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仁而爱人?以情化人

2018-09-17曲建武

中国大学教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思政课立德树人

曲建武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青年学子的健康成长。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是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学的要求。为确保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最佳呈现,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充满爱意,以情化人,把真情、真心、真诚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思政课;立德树人;以情化人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有其价值追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同样如此。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政课教学的预期效果呢?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较而言,思政课教学既要注重教学“技巧”,更需要投入更多的教学情感,使思政课教学充满爱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教育的爱体现在多个方面,而教师的爱,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来体现,没有爱,自然也就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点,在思政课教学中体现得尤为充分。

一、充满爱意的思政课教学,才能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国梦的实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大学生将全程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全过程。这就需要青年学子们必须坚定“四个自信”,才能在实现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顺利行进。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一定意义上讲,思政课也是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走向完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伟大事业不断走向辉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广阔的课程。

广大思政课教师要想成为推动别人前进的人,自己首先就应当是能够推动和鼓舞别人前进的人,要想成为这样的推动者,爱是最好的老师。思政课教学只有充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热爱,才能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才能讲政治责任、为党分忧,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爱党、护党、为党,把党的事业作为终身追求;才能在思政课教学中真正肩负起使命和责任;才能将思政课教学的知识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华大地结出最丰硕的成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一代又一代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人们常说,思政课教学要想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对此,需要把握好一个重要环节——思政课教学首先要解决“真爱”的问题。爱是一种思想倾向,是一种感情,爱的问题解决了,思政课教师才能从

“欣赏”思政课到爱上思政课,也才会想办法上好思政课。毋庸置疑,此种充满爱意的思政课教学才会具有真情实感,才会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得以最大限度展现;学生才会受到感染、得到启迪,才会信任老师所讲,才能最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如果爱意缺失,思政课教学就不会关心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就不会关心其教学的实际效果,再好的思想政治理论也只会作为知识来传授,思政课教学的过程就会“平淡无味”,就会缺少“理直气壮”,学生也就难以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那种磅礴的气势、无穷的魅力和强大的穿透力,思政课教学所担负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就要大打折扣。

二、充满爱意的思政课教学,才能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儿女世世代代都在为这个世界的美好而辛勤劳作,创造美好的生活成为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追求。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多年来,我国党和政府始终牢记这个准则,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和政府长期坚持的工作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标和归宿,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不断增长。如何满足人民的“新期待”?从国家层面来说,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办好人们满意的高等教育;从家庭层面来看,就是孩子(学生)能学有所成,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特别是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人民群众为了供孩子上大学付出很多,可以说每一个孩子(学生)就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所在。孩子(学生)的学业不只是他个人的幸福,而且关系每一个家庭,关系社会的整体发展。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人民,要把满足人民的幸福生活作为永恒的追求,要帮助人民实现其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从思政课教学来说,最具体的体现就是让学生们懂得他们的学习不只是自己将来生活是否幸福的問题,而且关系着他们的父母,也是我们的人民将来生活能否幸福的问题。因此,作为一名学生,首先就要增强自己的道德情感、道德责任。这个问题不解决,知识再多,能力再强,也不能改变他们家庭的命运,同样无法实现我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愿望。

教师是人民幸福的第一资源,思政课教师地位尤为突出。从这点来看,思政课教学一定要为解决学生道德情感、道德责任服好务,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在思政课教学的始终。思政课教学马虎不得、含糊不得,其与人民的幸福息息相关。总体来看,当下思政课教学过程还是具备一定的温度,广大思政课教师表现出了一种对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积极负责的态度,在解决学生道德情感、道德责任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使思政课教学效果得到了较好的保证,大部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这充分说明思政课教学充满爱意的重要性。反观另外一些思政课教学,为什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这与有的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对人民的大爱密切相关。因为没有爱,就会表现出对人民追求美好新生活的“无动于衷”“与己无关”;就不会想方设法解决学生在道德情感、道德责任方面表现出的偏差,就不会竭尽全力把思政课教学搞好。不仅如此,极个别的教师还和人民“讨价还价”,总觉得人民“亏了”他们,忘记了自己能有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这种幸福生活仍有不断提高的趋势)都是人民给予的;忘记了我们对于人民应该做的:只有付出之理,没有索取之由。从而只把思政课教学当成“不得已”的谋生手段;更有极个别的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表露出对学生、对人民不负责的态度,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显而易见的是,这样的思政课教学,在解决学生道德情感、道德责任方面与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三、充满爱意的思政课教学,才能保证青年学子的健康成长

作家柳青言道:“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紧要处”,他们怎样才能走对人生之路?事实说明,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知、情、意、行过程中,“知”是起始点,“知”之对错,将直接导致行为的对错。某名校一硕士研究生因犯杀人罪被处死前留下的一段话应引起警醒。他说:“当我还在自由世界里的时候,我在思想上是无家可归的。没有价值观,没有原则,无所坚守,无所拒绝。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对我而言,是很不清晰的”。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是错误的价值观毁掉了这个硕士研究生。因此,要想保证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就要确保他们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从哪里来?在信息化时代,青年学生的价值观确立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但这并没有改变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没有改变教育的基本规律、没有改变教师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思政课教学在青年学生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主渠道作用。换言之,要想使青年学生确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思政课教学就要切实肩负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责任,为青年学生“解疑”“释惑”,点亮理想之灯,照亮前行之路。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学充满对学生的爱意。将心比心,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时刻想着学生,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让学生在价值观层面出问题。思政课教学也才能处处体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的价值诉求,才能切实达到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用”的效果。

如今,思政课教学在帮助青年学子确立正确价值观方面遇到了多方面的挑战。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深入,国家之间的意识形态也在相互渗透,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希望借助经济全球化这场“战争”打赢“政治仗”,极力推行他们所谓的“普世价值”。客观来看,已有个别青年学生受到其“普世价值”的影响。二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青年学子面对“鱼龙混杂”的多元文化价值,常常陷入难以抉择的选择困境,容易被错误的价值观所左右。三是在基础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导引下,素质教育被大打折扣,导致一些学生带着错误的价值观进入大学。四是由于一部分现代家庭教育问题所造成,一些父母把孩子视为“私有产品”,缺乏对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注,从而使得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先天不足”的境况。五是高等教育在实际办学过程中,没有将“立德树人”得根本任务置于应有的位置,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不正确的价值观必然导致错误的人生之路,思政课教学不能等闲视之,要杜绝学生在价值观上犯错,就要切实担负起教育责任。

如何理解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大愛、仁爱,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心中有学生、爱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学生的需要就是教师工作的指向。特别是在当前这样一个价值观教育遇到诸多挑战的大环境下,价值观教育越是有难度,思政课教学越要迎难而上,帮助学生战胜这些挑战。可以预见,思政课教学越是对学生充满暖暖的爱意,思政课教师就越是能够更加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增强价值判断、选择和塑造能力,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是能将课上教学与课下实践结合起来、将集体教学与个体疏导结合起来;思政课教师也才能够主动自觉地深入学生的生活,想方设法了解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的困惑,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感染力和说服力,使思政课教学切实起到帮助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合力研究 ” (16BKS088)的科研成果]

[责任编辑:周晓燕]

猜你喜欢

思政课立德树人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