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化学问题解决式教学中关于课堂提问的思考

2018-09-03何远和

广西教育·B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问题解决化学教学课堂提问

何远和

【摘 要】本文聚焦于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论述引导学生在思维碰撞和探究体验中学会解决化学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以使学生建构有效的化学知识与技能结构,促进学生持续地自主学习与探究。

【关键词】化学教学 问题解决 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B-0105-02

问题解决式教学摒弃传统教学课堂中以老师为主体地位,以老师讲授灌输知识,学生记忆训练为主要途径的教学模式;倡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成为有意义的自主学习者。问题解决式教学旨在使学生成为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者,让老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建构化学知识,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激发持续学习的兴趣,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习思维和核心素养。问题解决式教学的课程设计一般具备以下五个特征:(1)学习者需要明确学习目标;(2)学习者的学习是主动行为;(3)问题的提出源于学习者真实的求知欲,贴切的生活情境和挑战性的知识背景;(4)问题的解决要依托已有经验和知识的有效建构,不断反思与归纳促进思维发展;(5)问题的解决是认知冲突、探究对话的合作学习过程。

在上述五个特征的指导下,我们将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设计为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评价——整合知识——迁移应用。建构主义理念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思维发展的过程,而思维的发展首先源于问题的产生,发展思维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由此可见,问题解决式教学的核心就是—— 问题。问题需要在相应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因此老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努力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主线设计教学,组织和开展系列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的认知冲突,激发解决问题的动机,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展开,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升。然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针对问题和问题解决式教学设计的各种活动,却存在不少误区。

一、问题设计中存在的误区

(一)把“习题”等同于“问题”。习题是我们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评估教学成效的常用工具,通过布置学生完成相应的习题,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和复习,从而达到对知识与技能的再认知和深度建构。通过习题,可以帮助我们及时诊断某个阶段的教与学的效果,并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尽管习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促学、诊断、评价与反馈等教学功能,但是如果我们将习题等同于问题来设计教学不仅无法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反而引发一系列不好的连锁反应。主要表现为:在教学实践中,用习题来教学生认识和学习化学,以为学生能够解答各类知识点的习题组,就能够建构新知,掌握技能。无数案例告诉我们,很多学生尽管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化学学习,最终除了提升解题能力之外,对化学问题、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等方面问题的解决能力却很小。

(二)轻视问题和问题解决的情境设计。教学中问题情境设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可以帮助学生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相联系。例如,在学习燃烧与灭火知识时,教材中以“火”为主题,围绕火的产生、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等知识提出关键问题,促进学生建构新知,解决关于火的问题。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很多时候会忽视学科背景知识,喜欢“开门见山”式的讲授,赤裸裸地将核心知识告知学生,然后花大量的时间来反复练习,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解释与分析能力。

通过我们观察与访谈发现,即使已经具备非常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中生、大学生乃至老师自身,他们也同样渴望授课者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创设教学情境,更愿意在有趣生动、有意义的情境中开展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能从生活问题、化学故事、化学实验、社会事件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学習、探究学习,那么学生对化学本质、化学知识与技能、化学社会意义等方面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可见,重视问题和问题解决的情境创设,并不是“无中生有”“画蛇添足”,而是“润物细无声”般的无痕教育。

(三)不注重问题设计的思维逻辑的合理性与层次性。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有意义的,课堂中很多问题在启发学生思考,促进思维发展方面并没有起到多大的积极作用。一些完全熟知或者完全脱离现有认知水平的问题,不仅没有起到积极的启发作用,而且反而轻易地耗费学生的专注度,降低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阻断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合理根据知识的了解、认识、理解、应用等不同等级的目标要求,结合各学生群体不同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梯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境的问题,满足各种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使教学内容和知识与不同层次相适应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获得切合实际的思维发展。然而我们很多老师的课堂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刻意追求自身备课的完整性,课堂预设任务的完备性,问题的设计更多的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各教学环节得以更好地链接、完成,忽视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即时生成的学习问题,由此导致一些学生丧失持久的学习动力和思维发展的机会。

因此可见,问题情境的合理创设决定了问题的合理产生;问题的合理设计使学生在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中建构知识和发展思维。在课堂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提出问题来实现有效的问题解决式教学,达成我们教与学的目标呢?笔者根据理论学习和不断实践,特提出以下观点。

