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经典、明思辨

2018-08-24陈永贵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8期
关键词:徐福福贵悲剧

陈永贵

近期,我组织两个班级阅读余华的《活着》这本书,同学们都很有兴致,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整本书的阅读。在同学们阅读结束前一个星期,我就学生的阅读情况和阅读感受作了大致了解。有的学生认为这本书很有震撼力,值得一读;有的同学认为这部小说读起来太压抑,几天都没好好睡过觉;还有的同学表示,读了这本书,再看看相关电影,更有感悟……听了他们的阅读感想,我不由得产生一个想法:何不举行一个别开生面的阅读交流活动,既能检验同学们对小说阅读的仔细与否,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呢?于是,在与班级阅读小组核心成员的商讨后,我们提出了种种活动设想,并最終确定了一个既合情合理又别有趣味的活动形式。紧张的一周准备,我们的阅读活动就“展演”了。恰逢长三角名校长论坛在我校召开,40余位校长莅临现场,别开生面的活动形式与寓教于乐的活动效果赢得了长三角校长们的一致好评。

一、活动设计概要:

(1)活动形式:《名人面对面》访谈录——余华《活着》主人公徐福贵专访。

(2)活动目标:营造阅读和悦读的活动气氛,检验学生书本内容掌握程度,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3)活动原则:学生自主性原则,教师指导性原则,形式新颖性原则,寓教于乐性原则等。

二、活动过程实录:

(一)倾听他的故事(福贵说故事)

主持人:《名人面对面》,精彩无极限。电视机前、现场的观众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合肥八中广播电视台《名人面对面》访谈节目,我是今天的节目主持人王鑫鑫。(观众热烈掌声。)

什么是活着?“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关于活着这个词,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思考和理解。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一位对“活着”这个话题最有发言权的嘉宾,他是谁呢——请看VCR(播放电影《活着》片段)。

主持人:他就是小说《活着》的主人公——徐福贵。这是一位幼来享福老来受苦、饱受命运游戏的浪子,同时也是一位历经艰险、在死亡面前不断挣扎不断感悟人生的老者。也许,从他的故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感悟:活着,是什么?有请福贵。

徐福贵上场。(学生扮演)

主持人:福贵先生,您好!

徐福贵:主持人,您好!现场、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主持人:最近,众多版本的“葛优躺”让大家又想起了葛优主演的电影《活着》,想起了您。

徐福贵:大家是因为“葛优躺”才想起我啊?(开玩笑的语气)

主持人:您太幽默了。不过,我倒觉得这就是大家喜欢您的原因——您的幽默、平和和释然,把一切属于过去的痛苦都看得那么平淡。很多读者感慨着您命运的悲惨,却也为您的坚韧所打动。您的感人故事也被著名导演张艺谋拍成了电影,广受大众喜爱。

(面向群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福贵老人亲口讲述他自己的故事吧。(观众掌声)

徐福贵:提起来那都是些悲伤的事儿,都怪我,之前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低头,叹气)

(有观众打断了福贵老人的话语,迫不及待地想与福贵老人交流)

观众1:福贵先生,您觉得您有哪些不好的地方?

徐福贵:从前,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羊又变成了牛,我们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后来到了我爹手里,徐家的牛变成了羊,羊变成了鹅,到我这里,鹅变成鸡,最后连小鸡也没了。家产,唉,都被我败完了。

观众1:(急切追问)怎么败完的?

徐福贵:我碰了三种不能碰的东西。

观众1:(急切追问)哪三种啊?

徐福贵:黄、赌、毒。(福贵先生给自己还加了一个“毒”,其机智幽默致使观众大笑)

观众2:如果让时光倒流,您还会像年轻时那样不顾家地去吃喝嫖赌,只顾自己享乐吗?

徐福贵:(思考片刻)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会!(观众惊讶)

你的假设与真实情况的时间维度不一样,所以我可能不会像你们想的那样会后悔。如果时光倒流,回到过去,我依然是富家子弟,在那个环境下,我可能一样花钱大手大脚,触碰黄、赌,也可能走老路把家产败光。

观众3:亲人接二连三地离去,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一个个向你压来,如今你也走到了人生的暮年,面对过去与现在,您现在是痛苦多一点还是释然多一点?

徐福贵:痛苦总会结痂,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要阳光地活在现在和未来,好好生活好好去爱。(观众掌声)

观众4:有人说你对家珍不好,说你们之间没有爱情可言,只不过是婚姻上的情感维持罢了。

徐福贵:(对于这样略显尴尬的问题,福贵面带愠色)我还是很心疼她的,我爱她,我自己知道……(福贵这时沉默不语,好像望向远方,嘴角露出微笑……)

(福贵先生的随行人员走上来小声向主持人示意福贵先生体力不支需要休息)

主持人:感谢福贵先生!由于福贵先生身体大不如从前了,不能长时间接受采访,待他在旁边休息一会儿。(随行人员扶福贵下台休息)

(二)体味他的微笑(观众细揣摩)

