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撩妹”的语义演变及规范使用

2018-09-14闫雨萌

北方文学 2018年18期
关键词:网络语义规范

闫雨萌

摘要;“撩妹”一词的高频出现,丰富了自身的表达方式同时,持续以各种方式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撩妹”一词意义的解读,追溯“撩妹”的起源,通过与方言的对比揭示出“撩妹”的语义演变的规律的同时,解释了“撩妹”规范使用的方式,旨在通过本文解释了“撩妹”这种语言现象究竟为什么会存在、会走红,从而让读者对此类网络流行语如何规范的流传下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以便更深刻的认识汉语和发现汉语自身的内在规律。

关键词:撩妹;规范;语义;网络

一、“撩”与“撩妹”的意义

查询《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可知,“撩”是一个多音字也是个多义词,共有三个读音:

1.“liāo”:动词。①把东西垂下的部分掀起来:撩起帘子。②用手舀水由下往上甩出去:先撩些水然后再扫地。2.“liáo”:动词,撩拨:一番话撩得他动心了。3.“liào”:同“撂”,动词。①放;搁:事儿撂下半个月了。②弄倒:一下子把对手撂倒在地上。③抛;扔:别把我们撂在半路不管。从上述三个词条对“撩”的释可以看出“撩”是动词,表示一种动作行为,有“A使B动”的意思,比如心动或是让物体位置上发生移动。其中A是动作的发出者(施事),B是动作的承受者(受事),具有一定的处置意味。

与“撩”的语音语义相对应,“撩妹”一词的读音应该读阳平的“liáo”,含有“撩逗”“撩拨”“挑逗”的意思。“撩妹”是由动词性语素“撩”与名词“妹”组成的动宾结构,前头起支配作用的部分是动语,表示动作行为;后头被动作支配的部分是宾语,表示做什么,是什么。其中“妹”泛指年轻漂亮的女子。“撩妹”顾名思义是指故意通过一些行为让女孩内心泛起波澜,以此获得女孩子的青睐,来博得芳心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撩妹”一词语义是从“撩”这一词发展过来的。

二、“撩妹”的源起

2016年春季,一部叫《太阳的后裔》的韩剧在中国掀起了一阵热潮,自开播以来与其有关话题接连不断,受到大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广泛关注。剧中由宋钟基饰演的柳时镇丰神俊朗、成熟幽默,剧中他与宋慧乔饰演的女主角机智风趣的对话,让剧中女主角怦然心动的同时也拨动着广大女性观众的心弦。剧中有一个片段是“撩妹”一词的发酵点,也将“撩妹”一词的含义演绎到了极致,男主在女主拨打报警电话的瞬间将女主手机向空中拨出并徒手接住的动作干净利落的帅气,这个场景被冠以“会撩妹”之名并被做成各种动图、视频在各大社交媒体上传播。自此宋鐘基眼神中的深情款款是“撩”,一本正经的说情话是“撩”,与剧中女主角暖心的互动也是“撩”,这使得演员宋仲基成功晋升为新一代的国民老公,人送外号“宋会撩”,也让“撩妹”一词带着剧中极强的画面感瞬间火爆整个网络。这便是“撩妹”火爆网络的浪漫源起。

三、“撩妹”的语义演变

其实“撩妹”一词并不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创新词语,它本身方言色彩浓厚,客家语、粤语都有这一说法,如“撩细妹”、“撩妹子人”等,如:梅州男子吹口哨撩细妹被打断肋骨。(兴宁新闻网)在赣语东部抚州地区使用频率很高,是抚州赣语的常用词。东北话中的“撩哧”“撩骚”也有“挑逗”的意思,而“撩哧”一词在东北话中的原义中含有男性对女性在语言或肢体上的挑逗与不尊重的意思,在很多时候被看做是贬义词,如:在东北,有一种挑逗,叫撩哧!(搜狐新闻)但是网络流行语“撩妹”的意义似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撩妹”一词是随着韩剧《太阳的后裔》的播出走红以后,它所代表的意思是剧中男主在表达感情时让女主感到俨然心动的过程,他所运用语言的幽默风趣,所做动作的温柔体贴。在这里,它没有了东北话里的贬义,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如:帅出新高度!李易峰眼神有戏花式撩妹。(娱乐大视野)从网民们大量使用这一词的语言分布环境中可以看出,“撩妹”一词的感情色彩中的一些贬义有的已经转化为了中性,甚至已经被作为褒义词而使用了。“撩妹”一词意义中的“挑逗,挑拨”义逐渐转变为“体贴,细心,风趣幽默,情商高”之义。“撩妹”一词的语义演变也时词语本身词义扩大的过程。

