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入文本解读三境界,提升学生语言理解素养

2018-08-24钱华南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7期
关键词:公鹿金岳霖词句

钱华南

对文本的解读,我们不仅是要让学生觉得可以很好地完成题目的解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觉得知识上有一种收获感,情感上有一种满足感。

一、一次课堂交流,激发文本解读的思考

在一次《金岳霖先生》公开课的师生交流环节,一位学生“一语惊人”,难道你们不觉得金岳霖先生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可怜人吗?他的理由很简单,说文中第二段在叙述“金先生样子有点怪”时,有这样两句话,“他的眼睛有什么病,我不知道,只知道怕阳光”,“他的眼睛即使是到美国治了后也还是不大好,走起路来有点深一脚浅一脚”。这个学生怪异的想法来得有点突兀,但从他所阐述的理据来看,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已经过了不惑之年的单身男人,眼睛怕阳光,走路深一脚浅一脚,换谁看到了都会感到他是可怜的,值得同情的人。面对学生的发言,上课教师似乎没有准备,迟疑了一下,就找个借口避而不谈了。弄得这学生带着一脸的困惑,心有不甘地坐了下来。尽管当时这个过程的时间很短,但却在我的内心激起了涟漪:金岳霖先生真的可怜吗?

事后,我查了一些资料,得到的结论,包括汪曾祺老先生在内,大多是把金岳霖先生认定为:很风趣,有幽默感;为人天真,率性而行,热爱生活的人。如果我们从这些评价去看,对金岳霖先生何来“可怜”“同情”之感?由此,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该如何去解读文本,理解语言?

二、境界一:知人论世,触摸作者的当时情感

事实上,我们都很清楚,对文本语言的解读,是需要结合文本产生的时代背景来理解的。如果这一方面我们没有了解,那么对文本语言的解读,就会有所影响。就像大家对2017年浙江语文高考卷现代文阅读《一种美味》最后一题的解读。

试题针对文章的结尾——“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出了一道题:“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众多考生纷纷在原作者巩高峰的微博下留言:那种诡异的光究竟表达了什么?对此,巩高峰也只能如此表态:“标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我想表达什么,我哪里知道结尾有什么意义?”言下之意,说他当时创作时压根就没有考虑得那么多,就只是一种感觉而已。一位网友的妈妈读完这篇文章后很有感慨。她说,只有经历过那种物质匮乏、精神匮乏的年代的人,才能读懂这篇文章。[1]

由此看来,从知人论世切入,适度解读,我们就可以触摸作者的当时情感,从而进入解读文本、理解语言的第一层境界:初步感知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境界二:关键词句,体会文本的语言特点

或许有人会说,并不是每篇文章、每位作者我们都了解,因为不一定擁有相应的资料。事实也确实如此。因此,这时候的我们可以回到关键词句上面,合理地挖掘字词句段本身的字面义、文本义以及隐含义等方面的意思,进而我们就可以进入解读文本、理解语言的第二层境界: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理解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2]

在对《七岔犄角的公鹿》(来源:2017山东语文高考卷现代文阅读题)进行文本解读时,我利用了高考卷的最后一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原题是“本文结尾写到‘我下意识地去摸枪栓,那么‘我会再向公鹿开枪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对此,我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进行了“开枪”还是“不开枪”的探讨。

学生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学生去挖掘文本的词句,并以此为据,作为课堂阐述的理由。其中在学生提到鹿与狼搏斗的场面时,我就引导学生及时圈画出鹿与狼搏斗时的动词,并通过这些动词来体会公鹿的勇猛、有责任感、有担当、死也不会屈服等特点。正是由于及时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关键词句入手进行文本语言的挖掘、解读,才为学生最后对全文的理解、情感的升华,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境界三:整体阅读,感受文本的艺术魅力

站在知人论世的角度,抓住对关键词句的解读,最后还是离不开一个整体阅读。在这里,我所说的整体阅读,不仅是对全文的理解,也是对作者整个人生、对文章所处的时代社会的把握。

如果要对汪曾祺老先生笔下的金岳霖先生有确切的理解,我们应该去查找更多的资料,了解他们生活的时代,了解在那种环境中人的精神追求,然后再从文本中的字词句段去体会把握语句含义、人物形象的意义,最终综合起来做一个判断。

《七岔犄角的公鹿》一文中“我”的形象之所以能够在学生心目中得到丰满,也是得益于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的适度补充原作的剩余部分。可以说是在“我”三次邂逅公鹿,三次放走公鹿的过程中,“我”的情感才一步步丰富起来的。

浙江省特级教师童洪星也曾提到,如果讲诗歌鉴赏“知人论世”这个知识主题,与其选白居易的《长恨歌》来解读,倒不如选李清照的少女时代、少妇时代、国破家亡之后这三个阶段的诗词各一首来解读更为恰当。[3]他的话也很好地阐释了需要从整体阅读这个角度去解读文本这个道理。