主持人:一些深重苦难的画面好像电影一样在我们的脑海里一幕幕浮现,那种心悸的感觉依然萦绕在心头。刚才,我发现一个细节,福贵在谈到妻子的时候,思绪好像飞到了远方。福贵老人的嘴角为什么会微微上扬?(思考状)

观众5:他想起了人生中的“温情”。

观众6:他可能想起了家珍对他、对整个家的爱。家珍为了自己男人,为了自己的儿女,为了这个家,不向命运屈服,勇敢坚强地活着。福贵背后的女人,是一个与福贵苦难中不离不弃、给福贵活下去的希望的女人。

观众7:对孩子的可爱与懂事的欣慰。有一次有庆知道母亲做双鞋不容易,而他又经常干活,走路多,比较费鞋。为了减少鞋子的磨损,在冬天的雪地里却把鞋子脱了套在手上。儿子有庆是一个懂事、知礼又天真可爱的孩子,这让福贵倍感亲切和温暖。

观众8:有人说,《活着》是繁花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我觉得刚才福贵老人在走下舞台休息的时候,心情应该是释然的。福贵经历了一重又一重猝不及防的苦难,生命里难得的温情总是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这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难承受的,但是福贵老人看透了这一切:人活着就只是为了活着而已。

(三)感悟他的人生(现场热互动)

主持人:通过刚才的交流,发现大家对《活着》这部作品的细节都非常了解。刚才现场的观众朋友们与福贵先生进行了交流,场外的观众朋友也迫不及待。现场内外的观众朋友们可以通过“智慧课堂”手持終端的互动讨论板块进行留言板互动,提出你的问题,与大家一起分享你的阅读感受。(场内外观众利用“智慧课堂”手持终端留言互动)

下面我们随机选出几个代表性的问题供大家一起思考讨论。请看大屏幕:

1.福贵一生遭受了那么多的苦难,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一次次出现。有的人认为,故事中的很多悲剧大都是福贵直接或间接造成的,福贵的活着没有任何的意义,你怎样认为?

2.本书以死亡为主题,而题目为“活着”,矛盾吗?

3.结合《活着》等悲剧作品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如何看待人生的本质?如何对待我们的人生?

主持人:有没有现场的观众朋友就上面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观众9:我想谈谈第一个问题。福贵是他们家一切苦难的罪魁祸首,父亲因他气死,母亲、家珍、二喜、有庆等人也不断地遭受厄运,最后只剩他一个人了。中国人最讲究人伦亲情,讲究大团圆,他亲人都不在了,活着也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观众10:我不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观点。记得有人曾说,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便没有必要自怨自艾。虽然很多悲剧都是由福贵直接或间接造成的,但最后成了这个样子,自怨自艾并没有什么用了,还不如简简单单、快快乐乐地活着,活着还有希望,死了就什么希望都没有了。

观众9: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我觉得福贵虽然身体活着,但是灵魂已经麻木了,他已经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躯壳了。

观众11: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小说里有一段这样的话:“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在经历了生生死死这样的事之后,福贵或许也已经明白,人能到这世上走这一遭就足够了。现在的他看来,活着就是一种美好,就是一种幸福,只要活着,人生就有意义!

观众12:我想谈一下第二个问题。我觉得不矛盾。本书一直以死亡为主题,死亡的故事贯穿福贵的整个人生。但题目故意用“活着”,是为了突出这个死亡的主题。同时,写死亡,又是为了突出活着的主题。(充满思辨哲理,观众鼓掌)

观众13:对于第3个问题“如何看待人性和世界的本质”,《悲剧人性与悲剧人生》一书曾认为:“悲剧是普遍的,悲剧是必然的,它弥漫于世界植根于人。”人生于世,必有一定的苦难,或大或小,或多或少,但我们不应该消极回避,应该积极面对,战胜生活中的困难。

观众14:俗话说,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语人生。酸、甜、苦、辣、咸是人生的五味,在成长道路上,我们无时无刻不体会着这人生五味。

主持人:生活,就像一首歌,有时缓慢,有时急促;有时激昂,有时悠扬;有时沉重,有时欢快……快乐也好,悲伤也罢;辉煌也好,低谷也罢。没有这些“杂味儿”,生活怎会有滋味!人生处处有磨难,活着就是一种修行。

(四)探寻苦难悲剧的意义(各抒己见须争辩)

主持人:鲁迅曾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最近,有一个班级的月度阅读书目暂定为余华的《活着》,由于这是一部情绪沉重的悲剧作品,关于阅读这本书,有人支持,有人反对。那么悲剧故事到底适不适合中学生阅读呢?为此,我们对场外的一些老师和同学进行了采访,请看短片。(播放采访短片。采访主题:《活着》阅读感受;采访对象:6名学生,3名老师)

主持人:有的人喜欢这部悲剧作品,说它能给人启迪;有的认为它过于凄惨,容易让人消极。对于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中学生,适不适合阅读悲剧作品呢?

