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焙烧温度对煤矸石基莫来石相陶粒性能的影响

2018-09-04康茹茹王樊波陆芊芊夏文杰

天津建设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莫来石赤泥陶粒

□文/康茹茹 王樊波 曲 烈 陆芊芊 夏文杰

煤矸石的主要矿物组成为高岭石(Kaolinite)、蒙脱石(Montmorillonite)、一水铝石(Diaspore)、石英(Quartz)等[1];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和Al2O3,杂质成分为R2O(R为K/Na)、MgO CaO,Fe2O3等。作为莫来石相陶粒的原料,煤矸石不仅解决废料堆占土地、空气中会自燃等潜在环境危害,降低成本,还可提高莫来石的转化率,为资源利用开辟一条新途径。煤矸石中还含有多种氧化物,可降低烧结温度并提高强度。

刘丽[2]研究了以煤矸石为原料,掺入造孔剂的多孔陶瓷,由于杂质掺量较高,造成杂质缺陷导致抗折强度不高。谢欣[3]引入钙源,发现陶粒中会优先生成钙长石相,有利于提高强度,降低烧结。曲烈等[4]研究了垃圾焚烧灰为原料,发现最佳焙烧温度在1 140℃时,陶粒内部形成了长石、玻璃相的结构,其结构致密和封闭孔隙均匀且密度较低。柏雪[5]引入5.0%锰粉和2.0%碳酸钙作为外加剂,降低了陶粒的烧成温度;引入Mn元素,使得陶粒的结构愈加致密化,当温度为1 360℃时,陶粒德强度达到7.8 MPa。马龙等[6]利用赤泥制备保温材料,引入硝酸钠、硼砂、氟化钙助熔剂对烧结砖试样的强度有很大提高。

根据GB/T17431.1—2010《轻集料试验及其试验方法》,普通陶粒是指密度>500 kg/m3轻粗骨料。其密度等级、筒压强度、强度等级、吸水率均有指标要求,本文拟研制出莫来石相为主晶相的陶粒,使其筒压强度指标>15 MPa,密度为 800~900 kg/m3。

1 试验

1.1 原料

试验所采用的富铝煤矸石来自河北省,浅灰色,成分以Al2O3和SiO2为主,富铝煤矸石的衍射分析见图1,化学成分见表1。

图1 煤矸石XRD曲线

表1 煤矸石化学组成 %

煅烧后的富铝煤矸石含有较多的Al2O3、SiO2以及PtO2、MgO等。辅助材料为天津天津振兴水泥厂废弃赤泥和高岭土,见表2和表3。

1.2 试验方法

富铝煤矸石、赤泥、高岭土按质量7∶2∶1配比搅拌湿润并陈化5~8 h,将其制成直径15~20 mm的陶粒,干燥3~5 h并使其含水量达到3%左右;再将干燥生料陶粒样品放入1 600℃快速升温箱式电炉焙烧,将料球加热到设定温度并保温一段时间。设定温度按一定温度曲线焙烧,随炉自然冷却后取出,根据GB/T 17431.2—2010测定和计算烧成样品的筒压强度、表观密度、吸水率、堆积密度。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试样的微观结构。用X射线能谱进行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的衍射条件:管电流40 mA,管电压20 kV。

表2 赤泥的化学组成 %

表3 高岭土的化学组成 %

1.3 试验配方设计

遵循保持烧胀陶粒膨胀与强度协调发展、焙烧温度范围宽的原则。拟加入赤泥的质量比见表4,从赤泥掺量和温度两个方面进行测试分析。

表4 加入不同质量比的赤泥

2 结果与讨论

2.1 温度对陶粒物理性能的影响

不同温度下陶粒的物理性能见图2。由图2a可以看出,随着温度增加陶粒筒压强度呈现增长趋势,在1 500℃时五种配比的强度均达到最大值,为19.8 MPa;由图2b可以看出,随着温度增加陶粒堆积密度呈现降低的趋势,在1 200℃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并在1 400℃时达到最低值,为920 kg/m3;由图2c可以看出,随温度增加陶粒吸水率呈现降低的趋势,在1 500℃时达到最小值,为9.8%;由图2d可以看出,随温度增加陶粒膨胀率呈现升高的趋势并在1 100~1 200℃的增率较大,在此时产生较大的膨胀,1 400℃时达到最大值,为0.78%。

从焙烧温度角度看,随着温度的升高,增加Fe2O3、CaO、MgO等氧化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助熔作用,降低液相生成的温度,扩宽了温度范围,促进了莫来石晶体的生长;而莫来石形貌也对强度有重要影响,如棒状莫来石晶体呈网络状分布于玻璃相中,将形成有支撑和加固作用的骨架结构。一般情况下陶粒的的吸水率随气孔数量的增多而提高,即气孔率越高吸水率越大,但随着温度的升高,陶粒中产生的气体没有冲破液相的束缚,形成封闭、细化的孔结构,从而使得高孔率出现低的吸水率。Fe2O3释放出气体导致陶粒膨胀;同时陶粒内部液相增加,液相具有一定粘度并将Fe2O3等的产气包裹,形成以封闭气孔为主的孔结构,使得陶粒的密度下降。总之,掺赤泥陶粒的最佳焙烧温度仅为1 400℃。

