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铁车站风道盖挖支撑失效原因及修复技术

2018-09-04秦银刚

天津建设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格构盖板围护结构

□文 /秦银刚

1 工程概况

某地铁车站1号风道基坑长约57.8 m、宽约23.4 m、开挖深度约10.5 m。基坑东侧距某大学宿舍楼约7.06 m。该宿舍楼共5层,16.3 m高,筏板基础。因需解决管线迁改路由问题,风道采用明挖+盖挖结合的施工方法。

根据管线迁改需要,横向盖板宽度为11.7 m,在盖挖范围内设置3排格构柱,每排5根,作为盖挖区域顶板的竖向支撑;盖挖区域利用结构永久顶板作为支撑结构,顶板厚度为700 mm,明挖-盖挖区域分界点的挡土墙高度为3.5 m,宽度600 mm,挡土墙钢筋按构造要求锚入顶板内。明挖区域竖向设置2道φ609 mm t16钢支撑,腰梁为[40c槽钢,平面支撑间距约3.5~4.0 m;整个基坑采用φ800 mm@1 000 mm钻孔灌注桩+φ800 mm@500 mm三重管双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作为围护体系,钻孔灌注桩嵌入深度为8.5 m。见图1。

图1 基坑设计平面

2 事故经过

明挖区域开挖至8 m时,20:00左右在3-6轴范围内采用2台小挖机向盖挖区域内掏土,顶板上采用2台长臂挖机配合出土,掏土最大宽度约4 m(向车站方向)、长度约 30 m、深度约 3.8 m。转天 8:00,巡检时发现2根格构柱变形较大,遂将顶板上机械移走,清理板顶存土及其他物料;11:00,格构柱变形明显增大,和明挖交界处的格构柱全部变形,见图2;12:00经专家现场研究决定,对明挖区域已开挖土方进行回填,回填至第二道支撑下方;次日2:00土方已回填至第二道支撑底部,12:00盖板下土方无法回填部位采用M1.0砂浆回填。

图2 格构柱损坏

3 事故原因

3.1 土方开挖问题

为便于盖挖土方开挖,施工单位先将明挖区域土方一次性开挖到设计标高,一次性开挖高度约7.5 m,然后从明挖区域向车站主体方向进行盖挖掏土施工,未遵循时空原理进行分层、分段开挖。从地面到基坑底的土质情况依次为杂填土、素填土、粉质粘土,其中6-1、6-4粘土呈软塑状态且厚度约为4.4~7.5 m,刚好位于基坑开挖范围之内。软塑土结构一经扰动破坏,强度就会急剧下降甚至呈流动状态,盖挖区土在扰动情况下有向明挖基坑滑动的倾向,侧向推压格构柱,导致格构柱变形。格构柱柱顶开裂形态和土滑动趋势方向相吻合。

3.2 格构柱质量问题

现场暴露出的格构柱截面尺寸<530 mm×530 mm,缀板焊缝不密实,降低了格构柱整体刚度,给支撑系统的稳定带来不利影响。格构柱桩孔周边也未按图纸要求进行密实性回填,增加了格构柱在开挖前的不稳定因素。

3.3 超载现象

由于种种原因,现场掏挖出的土没有及时运送到弃土场,而是堆在现场盖挖顶板上,局部地方堆土高度超过设计允许值。长臂挖掘机直接坐落于顶板施工作业,导致局部顶板承受荷载超过设计允许值。

3.4 监测失效

事故发生后,专家团队到现场,施工单位未能提供相应监测数据。现场查勘发现部分监测点已被损坏,部分监测点被建筑器材占压。因为监测失效,致使基坑开挖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隐患,无法判断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设计计算需求,支撑系统受力是否均衡性无从得知,在基坑发生事故事前也发现不了征兆。

4 处理措施

4.1 应急处理措施

将盖板上机械移走,清理板顶存土及其他物料;恢复监测点并进行第一次监测取值,监测频率确定为每隔4 h监测一次;对明挖区域及已掏挖的盖挖区域进行土方回填,明挖区域回填至第二道支撑下方,盖挖区域回填至顶板位置,盖板下土方无法回填部位采用M1.0砂浆回填,确保回填密实。

4.2 永久处理措施

4.2.1 方案比选

监测数据表明,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后,周边环境、基坑围护结构变形等趋于稳定。经研究有两种方案可以修复事故基坑:

1)维持原设计方案,对盖挖区域失效的格构柱进行脱换;

2)补强围护结构,拆除原盖挖顶板,整个基坑进行明挖施工。

方案一具有利用原来围护结构、不再另外增加围护结构,原来顶板和纵梁也利用,不迁改管线等优点。其缺点为:托换格构柱钻孔灌注桩需穿透既有梁板,钻孔范围切断纵梁钢筋,钢筋接头位于同一截面内,结构永久受力有待进一步验算且纵梁箍筋破除较多,构造要求也难以满足。考虑到土方开挖后回填土的密实性,对原状土以上部分的灌注桩浇筑需采用钢护筒保护;同时考虑结构永久受力及施工钻孔灌注桩的难易程度,该方案最终被放弃。

方案二虽然增加了围护结构并且需迁改管线,但结构简单、受力明确,永久结构整体性及耐久性有保障,施工操作方便,最终选用方案二。

4.2.2 方案实施

在盖挖区域两端紧贴原止水帷幕增加φ800 mm@1 000 mm钻孔灌注桩,桩长同原设计明挖段桩长,由车站主体向明挖区域方向延伸,与原明挖区域打结3根桩位置,再紧贴新施工钻孔灌注桩增加一排φ800 mm@500 mm三重管双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新老止水帷幕之间采用旋喷桩重合搭接;桩顶设置冠梁,第一道设计为1 000 mm×1 000 mm钢筋混凝土支撑,第二道为φ800 mm t16钢支撑;见图3。为避免盖板破除导致围护结构松动,两边距离原围护结构1.5 m、斜向45°范围内的盖板采用静力切割技术拆除,其他范围内采用机械破除方式进行。为避免开挖二次扰动东侧大学宿舍楼,事先在围护结构外进行土体注浆固结。

图3 最终修复方案平面

5 结语

该工程修复施工现已完成。从事故原因分析来看,监测作为地下工程建设“眼睛”的作用不能忽视,施工中应加强监测与巡视,在出现事故征兆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预防;施工前应详细研究地质情况,针对不同地质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开挖技术方能保证施工顺利进行;施工应加强过程管控,现场实施情况应与设计工况相符。

猜你喜欢

格构盖板围护结构
民居建筑外墙围护低能耗控制方法仿真
不规则防辐射盖板施工技术在核电项目的创新应用
2.5D触摸屏盖板玻璃翘曲控制技术
浅谈深基坑咬合桩围护结构的施工技术
梳棉机用固定盖板针布发展趋势探讨
重力式门架围护结构在软土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
预应力锚索格构梁工作阶段格构内力计算方法
超载影响下围护结构非对称基坑的受力及变形特性分析
预应力锚索格构技术在边坡滑坡治理中的应用
KD403:碗盖和桶装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