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雪国》中“雪”的物哀美

2018-08-24李璇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5期
关键词:驹子岛村雪国

“物哀”代表着日本文论和美学的最高范畴,它是日本传统审美情趣的精髓,也是理解大和民族传统文化和整体气质的关键。“物”指客观事物,“哀”指主观情感,“物哀”是审美主体在体验客观对象时产生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这种感动包括怜惜、壮美、喜悦、感激等任何对外在世界产生的细腻的、真实的、感动的情绪,最典型的物哀思想是一种哀怜、忧愁的感伤情绪。

物哀美是一种感觉式的美,需要靠直觉、靠心来感受。最典型的是基于哀怜之情产生的悲美、哀美;还表现为触动人心的生命美、色彩美等,体现了广义的物哀思想。《雪国》中最能体现物哀美的是川端康成笔下的“雪”,它有着洁白明净的颜色美,稍纵即逝的瞬间美,真挚徒劳的悲剧美和热烈悲壮的生命美等等,是人在体悟外在自然时所产生的独特情感体验。

一、雪的洁白——颜色美

“雪”的颜色象征纯洁和光明。小说中用来形容“雪”的词语有“柔和的乳白色”、“皑皑”、“熠熠生辉”、“鲜明”、“莹白”等。“雪”的色彩不仅是洁白的,还具有光明、圣洁的美。

“雪”具有清除污秽、净化心灵的作用。首先,岛村从喧闹的城市来到僻静的雪村,目的是要“唤回对自然和自己容易失去的真挚感情”,“雪”正是使岛村焕然新生的催化剂。其次,“雪”能唤醒主人公内心的道德自觉。岛村在火车上一直窥视着叶子的迷人身姿,当他走入雪中,“迎面扑来一阵寒气,他立即对自己在火车上那种非礼行为感到羞愧”,他只觉得“鼻涕簌簌地流个不停,好像把脏东西都给冲了出来。”此外,当岛村看到在太阳下闪耀的绚丽的雪和白色的绉纱时, “觉得好像夏日的污秽都被一扫而光,自己也经过了曝晒似的,身心变得舒畅了。”“雪”透露出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激发对生命的热爱。

二、雪的消逝——瞬间美

日本人追求生命的瞬间美。日本人偏爱消亡的美丽事物,一方面,他们认为生命的瞬间闪光是人生意义所在;另一方面,他们又对生命的柔弱、人生的无常感到哀怜、叹惋。

《雪国》中的“雪”虽然有着晶莹洁白的姿态,但它又是纤细柔弱、稍纵即逝的,让人产生睹物伤情、哀叹惋惜的物哀之感。川端康成在小说中多次描写了白雪融化的情景,突出了“雪”的脆弱、易逝,以及融化后的丑陋不堪,这种悲剧性的命运与洁白神圣的美好形象构成鲜明对比,凄婉、哀伤的美自然而生。

三、“雪”的人物化——悲剧美

《雪国》的“雪”,不仅有自然的雪,还有人物化的“雪”,川端康成笔下的女主人公——驹子,拥有雪一般纯洁无垢的外貌和品性。

首先,驹子外形似“雪”。文中在描寫岛村第一次见到驹子用了“女人给人的印象洁净得出奇,甚至令人想到她的脚趾弯里大概也是干净的”的描写,凸显驹子让人不忍亵渎的洁净气质。在描写驹子的肌肤时,用了“在白陶瓷上抹了一层淡淡的胭脂”“洁净无瑕”“贝壳一般的光泽”“仿佛张开一面白色的扇子”“像刚洗过一样纯净”等描写,将人物身体的美和雪的颜色融合起来。

其次,驹子命途似“雪”。驹子对待生活的认真态度和不可改变的悲剧命运深化了“雪”的物哀美。明知前景惨淡,却仍然美丽、善良,人与“雪”是相通的,表现出崇高的悲剧美。

四、雪的变体——芭茅、绉纱、银河

1.芭茅,芭茅展现了蓬勃壮丽的生命美。芭茅是一种如雪般银白的野花。小说强调了芭茅洁白的颜色和旺盛的生命力,它是活着的“雪”。作者将盛放的芭茅比作“倾泻在山上的秋阳”,它那苍劲挺拔的气势充盈着旺盛的生命力,带给我们一种充满生机的喜悦之情,进而产生对生命的感动和赞美。芭茅的顽强生命力和雪的稍纵即逝的形成了鲜明对比:一方面,我们能够体会到活着的“雪”(芭茅)的生命美;另一方面,通过对比,又深化了普通的雪惹人怜惜的瞬间美。

2.绉纱,绉纱蕴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凉美。绉纱是人工的“雪”,凝聚着纺织工人们毕生的心血。《雪国》中的纺织工人们是“世世代代被埋没在雪里的忧郁的人家”,靠生产绉纱维持生计,他们将自己的青春消耗在纺织品上,付出了大量的手工劳动和心血,供富人消遣。这种真挚之情未能得到应有的回报,他们的付出是徒劳的、悲哀的,充满无可奈何的牺牲精神。

3.银河,银河散发出哀而不伤的虚无美。银河是永恒的“雪”,是脱离世俗肉体而存在的极致的美。在川端康成笔下,叶子那“美丽而近乎悲戚”的声音和美丽虚幻的神情只有通过死亡才能永远的“存活”下来,她“由于失去生命而显得更自由了”。叶子的死,没有带给我们歇斯底里的哀伤,反而带来一种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因为只有通过死亡,才能使人脱离肉体的束缚和尘世之累,成为永恒。这种生死观体现了虚无的宗教思想和审美观,让人感受到“哀而不伤”的虚无美。

李璇,武汉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驹子岛村雪国
《雪国》:一首美的颂诗与爱的哀歌
“镜中花影”
“雪国精灵”冯庆的冰雪之缘
燃烧的冰棍
吃亏营销
吃亏营销
岛村芳雄原价销售术:先赢口碑再赚钱
吃亏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