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慢读,反复读,走进文本

2018-08-24刘美廷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7期
关键词:靠窗恶人教者

刘美廷

龚建新老师周三早上来我校上一节语文课——《窗》,周二晚上接到通知:预习要求是阅读课文《窗》3遍以上,无他。

我们学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学生的语文素养真的远不及我们曾经听课所在的县市重点学校的孩子。早上第一课,没有时间和同学们交流,也没有预习案,会不会有冷场,我不禁为教者捏一把汗。

龚老师这节课的流程是这样的:

一、直接导入新课,请学生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小说讲了个什么故事。互相说说,你说给我听听,我说给你听听。

学生概括出:一间病房里住着两个病人,一个靠窗一个不靠窗,靠窗的病人能看到外边美丽的景色。一天,靠窗的病人被一口痰卡住,不靠窗的病人由于嫉妒,没有按铃,靠窗的病人死了,不靠窗的病人终于等到靠窗的那个位子,但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三、结合学生所概括的故事追问不靠窗病人见死不救的原因。

文中第六节有一句“他的嫉妒心越发强烈,最后怒火在胸中燃烧”,告知学生这句话在旧版教材中没有,新版教材加了此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说说这句话有没有必要加?即没有这句话能否看到嫉妒心,能否看到嫉妒心已经强烈到了极点?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读,读出不靠窗病人心理变化的过程。引导学生读第七节,读出不靠窗病人“妒火”烧到了极点。

四、引导学生继续探究。不靠窗的病人是不是一个大恶人?是不是一个需要打入十八层地狱的大恶人?引导学生讨论,并提示学生:评价人物要从文本中找到依据,哪怕一个词,一个标点。

学生开始从第七节的“彻夜难眠”“难以自拔”等看出不靠窗病人内心的痛苦;在第九节的“纹丝不动”“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中看出不靠窗的病人的残忍、冷酷;在第六节中还写到“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能看出他在不断的克制自己……可见他不是天生的大恶人。

然后发问:文中不靠窗的病人是因为嫉妒而见死不救,那他为什么会嫉妒?引导学生到文章开头去阅读,并思考:当时的“你”最想要的是什么?外边的世界为什么如此充满诱惑?能否找另一扇窗?

在和学生交流后小结:其实你、我、我们都可能会是这个“病人”。《圣经》里说: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天使,但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个恶魔。所以我们要时刻反观自己,对心中的恶魔怀有警惕,這样人与人的关系才会变得友善和谐。

五、阅读延伸指导。思考:从人物看,靠窗的病人心灵善良美好吗?从靠窗的病人对窗外美景的描述中,你有怎样的美的感受?

一节课结束了,通过这节课我发现我们这所农村初中的学生经过老师的引导,也可以走进文本,读出深度。

听了精彩的课,意犹未尽,不禁向执教者讨教。龚老师最在意的还是阅读,是教者的深度阅读;其次是学生的阅读,要给足时间让孩子们阅读。有些孩子不能理解的,教者不要急,给足孩子时间,慢慢读,一定会有收获。反省自己,时常怕教学进度赶不上,对学生的不放心或是不信任,用自己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阅读,还心焦地说:“这孩子怎么这么简单的东西都读不出来?”尤其到了复习的时候,一问三不知的尴尬,折腾的何止是自己?殊不知我的焦躁和孩子没有充分的阅读,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磨灭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其实,我们《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四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龚老师的这节课,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

猜你喜欢

靠窗恶人教者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唤醒生命感悟美好
刺花
我不想感动对方
可以不去扎人,但身上必须有刺
树的美丽传说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