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语谚语翻译技巧之新究

2018-09-03荣桂艳

西部论丛 2018年8期
关键词:谚语翻译文化

摘 要:谚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与民族特定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背景和道德观念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日本的谚语显示了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谚语翻译则是传达寓意,传播文化的桥梁。翻译不是单纯的文字转换,它涉及到两种语言负载的文化,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跨文化翻译应在文化习俗、联想差异,历史文化内涵几个方面认识到差异性的存在,采取一系列翻译技巧,增强跨文化意识,消除交际障碍。

关键词:日汉 文化 谚语 翻译

1 日语谚语所体现的社会文化生活

1.1 表现日本气象及自然环境的谚语

日本的谚语中表现气象方面及自然环境的谚语很多,这一方面可能是跟日本的天气富于变化及日本的自然环境优美,四季分明有关。因此激发了日本人珍爱自然,对大自然讴歌赞美的情怀。在大量的日本谚语中反映了这种情绪。总结出大量生活观念、教训。

关于天气的有:

朝曇りは大日のもと

雨の夜あがり明日は雨

蟻が高いところに集まると雨

关于动物的有:

猫は三年の恩を三日で忘れる

浅みに鯉

猫は長者の生まれ変わり

关于植物的有:

六日の菖蒲十日の菊

蕎麦の花も一盛り

青菜に塩

1.2 传递社会经验、发人深省的“社会谚”

除了反映天气和自然现象的谚语之外,日本的谚语中很多还传递了社会经验、耐人寻味的“社会谚”。这些谚语告诉人们在社会中为人处世的方法以及如何丰富人们的生活知识,如何开阔眼界。从这些谚语中明显地反映了日本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比如:

己の欲せざる所は人に施すなかれ

可愛い子には旅をさせよ

三人よれば門殊の知恵

1.3 反映日本宗教信仰的谚语

日本宗教信仰自由,同时又是个信仰无常观的国度。古代的日本人受儒教及佛教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淡泊,无常的国民性格。这些性格使日本人在对待人生,处事方面显得尤为明显。在日本那种独具个性,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行为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可。在日本人的思想、行为、生活中儒教给予他们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大。而神道是日本本土的教義,也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及思想。儒教的仁爱,神道的调和以及佛教的行善治恶,因果报应这种思想对日本人的生活态度产生了极大地影响。从日语的谚语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門松は冥途の旅の一里塚

恐れ入り谷の鬼子母神

苦しい時の神頼み

等等。此外,关于佛教的有:

煩悩あれば菩提あり

見ぬは極楽知らぬは仏

坊主憎けりゃ袈裟まで憎い等。

2 日本人的思维行为方式对谚语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历史变革,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固有的生活习俗。形成了广泛的文化环境。日本人思维上的特征是注重直观性,实用性,具体性。因而常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思想。同时表达的方式往往又是含蓄,暧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受思想支配。日本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在日语谚语中也可明显看出。

2.1 日本人思维方式的具象性

具象思维就是具体而形象的思维。具有具象思维的日本人喜欢将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范畴用客观具体的形象或者动作来表达。他们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对抽象意义进行表达,通过直观表象去领悟象征意义。日本是一个岛国,单一的民族,长期封闭的社会形态,使日本人形成了单一的思考模式;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又造成了日本人在联想上的模式化。日语谚语中的比喻大都带有具象性,就像一幅田园式的静止图画。这种思维方式在日本谚语种留下了轨迹。例如:

颚で背中搔<、風に柳、狐と狸、月前の星,等。

日本人的具象思维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并一直延用至今。

2.2 日本人思维方式的整合性

日本人非常注重集体的力量,十分强调集体的整合性。他们认为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个人只有在集体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因此必须保持个人与集体的这种和谐。标新立异,脱离集体,以自己为中心等的行为在日本没有市场,会遭到周遭的排斥。这种思维方式在日语谚语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例如:

出る杭(くい)は打たれる

衆力功あり

人は情け

最典型的谚语莫过于「和を以って貴しとなす」这个谚语了。它强调人与人的和睦相处,成为日本人的基本行为模式。成为安邦治国的最高信条。

2.3 日本人行为方式的暧昧性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使得日本人形成了自身的行为方式,他们怕给对方造成伤害,因此不正面冲击对方,说话暧昧,遣词造句含蓄,而更多的是让对方去猜测它的内涵。日本文化也常常被称为“言わぬ”文化。在日本谚语中也有不少反映了日本人的这种暧昧语言。反映了日本人的行为方式。比如:

言わぬが花

言うた損より言わぬ損がない

言わぬは言うに勝る

除此之外,“弦外之音”、“未言之情”、也是日本语言表达的重要特征。

3 翻译技巧的运用

在当今的文学翻译理论中,文化的翻译占有了从未有过的重要地位。读者能否正确理解译者所要传达的意思关键不在于语言而在于文化。有些学者认为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种表象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对于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的翻译工作者来说文化转换成了一个重要的主题。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原文背后的文化背景被认为是译文的一个组成部分。可见,谚语或者文学翻译的核心是文化的翻译。翻译是否成功,在于读者能否在阅读中了解到原作的文化背景,能否通过阅读体验到未曾亲身体验过的另外一种生活和文化氛围。这应该是翻译谚语或一部作品要采用归化法还是异化法的首要标准。著名翻译学家罗新璋先生指出::等值是以文本为中心,但也不是不问效果与文采;等效是以读着为依归,对原文的本意和审美信息也并不掉以轻心”。因此,对具有文化信息的文本,为达到两种语言符号之间实现转换后信息真实且具有可接受性,可采用如下几种翻译的方法。

