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018-09-14刘扬

黑河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自学阅读能力兴趣

刘扬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重要任务,直接关系到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等各个方面。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为主,实践为基础的“自主阅读”教学观点,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观。把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方法、态度和价值观统一于学生“自主阅读”实践的过程中。对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

[关键词]学生;自学;阅读能力;兴趣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重要任务,直接关系到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等各个方面。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但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而且,能让小学生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进而丰富其情感体验,发展他们健康的个性。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获得。所以,阅读还要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既要重视教书,也要重视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章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同时,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达到阅读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一篇文章,并不是从教师讲课开始的,而是从学生预习开始的,所以,在每节课之前,我都让学生回家预习课文,达到流利诵读的效果。同时,我觉得榜样的作用极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经常读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激励他们爱读书。在充分调动起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通过学生阅读的实践,一方面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适应性,另一方面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表现性。使他们能够自觉地阅读、欣赏、感悟、理解、讨论、想象、探索,愉快的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方式、手段,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若能巧设质疑,不但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为学生巧设质疑,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造有利条件。教师范读和指导学生朗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有表情的范读能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语言,并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高低起伏,节奏长短快慢的掌握,把课文所表现的各种感情直接传递给学生,把学生带到课文所创设的意境中去。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同时,还能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和思想认识。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讲《黄山云海》一课时,我打开多媒体,出示黄山的美景,画面上各种奇松,各种形状的石头,在美丽的黄山的风景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美的形象刺激着学生的情绪,影响学生的情感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感受到文章的美和人物语言的魅力,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培养学生在阅读时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习惯

阅读方法一般包括初读、品读。初读时,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生词、了解文章大意就可以了;品读就要求学生在读中思考、体味、理解、升华,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在品读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诵读等方式来深刻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时,我们不但要教学生根据读物内容来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而且,要遵循课内带课外的原则,让学生掌握一种阅读方法后再学另外一种方法。例如,在讲《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我让学生回家预习课文,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自读,标出好词、好句,然后,同桌互读,接着,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阅读,可以分句读、分段读、指名读……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同时,自然的理解了课文内容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在阅读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每一篇课文的内容都是有限的,而文章所反映的思想内涵却是无限的。例如,教学随笔话作文《丑小鸭》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想象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后,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大胆想象,有的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所有小动物都来看望它,不相信它就是那只丑的让人讨厌的鸭子”,还有的同学说:“丑小鸭回到家乡后,所有以前欺负过它的小动物们都不好意思来见它,而丑小鸭好像忘了之前发生的事,和所有小动物都成为了朋友”……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带有兴趣与思考余地,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自然也就喜欢上了阅读。久而久之,学生读书养成的习惯就是书旁放着一本字典,随时拿来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而且还掌握了自学规律。

五、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阅读习惯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每教学一篇课文,我就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学生学会了质疑,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进入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也就逐步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阅读能力。

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师应开展一些讲故事、读书汇报会、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学生喜欢的课外活动,能够有效地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效果。让学生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情境吸引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只要一听教师要讲故事,都会坐直身子,竖起小耳朵,两眼一定是会闪烁着兴奋的目光,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听得津津有味。所以,这时候,当老师讲完故事,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时,阅读效果肯定比任何说教都有效。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变,不仅教师讲,还可以让学生讲,这样,学生有了自主发言的权力,就会想方设法地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人……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让讲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悦,让听者在讲述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感受课外阅读的魅力。

七、介绍好书给学生阅读

我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课外作品。一般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我在开学时就为学生设立了图书角,介绍好的图书给他们看。在学生学完拼音后,给他们介绍带有拼音的图书,要求学生边看图,边读拼音和汉字。我还会使课内和课外的教学有机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学生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我会根据学生的喜好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刊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总之,为了培养学生多读书、好读书、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好习惯,可充分发挥图书室的作用,使图书室坚持向学生开放,给学生提供读书的场所和空间,使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课外读物。我们只有在日积月累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文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参考文献:

[1]张田若.张田若论小学语文教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2]吴保明.浅谈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3]李辉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9.

(責任编辑 陈始雨)

猜你喜欢

自学阅读能力兴趣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