观众15:叔本华曾说,悲剧的目的和实质不在于伸张正义,因为人类生存的这个世界根本没有正义可言。我们往往会看到悲剧中人生可怕的一面,让我们在悲剧里看到了人类的悲哀,谬误的支配,正直的人失败,邪恶的人胜利。比如《孔雀东南飞》里的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被封建思想无情地扼杀,《窦娥冤》中体现的社会的黑暗。这些悲剧往往会告诉我们“世界是黑暗的,世界和人生是不可能给予我们真正的快乐的”,因此也会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退缩。(反方)

观众16:《穆斯林的葬礼》讲述了两代人的爱情悲剧,但这并不代表爱情是脆弱的,虽然新月死了,但是我们不能说她的爱情就是失败的,它也可以引导我们挖掘其中的人性,探究爱情的真谛。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的悲剧却向我们展示了爱情的强大,所以我认为这类悲剧作品对我们对生活各方面的思考是有很大启发的。(正方)

观众17: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的故事,比如说某某家庭破裂,是婚姻的悲剧;某某失恋,是恋爱的悲剧。某某发生车祸丧命,某某因为喝酒与某某发生争执失手将对方打死,这些都是悲剧。当听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你的内心肯定是有抵触心理的,不想听这样的事情,因为悲剧代表了不好,代表了负能量。(反方)

观众16:刚才那位同学说家庭的破裂、失恋、车祸等都是悲剧,我们对这样的悲剧有所抵触不假,但这些并不是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活着》里面的福贵虽然历经苦难,但是他能够坚强地活到最后,那就是对生命的执着。这种执着告诉我们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这个道理。给人生以哲思启迪的悲剧才具有真正审美意义。所以我觉得悲剧中的审美价值值得我们学习。(正方)

观众18:低沉的悲剧作品往往使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活着》里面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地死去,悲剧一个一个地发生,在读的过程中,我的心也被一次一次地震颤。读完之后,整个人都不好了,心里得好久不能平静起来。(反方)

观众19:看似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其实偶然中带有必然。《项链》中的馬蒂尔德如不爱慕虚荣,追求享乐,那么也不会有片刻风光,十年艰辛的结局。《福楼拜夫人》中的艾玛虽然有着浪漫的幻想,但是对现实的一无所知,她的幻想根本不可能实现,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通过对这些悲剧成因的分析,能够让我们用更加理性的方式去面对生活,在悲痛之余得到深刻的哲理启示,让人勇于去追求真理,追求社会的进步。(正方)

观众20:角色死掉时,他们往往已经放下的死去了,他们的思不是无声无息的,你不是记住他们了吗?你喜爱的角色他们没死,他们活在你心中。你再想想看,如果是虚假的喜剧结局, 那么那些角色还不如死去来的完美,喜剧有喜剧的乐,悲剧有悲剧的悲,有的时候,喜剧是烂尾,悲剧是让这部作品活下去。(正方)

主持人:刚才的辩论真精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和人生体验分析了支持或不支持的理由,学以致用,观点表达非常到位。通过大家激烈的辩论我们可以感受到,悲剧有时候确实比喜剧更加震撼人心,净化人心。面对死亡,也许真正痛苦的不是离开的人,而是被迫承受的生者,但正因如此,生者才更加坚定地活下去,他们不仅背负着自己的明天,还支撑着困倦心灵去迎接曙光。

其实,有时候读什么内容的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悲剧的深沉中汲取精神的力量。不管是悲剧还是喜剧,适合自己的,能给我们正能量的,都是最好的!

好了,其实大家刚才的争辩还意犹未尽,但是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的节目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到来。合肥八中广播电视台《名人面对面》,精彩无极限。下期我们不见不散!

三、活动效果评价

阅读活动除了安静地读书之外,还需要有配套的实践活动,两种方式都服务于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的提高。最开始的时候,班级打算阅读余华的《活着》,有的人支持,有的人反对。支持的同学认为这部作品很感人,不支持的同学认为作品过于凄惨。由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十分重要。《活着》整本书阅读活动主要利用新颖的活动形式(人物访谈节目),通过相关环节的设置来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第一、二个环节),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第三、四个环节),提升学生的阅读活动组织能力和学习兴趣。本活动借用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的形式,将小说人物“穿越”到我们眼前,形式新颖奇特;借用人物访谈模式,却又不拘泥于形式,重在穿插书籍的相关内容,激起学生问题质疑的想法和阅读活动的兴趣。整个活动井然有序,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发言,在语言的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美丽火花。

当然,阅读活动的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比如: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阅读活动设计要始终围绕阅读文本的核心内容;活动设计指向要明确,程序要科学;要丰富多样,同学们喜闻乐见;讲究一定的深度,深浅结合,深入浅出;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培养;要积极面向全体,全员参与。

猜你喜欢

徐福福贵悲剧
《活着》中福贵的艺术形象审美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连云港徐福研究现状暨发展应对之策分析
当国歌响起
在痛苦中寻找希望
血和泪
画家的悲剧
连云港徐福文化资源研究
近视的悲剧
不希望历史“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