现在我们所熟悉的网络用语的“撩妹”也不再是专指男性的词语,也可以指代女性。如:台湾偶像剧《爱上哥们》女主赖雅妍实力撩妹,与男主暧昧互动。(新华网)从“撩妹”一词衍生出其他如“撩哥”“撩弟”“撩汉”等词语,其动作的发出者不再指男性,女性也可以称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如:分不清这些车标的女孩子还怎么撩汉。(hao360汽车之家)这也从另一方面折射出当今社会女性地位的变化,及社会对女性重视度的提升。

四、关于“撩妹”的规范使用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词汇对社会的变化是最敏感的。词汇规范的一个重点便是针对从语言变体中吸收的词语进行规范,在这方面要注意考虑一个词在普通话中有无存在的必要,是否是人们普遍使用的,意义是否明确,是否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撩妹”也是一个体现社会文化变迁的词语,它的存在丰富了人们书面语和口语的表达,为人们普遍的运用,并没有脱离语言发展的轨道,符合语言符号的发展规律。“撩妹”一词流行于网络,有着流传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使用人群广阔等特点,打开网页搜索“撩妹”一词,与之有关的网页和新闻比比皆是,人们已经逐渐接受了“撩妹”令人心潮澎湃的意义,并把“撩妹”吸收到日常交际中,这便是对“撩妹”的发展。虽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用词现象的混乱以及词义的混乱,给中小学生的认知带来误区,给词典的收录和编纂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并没有对汉语造成污染,不像“屌丝”这样的词要注意使用场合和对象且内涵较为低俗易对汉语造成污染。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规范并非永久不变的。“撩妹”是社会方言的一部分,它流行于网络的特点,使它突破了语言环境和语法的限制,在使用时常常更加随意。而我们对“撩妹”用法的认识都是来源于对社会大众约定俗成用法的总结,邹韶华先生认为:“语言规范的根本原则不是理性原则,而是习性原则,习性原则是相对于理性原则而言的,习性原则是客观的。”习性原则无疑是以社会约定俗成的程度为标准,这是语言演变的一大动力之一,社会大众的选择集中了大众的智慧,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大众的力量深深影响着这类流行语的演变,所以这便要求我们在使用诸如“撩妹”这类的词语时,注意词语本身的意义,在合适的语境中应用,从而形成相对正确的语用习惯。“撩妹”一词正在经历一个属于它自己的“习非成是”的过程。

网络流行语大多都有其寿命,有些网络流行语会随着时间的推演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而有些也会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被收入普通话中。“撩妹”要想进入普通话,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这当中匡谬正误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撩妹”一词找到准确的定位,的重要意义不止于这一个词,这类的网络流行语都将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这也是使我们的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能永葆青春活力与勃勃生机的一个重要的契机。

五、结语

自从“撩妹”一词大火之后,每天关于“撩妹”的话题铺天盖地,充斥着我们的感官,不仅是在网络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各种报纸和杂志也不断刷新着“撩妹”一词的曝光率,这使得“撩妹”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但大众对于“撩妹”一词的认识还是各不相同的,这也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知名演员胡歌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曾经说过,生活中他不喜欢“撩妹”这个词,他认为“撩妹”是对女性的极大不尊重。可见,大众还未完全适应“撩妹”的用法,“撩妹”在这条“习惯成自然”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吕叔湘.语法研究入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张斌.现代汉语语法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5]邹韶华.论规范的理性原则和习性原则[J].语言文字应用,2004(1).

[6]邹韶华.语法规范琐议[J].语文建设,1991(10).

猜你喜欢

网络语义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语言与语义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