3.1直译法

翻译过程中,为尽量保存原语的文化特征和文化韵味,并为了丰富译入语的语言,可将原语中的文化信息用译入语中的对等词直接译出。

例如:

1,彼は赤旗を持っている(他手里拿着红旗)

2,百聞は一見にしかず(百闻不如一见)

3,木を見て、森を見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4,弱肉强食(弱肉强食)

因为直译的方法比较简单,在此就不多解释

3.2意译法:

对具有文化信息差异性的文本,有时难以采用直译法,或者因用直译法很难再现原语的文化信息,此时可采用意译法。从译语中寻找文化含义相同或相近的喻体取代原语。谚语,惯用语,通常采用这种方法。

例如:

1,自分の息子は濡れ着に着せられた。(儿子蒙受不白之冤)

2,泣面に蜂(祸不单行)

3,棚から牡丹餅(天上掉馅饼)

4,青菜に塩(垂头丧气)

5,私は金槌です(我是旱鸭子)

6,霞を食って生きる(喝西北风过日子)

7どんぐりの背比べ(半斤八两,不相上下)

3.3意象替换法:

人们在各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为使各自的语言更加形象,常常采用各种意象来表情达意。在很多情况下同种意象在一种语言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其他另一种语言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大相径庭,或者,同样的信息在不同的文化中由不同语言载体来承载,这时,译者就必须用译入语的“等值体”意象来替换原语中的意象,以便在原语信息得以再现的同时,译入语读者也能接受。在文学作品中通常采用这种方法。

例如:细根大根白鱼を五本並べたような手(如莲藕般的胳膊和五根青葱般的手指。)如果直译成“象纤细的白萝卜一样的胳膊和如同五条小白鱼般并排着的手指”中国读者非吓一跳不可。因为日本是海洋渔业文化,中国是大陆畜牧文化,所以应替换成符合中国文化的词语。同样,把中国作品中独特的描述方法直译成日语的话,日本人也许根本不觉得美。例如:“鸭蛋圆脸形”直译成“アヒルの卵のような顔”,(象鸭蛋一样的脸)不但不美,还有点觉得反胃。如果采用意象替换法则成为“瓜ざね顔”(瓜子脸)。在日本用“子鮎のように元気がある” (像小香鱼一样有生气)来形容精力旺盛,而中国则用(虎虎有生气)来表达。

3.4注释法

文化的差异使注释的存在有着必要性。除某些专业文章对语言本身进行注释之外,可以说注释基本上是文化的注释。在谚语及文学翻译作品中使用注释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影响译作的流畅,给阅读带来不便,但为了使译作能够尽可能地展示原作的文化内涵,如实传递原作中的文化信息,注释则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谭载喜先生说:“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对具有文化信息差异性的文本,有时彩用直接意译或意象转换法都难以将其中的文化信息准确地、全面地译出,出现文化信息的缺损或译者译文难以为译入语的读者所理解和接受。这时,便可在译文或译文以外增加说明性词语以补充可能损失的信息,并使译文易于理解和接受。

例如:“怀石料理”一词,直译为“怀石料理”,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读者不熟悉日本文化,很难明白其意思,如果加以注释(是指在茶室吃的简单饭菜)这样读者就一目了然了。

“鸟居”——日本寺院的门(有点象中国的牌坊)

“歌舞伎”——歌舞伎(日本古典的表演艺术)

“横纲”——横纲(日本相扑的冠军头衔)

パチンコ__扒金库(日本一种赌博性游戏)

4 结语

从以上的描述可知,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要相互沟通是需要对策的。在翻译过程中,文化的差异不是绝对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在于対文化差异的透彻理解,采取直译、意译、意象替换、注释等方法,就能準确地实现表达。翻译是不同民族思想文化交流的行为,也被认为是一种“文化称植”。跨文化沟通的目的并非“同化”。译者应从文化内涵来分析作品,理解原文,明析中日文化差异及语言表达上的不同,这样才能增强欣赏和鉴别能力,提高翻译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译者是作者与读者的桥梁,又是两种文化的桥梁,翻译与文化密不可分,译者不但要努力提高语言本身的修养,而且应当尽量多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注意研究语言文化的附加信息。

参考文献:

[1] 铃木孝夫,ことばと文化[M]岩波新書p 858 1997,7

[2] 胡孟圣,文化差异与翻译等值[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0年第8期

[3] 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公司 2000年

[4] 陶振孝,现代日汉翻译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5] 谢建平,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J]中国翻译2000年(1)

[6] 森田良行,日本人的思维[M]中公新書p1416, 1985,5

[7] 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翻译通讯1984年1月.

[8] 赵冬玲,日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职业时空2008/07.

作者简介:荣桂艳(1963—),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外语系。吉林大学硕士究生毕业。现任内蒙古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日语专业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化,日本文学。

猜你喜欢

谚语翻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一)
24节气
英语口语常见谚语(二)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