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三论

2018-08-23寇金鑫

东方教育 2018年19期
关键词:哲学世界

寇金鑫

定义哲学

哲学是什么?至今还没有一个准确、规范、公认的定义。“哲”一词在中国起源很早,哲人是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的思想家。“哲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词源之意为热爱智慧的学问。其实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对于哲学有不同的理解,不同关注,不同目的的人对哲学有不同的认知。

简要定义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想。通常认为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理论化系统化的概括和总结。

要想给哲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不容易的。海德格尔说:如果我们竟然胆敢对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加以讨论,务必小心为妙。然而哲学要想从困境中突围,就必须先从自身定位开始。

从新定义哲学,就要推翻西方对于哲学观的优势地位,作为理解世界的学问,它从来就不应該是某一标准的独断,而应该属于全人类,甚至属于以自己的方式感应世界的所有生命。是生命对于智慧和真理的追求,才产生了哲学和其它学科知识。也就是说智慧和真理才是根本,哲学和其它学科只不过是它们的某种代称或某方面的分支而已。进而来说,人类之初,知识含混在一起,万学汇集,哲学充当了万学的称谓。随着学科知识体系的确立,众学分离,各自发展。哲学从万学变成了万学之学。我们要重新建立哲学,就要回到人类之初对于知识探求的原本意义上来。反思一切的哲学必先反思自身,代表智慧和真理的哲学,自当是万学的指向和根本,成为可以容纳众多理论的万学之源。人类需要明确的、丰富的、充满生机,彰显精神和显现价值的哲学。

我们试着这样定义哲学:

一、哲学是追求真理的爱智之学。

这样的定义突显了哲学的特质,囊括了众论,回到了根本。问题是其他学科的知识、原理、法则也都是真理的显示。现实的创造、方法、认知也都是智慧的体现。哲学没有理由独占真理和智慧,什么都是也终将成为什么都不是。哲学需要在等同一切中找到自己。哲学不应该是万学,而应该是万学的指向。哲学追求的真理应该是反思一切的真理,是不同于一般性知识,个别经验,日常常识的真理。哲学追求的智慧应该是普遍适用的智慧。是不同于某项发明、某种方法、某个策略的智慧。也就是说哲学追求的真理是至本之源,追求的智慧是普遍法则。总会有更深的认知可以重新理解一切。总会有更高的智慧可以不断超越即成。对于最深本质和普遍规律的追求绝非个别知识和个别方法可以企及,唯有哲学不断质疑、不断建构、不断追求的使命才能接近于它。

作为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的学问。我们试着给万学之学的哲学下第二种定义:

二、哲学是对全体、至高、本原、终极追求的学问。

全体是最广的涵盖,至高是最高的代表,本原是最深的所在,终极是最远的追问。以此来说,只有追求最深本质、更高方法、普遍规律、终极取向的才是哲学。只有那些有深度、高度、广度、远度思想的人才是纯粹的哲学家。

回归现实,问天之思太过遥远。回归人生,有些问题科学无力问津。回归实践,更多的道理就显现在平常事物当中。我们试着给指引现实的哲学下第三种定义:

三、哲学是关于人生、世界、事物道理的学问。

(1)还没有一种以理性为基础的学问把人生当做研究的对象,哲学承担这一角色是最为合适的。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代表人类对自我的追问。哲学关注人的应该是人生,人性,人心,人世。医学关注生命的身体,哲学关注生命的精神。文学抒发人生的感想,哲学思索人生的方向。教育学教育人该如何成才,哲学启发人该如何做人。常识经验告诉人处世为人应该如此,哲学反思人处世为人是否就该如此。以此来说,哲学跟其它学科既区别,又掺杂;既指导,又依存;既启发,又借鉴;既独立,又含混。在世界哲学诸派中,中国儒家的做人,佛家的修心,法家的立世是关于人当如何,心当如何,事当如何的最有睿见的代表。

(2)世界的概念很笼统,而对世界某一领域的研究早已被科学占领。然而众领域的界限本是人为所致,世界某一方面的道理也皆在世界道理之中。况且全体世界的终极之理,在历史局限下,无处可寻。而世界又并非只有终极之理,世界的某一方面也存在本质和规律。所以新的哲学应该关注世界的某一领域、层次、阶段。但必须建立在“本质和规律”基础之上。才能符合哲学对世界之理的追求。以此来说,对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有所发现的科学家都应该算作哲学家。如孟德尔、门捷列夫、开普勒等。所以,哲学家并非是科学家,科学家未必是哲学家。但大科学家必然是大哲学家,不是大哲学家难以成为大科学家。