图2 陶粒的物理性能

2.2 微观形貌

在1 200~1 400℃温度下,陶粒主晶相为莫来石,次晶相为刚玉、赤铁矿、线硅石、石英等。反应如下

次晶相硅线石、蓝晶石等减少或者消失,较多的Fe2O3在高温下转换为晶体结构的赤铁矿。在还原过程中,释放出气体,化学反应如下

1 500 ℃时,主晶相没有明显变化,但是晶体衍射峰强度有所下降;铁铝榴石、铁辉石衍射峰较多,与Al2O3形成固溶体抑制刚玉、莫来石的生长。随着温度和热运动增加,非均质颗粒内部成分也越来越均匀,液相量也有所增加,有了液相的参加和湿润,固相反应的扩散和传质速率增加,刚玉的生成速度也会加快。试样中的孔隙率会有所增加,致密度下降,这将降低陶粒的强度。

由图3可以看出,在1100℃下陶粒明显欠烧堆积零乱,结构松散,空隙较大,气孔较多且多为开气孔。此时原材料尚刚开始熔化,陶粒内部出现成簇颗粒状的莫来石晶相,铝石、石英、赤铁矿等成分,处于颗粒间相互接触阶段,较少玻璃相生成,尚未形成晶界。在1200℃下,已出现少量局部液相、短棒状莫来石晶体,呈现较为致密的排列;原料中的各类氧化物开始产生固相反应,形成较为稳定的硅酸盐晶体,莫来石晶体发育明显。在1 300℃~1 400℃下,几乎所有成分都已经熔融,可以观察到莫来石呈现短棒状,晶形较为完整;而且陶粒表面玻化完好,形成完好的封闭气孔结构。结合XRD分析,刚玉相在此时数量最多,呈现片状分布是陶粒骨架的主要来源。在1 500℃下与1 400℃下形貌相近,莫来石晶体镶嵌在玻璃体结构中,晶型逐渐模糊且出现较大的棒状莫来石,形成多孔结构并降低了陶粒强度。

图3 不同温度下试样的SEM照片

在升温过程中,由于赤泥的助熔作用,可以看到内部晶体的生长以及颗粒的熔化粘结反应过程。经过高温焙烧,陶粒的强度得以提高,密度下降,陶粒变得更加轻质化,其原因是形成了细密而封闭的气孔。当气体的压力达到临界值,其值接近于晶界表面张力,气孔内气体的压力和晶体长大的驱动力相互抵消;于是,晶粒的生长和气孔的排出都变得极其困难。如果温度继续升高,气孔内气体压力就会超过临界值,气孔增多,胚体内的少数晶粒有可能出现二次再结晶,晶界处的气泡和杂质不能阻止它们继续生长,还被包裹晶粒内部,胚体的致密度会减小,而且显微组织结构的均匀性也会遭到破坏。

总之,温度对陶粒内部结构形态有极大的影响。1 100℃时料球内部明显呈现出松散堆积状态;1 200℃时料球内部的结构较为致密并且可以看到开始有液相产生,由有机物分解而产生的大孔洞开始减小;在1 400℃时陶粒结构最佳;1 500℃出现过烧现象。

3 结论

1)赤泥中Fe2O3掺量约为60%,Al2O3为14.31%,SiO2为4.42%;经过热分析得出赤泥在1 000℃才会发生Fe2O3还原反应;在高温时陶粒将产生烧胀反应,降低堆积密度并有明显轻质化的效果。

2)赤泥掺量为20%时,陶粒性能均可达到最佳值。比煤矸石-高岭土体系陶粒,掺入赤泥的陶粒强度增加4.5 MPa,密度降低了约100 kg/m3,弥补了煤矸石-高岭土体系密度较高的缺陷,同时也增加了强度。

3)在1 400℃时可以得到性能较佳的陶粒,此时陶粒筒压强度为19.8 MPa、堆积密度为910 kg/m3、吸水率为9.8%、膨胀率为0.78%。达到高强陶粒指标,初步达到预期结果,说明赤泥有很好的助熔和产气效果。

猜你喜欢

莫来石赤泥陶粒
改性陶粒对陶粒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
海德鲁与巴西联合探索赤泥新利用
不同陶粒掺量下透水混凝土性能分析
Sm2O3、Y2O3对刚玉-莫来石多孔陶瓷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改性赤泥脱硫剂干法脱硫性能研究
粉煤灰陶粒石油压裂支撑剂的制备与表征
当前赤泥综合利用简况
浸泡吸水条件下陶粒土的抗剪强度
莫来石晶须生长机理及研究进展
拜耳法赤泥精分细选工艺流程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