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并文献复习

2018-09-14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消化内科400000

现代医药卫生 2018年17期
关键词:浆膜百分比酸性

陈 佳,彭 鹏(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消化内科400000)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是胃肠道一种少见的良性炎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但因总体发病率低、临床医生认识不足,临床上较易误诊、漏诊。现对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的1例EG患者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1 岁,因“咳嗽、咳痰 10 d,腹痛、腹泻 4 d”于2017年3月27日入院。入院10 d前,患者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白色黏液痰,伴喘累不适,于本院门诊就诊,考虑“肺部感染”,予以抗感染、解痉等治疗,咳痰、喘累好转,现仍有干咳。4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歇性腹痛,中上腹为主,伴腹泻,为黄色稀水样便,4~5次/天,每次量约100 mL,伴里急后重,排便后腹痛有缓解,无恶心、呕吐。既往史:有“支气管哮喘”病史,过敏体质,对“花粉、粉尘”过敏。2~3年前有类似感冒受凉后腹痛腹泻病史,且曾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腹腔积液,胃镜提示“胃溃疡”,完善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肠镜等检查未提示肿瘤,对症治疗后腹痛、腹泻好转,但腹腔积液仍存在,门诊口服药物(具体不详)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腹腔积液消失。2~3年前有“人流”病史。1年余前行“剖宫产”手术(孕期相关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月经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体重无明显变化。查体:腹软,中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约3~4次/分钟。辅助检查:2017年3月27日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7.98×109L-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49.3%、嗜酸性粒细胞5.75×109L-1、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32%、血小板343×109L-1;超敏C反应蛋白16.35 mg/L;CA125为75 U/mL;大便常规+隐血:隐血阳性。血生化、肾功能、肝功能、降钙素原、心肌酶谱、血脂、甲功、大便培养、免疫球蛋白+补体、自身免疫抗体谱、T-SPORT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腹腔积液(肝周、右侧肠间隙、左侧肠间隙均可探及液性暗区,间距分别约为 13、29、55 mm),胸片、心电图未见异常。入院后予以抑酸、抗感染、补液、止泻、驱虫等治疗,仍有腹痛,每次进食后均有腹泻,大便稀糊状。2017年3月31日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7.07×109L−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2.5%、嗜酸性粒细胞8.21×109L−1、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48.1%、血小板计数367×109L−1。

因患者本次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效果不佳,故再次行腹部CT、胃肠镜,请妇产科会诊并行阴道后穹隆穿刺。2017年3月31日检查,全腹CT平扫示:胃、十二指肠及小肠广泛增厚,水肿伴腹腔积液,系膜淋巴结增多,考虑炎性肠病,见图1、图2。腹腔积液生化:腹腔积液蛋白41.6 g/L,腹腔积液糖为7.01 mmol/L,腺苷脱氨酶为13 U/L,乳酸脱氢酶为201 U/L。腹腔积液常规:红色、浑浊,浆膜黏蛋白定性为+,红细胞数 536 000×106L−1、有核细胞数 128 580×106L−1、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92%。结核抗体、腹腔积液抗酸杆菌涂片未见异常。胃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理活检提示慢性炎性反应,见图3。肠镜:全结肠及直肠未见异常。结合患者有间断腹痛、腹泻、腹腔积液病史3年,2次发病期间有较长无症状期,本次腹腔积液常规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占92%,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克罗恩、消化道肿瘤等疾病,诊断考虑为EG。2017年4月1日,停用抗菌药物,予以每日泼尼松15 mg、每晚酮替芬1 mg治疗。2017年4月6日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 11.47×109L−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46.2%、嗜酸性粒细胞数 2.17×109L−1、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18.9%、血红蛋白 124 g/L、血小板计数362×109L−1。超敏 C 反应蛋白 5.08 mg/L。2017 年 4 月 7日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未见明确腹腔积液。患者腹痛、腹泻症状均好转。该患者因服用酮替芬有嗜睡表现,出院时停用酮替芬,使用激素2周后逐渐减量直至停药。截至目前,患者无腹痛、腹泻、腹腔积液,复查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正常。

图2 盆腔积液

图3 胃镜情况

2 讨 论

EG是一种少见疾病,典型的EG以胃肠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水肿增厚为特点,通常累及胃窦和近端空肠,也可累及食管、肝及胆管系统。EG发病率为(1~30)/100 000[1]。EG 易在成人中发病,而又以 40~50岁居多。除浆膜型外,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患病比例约为3∶2。该病更易发生于白种人群[2]。大于70%的患者有个人或家族过敏史。最常见的过敏源为食物[3]。EG的病因学及病理学均不清楚。对食物迟发型的过敏反应是可能的潜在致病机制,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血清IgE水平升高、病理活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对激素有效等,均可支持这一假说[1]。

分型及临床表现[4]。黏膜型是最常见的亚型。患者有非特异性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贫血、吸收不良。肌层型是第二常见的亚型,以肠道梗阻最常见,其次为肠壁增厚,最常见的是空肠梗阻。浆膜型最少见,但在女性患者中最常见。临床上一般以腹腔积液为首发表现,有时存在肠梗阻表现。腹腔积液以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为特征。较之其他类型,浆膜型对激素治疗敏感。EG的类型和预后有相关性。浆膜型一般不会呈持续性的慢性过程,但会突然发病,中间会有较长的无病期。黏膜型的特征则为持续性症状,而肌层型呈现出缓解-复发的特性。如果怀疑患者有EG,必须进行血常规检测。实际上,80%的患者均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这种情况在EG的浆膜型中更为常见,但其水平高低与疾病的活动无关,也无法用于治疗中及治疗后的随访。

学者Talley提出的诊断标准包括:(1)存在胃肠道症状。(2)活检病理显示从食管到结肠的胃肠道有一个或一个以上部位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或有放射学结肠异常伴周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排除寄生虫感染和胃肠道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如结缔组织疾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Crohn病、淋巴瘤、原发性淀粉样变性等。

饮食疗法:(1)要素饮食。治疗期间患者只能进食含基本氨基酸的食物。该方案在ARIAS等[5]的meta分析中有效率达到90%,但它将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且配方昂贵。(2)针对IgE的饮食。治疗期间患者需排除其过敏的食物。(3)患者必须排除6种过敏可能性高的食物,包括奶制品、鸡蛋、小麦、大豆、坚果/花生、海鲜(鱼/贝类)。有效性大约70%[5]。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对80%的患者有效,但目前尚无EG治疗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药物治疗的首选方案是全身激素,如泼尼松15~40 mg/d,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后逐渐减量。其他的方案如布地奈德、硫唑嘌呤、孟鲁司特、色甘酸钠、酮替芬、英夫利昔单抗等均在个案中应用有效,手术通常用于有并发症如肠梗阻的患者。

EG在临床上较为少见,故容易引起误诊及漏诊。该患者主诉症状为腹痛、腹泻,辅助检查提示有腹腔积液,故对腹痛、腹泻、腹腔积液的鉴别诊断,临床医生需考虑到少见疾病的存在。

猜你喜欢

浆膜百分比酸性
以多浆膜腔积液和溶血危象为特征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1例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特征、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
论证NO3-在酸性条件下的氧化性
柠檬是酸性食物吗
普通照明用自镇流LED灯闪烁百分比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嗜酸性脂膜炎1例与相关文献浅析
趋势攻略之趋势线:百分比线
改良抗酸染色法在结核性浆膜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母牛分枝杆菌菌苗辅助治疗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47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