二、问题设计的思考与建议

(一)利用化学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和维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中各种实验所产生的直观、新鲜、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本身就能直接引起学生乐于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生动的实验促使学生手、眼、心、脑等感官高度参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老师在课堂中精心设计实验或改进教材实验,在实验过程设置问题情境,将有利于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体验中主动探索和思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有关“铁生锈的条件”时,教师指导学生设计这样的实验,将洁净的铁钉分别放在干燥空气、装满蒸馏水、装有蒸馏水和空气、装有食盐水和空气的四只试管中,将四只试管放在教室一周,每天观察现象并记录。最终,学生发现铁钉在只有干燥空气或者只有蒸馏水的环境中没有生锈,而在蒸馏水和空气共存环境中生锈,在食盐水和空气共存环境中生锈尤其严重的现象。根据不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1)为什么铁钉只在蒸馏水里或者只在干燥的空气中没有生锈?(2)为什么在食盐水和空气中生锈程度比在蒸馏水和空气中的严重得多?(3)此类现象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实例?(4)根据实验你对生活中如何防止铁制品锈蚀有哪些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常识和经验,结合亲眼所见的对比实验现象,很容易得出正确结论,习得相关知识与技能,开阔了思维,掌握了知识,并将知识迁移到应用中,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谈论,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形成学习化学是为了服务生活的思维意识,启发和维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

(二)把握问题提出的合理性,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启发功效。虽然问题总是在合理的情境中产生,但是并不意味着问题情境中设计的问题一定是合理有效的。要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老师一定要不断探索与研究问题,并不断地思考和总结,比如,问题提出的时机是否合适,问题的难易程度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学情,问题的梯度是否符合学生思维水平,问题的角度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迁移。课堂中问题偏少或过多、偏易或过难、角度单一、脱离现实等都不合适,要知道,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学生疲于应付、兴趣减退、沟通无效、定式思维等现象。因此,设计的问题一定是基于“最近发展区”,紧密联系生活与经验,符合先易后难的循序渐进的思维过程,要有效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与创造性。

例如,在学习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性质时,根据学生已有知识:Ca(OH)2 能与 CO2 反应生成 CaCO3 和 H2O,设计以下问题:(1)同属于碱物质的 NaOH 与 CO2 混合时是否也发生反应?(2)NaOH 与 CO2 混合没有明显现象,通过哪些方法可以判断两者是否发生化学反应?(3)可以设计哪些实验证明你的猜想?(4)对比 Ca(OH)2 与 NaOH 两者的差别,如何鉴别这两种物质?(5)Ca(OH)2 与 NaOH 都属于碱,为什么性质会有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6)你能不能写出其他碱物质和其他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根据上述不同梯度的问题,积极思考;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层层剖析,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解决上一个问题的同时又继续引出下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中专注于课堂,激发探索激情,发展思维,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三)给予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延伸课堂生命力。问题解决式教学并非只限于老师问得好,学生答得妙,一味追求课堂使之能循着老师预设的教学设计有序展开,相反,老师更应该关注学生敢于提问、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的培养,重视引导學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因此,教师要研究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提问的再认识与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勇于创新和变革,科学设计和组织课堂提问,给予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机会。课堂的提问既是能使学生会“答”,又能引导学生会“问”。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首先,教师需要营造师生平等和民主的教与学的氛围。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关爱和鼓励学生,宽容和耐心,创造一个学生相信自己,敢于质疑,乐于提问的心理舒适区。其次,教师要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有效提问的方法指导和训练。学生没有提出问题不说明学生对知识已经完全掌握,学生提出问题不一定说明学生不能解决问题。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出有效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认知冲突,诱发学生在知识探索中发现问题,然后结合基本概念、生活常识、化学实验等途径给学生搭建知识“脚手架”。提供方法指导,让学生从模仿老师开始逐渐发展、提高,让学生在试错、纠错中不断提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理念下,问题式教学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鲁献蓉.对新的课堂改革背景下课堂提问技能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

[2]毕华林,亓英丽.化学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J].化学教育,2000(5)

[3]沈文洁.课堂提问的适度原则[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1-2)

[4]李玉珍.化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J].文教资料,2005(23)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问题解决化学教学课堂提问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解析
数学课堂提问七要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