我想,像如今学考中的言外之意理解题,高考中的探究题,其实就是给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讨示例:允许学生解读文本的多样性,有示范,有探讨。因此,从整体阅读切入,可以比较充分地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感受到文本的艺术魅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很好地进入解读文本、语言理解的第三层境界:使学生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4]

五、一份案例展示,分享素养提升的喜悦

在此,我结合《七岔犄角的公鹿》一文的教案设计进行点评解读,以进一步阐述文本解读的三层境界对学生语言理解素养培养提升的价值。

(一)导入新课

展示鹿和鄂温克民族生活的图片。

鹿曾经是鄂温克民族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洲”。对于鄂温克族的人们来说鹿仅仅是交通工具吗?千岛湖依山傍水,在山的沉稳、水的灵动的启发中,我们形成了质朴的民风;那么以鹿为伍的鄂温克民族有没有从鹿那里得到什么启发呢?

点评:知人论世,提供了理解文本的对象——“公鹿”“我”的相关材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帮助学生初步体会了“公鹿”这一形象在鄂温克民族的地位,拉近了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为下文的合理解读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讲授新课

1.请研读课文中对鹿的描写并概括鹿的精神品质。

明确:为了生存,以弱抗强;沉着而冷静;坚强而不屈。——真正的男子汉

2.鹿与狼的搏斗场面为何如此扣人心弦?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明确:(1)细节描写。从正面对公鹿与狼恶斗的过程作了细致描写,如公鹿忍着剧痛攀爬石崖的姿势,恶狼弓腰、咧嘴、凶残地发起进攻的动作细节等,生动传神。(2)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被鹿角叉起的狼比喻成石头,表现公鹿的勇猛。(3)侧面烘托。通过“我”的心理描写,烘托出狼鹿恶战的紧张气氛,表达“我”对公鹿形象的认识。

3.“我”对鹿的情感有没有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我”怎样的成长历程?

明确:我对鹿的情感由一个冷酷的猎杀者转变为对鹿的精神崇拜者。完成了叛逆——出行——磨难——顿悟的成长历程。成为了“真正男子汉”。

4.通过公鹿形象品格的描写及我成长的心路历程,概括你感受到的作为森林猎人鄂温克民族的精神特质。

明确:豪爽、坚强、勇毅、有温度。

点评:关键词句的理解,按照我们语文课文本解读的常规方法进行,紧扣文本,挖掘关键词句,从字面义、句面义到文本义做了很好的探究,丰满了“公鹿”和“我”的形象,丰富了“我”的情感变化过程,同時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三)课文延伸

本文结尾写到“我”下意识地去摸枪栓,那么“我”会再向公鹿开枪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没开枪。真正的强大不仅仅体现为勇气和力量,更深层次的表现为悲悯和仁爱。

点评:现场的学生起初分为两派,主张“开枪”的男生居多,主张“不开枪”的女生居多,两派同学经过以文本内容为依据的辩论逐渐统一了看法:不开枪。但仍有个别学生还存在争议,这时教师补充了这篇文章节选的剩余部分的内容,简单叙述了“我”三次邂逅公鹿,三次放走公鹿的过程。这一补充,是整体阅读的完善,能帮学生快速理清自己的观点,升华学生的情感,为教学目标的达成锦上添花。

(四)课堂小结

公鹿以自我牺牲的精神,不屈的身姿,勇武的抗争,智慧的战术以及对生存和自由的渴望征服了对手也征服了少年的“我”。使“我”在成长的过程中悟出了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发现了自身的刚性力量,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作者正是以此来完成对鄂温克民族精神的礼赞。

点评:在学生情感,对文本的理解均达到高潮的时候收尾,让学生带着满满的收获、满满的喜悦完成了本篇文章的文本解读。可以说,师生的互动,学生情感的生成都是完美的,责任感、担当精神等正能量充盈学生心间。

最后,我以浙江省特级教师莫银火在一次以《花言巧语与绘事后素》为题的讲座中提到的愿景——“文学作品,写在纸上的入木三分,看在眼里的醍醐灌顶;文学作品教学,深入文本作者即是自己,教活文本学生受益终身”作为我本文的结尾,我想这就是利用文学作品的解读来提升学生语言理解素养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浙江高考生败给一条草鱼 一位母亲:经历过物质匮乏才能读懂;未来网;2017.06.08

[2][4]浙江省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10

[3]童洪星;注重引导,学会偷懒——我的语文教育观;教学月刊;2015年1-2期

猜你喜欢

公鹿金岳霖词句
善的原意
大师的“遗忘”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我是“高速公鹿”,快跑
较真的金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