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妈妈的成长, 才是孩子最好的成长

2018-09-10阴丽萍严芳

父母必读 2018年6期
关键词:实操亲密关系育儿

阴丽萍 严芳

养儿育女不只是一份辛劳的付出,更是一场精神的探险。走出舒适区,避开“断崖”,提高妈妈的成长商,我们才能活出最好的自己,成为孩子的最佳拍档。

寒假回国,儿子捋了一遍书架上的书,撂下这样一句话:“妈妈,我现在已经是青春期前期了,可你的育儿书更新量不够呢。”儿子这话一针见血,我听了有点慌。因为自从他6岁出国读书后,我的育儿书也好,相关育儿知识的吸纳也好,就不再是45天能长到20多米的毛竹了,而更像是非洲卡拉哈里沙漠里的断尔威兹加矮树,长高30厘米需要整整100年。

教育孩子的王道,

永远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当一个70分妈妈,这是我在生孩子之前给自己的设定。可作为一位典型的摩羯座妈妈,我是会把“妈妈”当成工作认真对待的。为了做好这份“工作”,育儿书籍的大量阅读就不用提了,各种讲座、课堂、沙龙、读书会、说明会,我真是去了不少。对蒙特梭利、华德福、传统教育、私塾模式等各种流派都有所了解。这种好奇的根源就在于我坚信,你不能从空的杯子里倒出任何东西。在认知甄别的同时,如何填补自己的知识漏洞,是当妈妈的必修课。那时候的我,如同毛竹的生长一样,成长商在快速发展。

教育孩子的王道永远是执着地栽培自己,所以要不时地调整成长速度。听从儿子的建议,我开始整理书架、补上青春期相关书籍。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大量的书并非是关于孩子的,而是关于家庭、亲密关系的。犹记得《新家庭如何塑造人》《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新世界》这几本书,我当时买了好多本用来送人。因为我发现,所谓教育孩子,其实更多是自我成长、发现自己以及在亲密关系中探索。

在书籍与讲座的选择中,我注重探索“道”,因为它是方向、是系统总体,但也没有忽略“术”,因为任何好的理念在没有实操手段的时候皆是虚妄。我曾花了半个月时间专门学习“教练的艺术与科学”,这源于催眠大师米尔顿·埃里克森的课程,教得更多的是“术”,是一个个可以实操的工具。

成长,从自知到知人,

从“演员”到“导演”

3月底,儿子飞回东京了,我们每天维持着频密的互动,最近他和我探讨的主题是“人先自知,然后知人”。因为小朋友天马行空的发散性思维,话题的缘起已不可考。但我们热情地讨论如何才能认识自己,具有更强的自我反省能力。

人带着剧本来上演一出人生好戏,这是演员,但你若知道自己为何而来,来做什么功课,你就不再只是演写好的剧本,你可以决定人生大戏怎么演,开始去创造和规划,你也就从演员变成导演了。

自知也好,知人也罢,都会让我们经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虚假自体”到“真实自体”、从“演员”到“导演”的过程。美剧《傲骨贤妻》(the Good Wife)中的阿丽西亚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失魂落魄的主妇变成了坚不可摧的职场精英,哭泣过后,她抬头挺胸,傲然、体面地推开了另一扇门,成长的门。

对应“40岁死,80岁埋”的成长悲剧,真正的成长应该是由外向内的。我们会更关注自己的体验,觉察情绪的来源,看到内在的渴望,修复过往的创伤,也能褪掉坚硬的外壳,展现真实的自我。更能由己推人,看到冰山下的那80%,加深与他人的理解和连接。

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特曾经说过,“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还不够近。”那么,也许该时不时地问问自己:你靠自己够近了吗?

成长,不是当导师,

是向孩子学习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转变观点——有的时候,不是我们在教导、指引着孩子,而是会被孩子“教育”着。

对我影响至深的那个“教育”来得有点早,6岁时,一句日语也不会的儿子就自己选择离开妈妈去日本上学,虽然那边有爸爸照顾,但是他当时做出选择的那种坚毅与果敢至今仍然让我铭记在心。犹记得当时他这样跟我说:“妈妈,你不要有被抛弃的感觉。我离开对你来说是一个挑战,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对爸爸来说更是一个挑战。这就像围棋里下了一个棋,结果打吃三块,我们一起面对吧。”以后儿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虽然经历过各种挑战,但这种勇敢已经成为他一路向前的底色,值得我學习。

让孩子做他自己,而不是成为你想让他成为的样子。妈妈也要做好自己,而不是所谓的孩子的人生导师这样的设定。因为只有改变思维方式,向孩子学习,才能看到完全不同的风景,也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与孩子互动,完成生命的自我成长,这是种,也是收,更是获。

猜你喜欢

实操亲密关系育儿
师生安全实操培训的路径探索
“项目+实操”导向下的道桥高职本科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实践
亲密,别陷入相处误区
聪明的人善于经营亲密关系
2019年幼儿教师暑期实操培训班优秀作品选登
煤矿电气作业实操老师是如何上好实操课
“3C原则”教你搞定各种关系
育儿神器
育儿Q&A
育儿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