亮节的象征。“梅”,诗人常用“清逸”来写梅花的神韵,它有与百花争春的高洁之美,体现了隐逸淡薄、坚贞自守的崇高品格。以上词语体现出的隐含意义反映了漢民族文化与众不同的一个侧面,也体现出汉民族文化中的独特审美倾向。

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等级体系构成了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特点,这一点在古代词汇中有着突出的反映。例如,同样是“死”,古人为了区分贵贱,称“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死、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礼记·曲礼》)。不同身份等级的人使用不同的称谓,必须要严格遵守尊卑有序的原则,这体现出古代的尊卑等级文化。

“戮、杀、弑、诛”,虽然都含有“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之义,但在使用上有所区别。“戮、杀”属中性词,泛指一切致他人死亡的行为,意义范畴较大。“弑”则特指臣弑君或子弑父,用于以下犯上的大逆不道行为,所以带有贬义。“诛”有替天行道的意味,带有褒义。这些古代的同义词也同样蕴含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等级文化。

四、促进古代汉语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老师讲课滔滔不绝,学生听课不知所云。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而教师也失去了授课的积极性,使得教学活动越发困难。古代汉语课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在教学中不能回避困难,避重就轻,更不能以看视频、少讲多练、辩论探讨等活动形式回避困难,试图使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简单化。

如何将传统文化有效地渗透于古代汉语教学当中,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首先,古代汉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作为高校教育者,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加入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列中,发挥传承文化的载体作用。教师的身教大于言传,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的潜意识中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格特质和专业素质,才会对学生潜移默化地产生积极影响,才可能使弘扬传统文化工作得到良好的效果。可以说,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教学内容重视文化关照,恰到好处渗透文化知识是不可避免且具有较好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其次,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法,加强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学、历史等各学科的沟通,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例如,可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古人的服装、车马宫室、饮食等,采用文化解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增加令人印象深刻的历史故事、相关习俗等,力争使古汉语知识的传授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结语:

古代汉语作为高校的专业基础课,关注并挖掘其文化因子势在必行。古代汉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本质在于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在教学中,必须体现古代汉语的课程特点,同时也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和积淀,从而使学生们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柴秀敏.高校古代汉语教学及其文化因子的挖掘[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34-37.

[2]郭海洋.论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古文字知识及成果的利用[J].汉字文化,2016,(1):87-92.

[3]廖荣娟.古代汉语教学中相关知识的引入[J].语文建设,2016,(14):23-24.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词汇教学传统文化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