(3)万事万物皆是事物,事物的概念很宽泛。世事洞明皆是学问,哲理的界限也很模糊。平常事物的道理会在实践中知晓,明确事物的知识会自成一门学问。哲学意义上的道理,不应当是“事”是怎样,“物”是何样,而应当是“事物为何会是这样,事物还能变成怎样”。当一个人开始思考事物的原因、走向、它就已经进入了哲学关注的领地。当一种见解成为更深认知的睿见,更好方法的妙论,他就已经成为了哲理。当一种理论是在表达事理物则和普事普物规律的时候,它就是在表达哲学。如“有容乃大”;“水清无鱼”;“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于此论断,哲学的定义不应该固守一处,它只是一个框架,这样的哲学才能充满生机,创造无穷。哲学的内容不应该只关注终极,更要建立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哲学才能自然真实,随意可见。以此来说,哲学就在每个人身边,因为人生,事物的道理就体现在平常的生活中。所以,每个平常人都可以成为哲学家,每个寻常的领地都有哲学存在的身影。证用哲学

人类早期,很多知识混为一体,古代哲学是一种包罗万象的知识总汇。后来,任何一门知识一旦可以确立成型,便会开宗立派,自成一家。当哲学失去具体领地,不能显现具体作用的时候,哲学开始饱受质疑。以致有人认为哲学是无意之思、无证之论、无用之学。

一、态度与问题

对于哲学,人们持各种态度:

(1)简略哲学态度。人们需要哲学,但更需要的是生活。哲学可以给人帮助,但哲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生活是琐碎的,现实是繁杂的,时势是变化的。在匆忙现实中,人们只是偶尔需要抚慰一下心灵,给人一些启发的简易哲学。

(2)变易哲学态度。什么样的哲学,取决于什么样的实际和需要。而现实情况多变多面,错综复杂。一种理论学说只能阐述现实的一个方面。环境情况变,规则道理也就随之而变。所以主张变易的,随势而变的哲学。

(3)规则哲学态度。江湖有江湖的法则,行业有行业的规矩,一地有一地的情况,一时有一时的特点。所以哲学不可能适用于实际多变的现实,行业特点,个体情况才是最实际的哲学。

(4)无用哲学态度。与哲学素不相干并不意味与真理素不相识。人们更需要在实际中判断取舍,在实践中总结对错。没有哲学也一样会活的很好。而有了一种理论,或许僵化了思想,受阻于认知。而最正确的认知可能是在自然中产生,顺乎发展,所以不需要哲学。

(5)反对哲学态度。哲学不止无用,而且多余,甚至是有害的哲学态度。

(6)皆是哲学态度。对也错,错亦对,世事变化,对错互转的哲学态度。

对于哲学,人们持各种质疑:

一、哲学似乎没有了自己研究的对象,只能关注一些不确定性的问题。哲学已接近一门“空学”。

二、有人建议用科学改造哲学,使哲学从属于科学。有人提出哲学转向语言分析,使哲学变成逻辑分析的工具。哲学变成了一门从属于它的“副学”。

三、哲学不提供具体知识,不解决现实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没有用处,哲学是一门“废学”。

四、很多哲学家自以为是,自说自话,所论荒诞离奇,晦涩怪异,哲学成了“幻学”。

五、有些哲学观点错误荒谬,偏激有碍,指导人生,贻害无穷,哲学成了“害学”。

六、哲学领域学派林立,理论庞杂纷乱,让人眼花缭乱,难以依从,哲学显然已是“杂学”。

二、立场与方法

哲学首要之事是要确保自己可以代表真理和获取真理的能力,即对本体无效性、理性局限性给予回应。

本体论的问题来自它要追求涵盖一切的最高原理。这超越了人类经验证实和理性证明的能力。人类不可能拥有一个可作为论证起点的论据,所以只能采用“假设武断”和“循环论证”。这样,本体论就建立在不可证明,任意把握的基础之上。以至人们打倒了被称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对于世界本体的追求,确实使哲学处在了无法证明自身的尴尬境地。

但是,因为如此我们就不需要追问宇宙终极了吗?其实无论是哲学,还是科学都离不开对世界的基本看法。科学对宇宙深处的探索也正是在追问宇宙根源,归纳和逻辑成立的前提也是因为世界有共性和有逻辑性,怀疑了本体论,也就等于怀疑了一切知识建立起来的根基,每个企图打倒形而上学的哲学流派也需要以某种看法为最根本的依据。人类不能把握最高真理就能证明最高真理不存在吗?人类不能一次穷尽真理,但是总可以在每接近一步中获取极大的价值不对吗?本体论先天的疑难并不能使哲学得以否定,它要随着人类实践和每一次认知的突破不断提出,不断说明。本体论哲学必将反应时代呼声,成为时代前言的沉思者。哲学是人类探究世界的开始,也必是人类探究世界的终结。

哲学以理性的方式把握世界。理性在显现力量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自己的局限。理性不是智力的唯一方式,不是生命的唯一依据,也不等于世界的运行法则。饱受质疑的理性在更加复杂的现实面前,似乎变的更加的力不从心。

对于理性的怀疑,是因为理性不能考察自身,自身尚且不能确定,以此认知的根基便被动摇。而人类理性到底有没有能力认知事物的本体,也是悬而不解的问题。

理性固然有自身的问题,然而还没有谁能比它更有资格反思世界。理性虽然不可能穷尽全域证明真理,但是它却可以从反面验证对错。也只有理性可以超越有限经验带来的种种偏见,使人更近一步接近真理。没有理性的非理性同样将一事无成。此外,理性作为思维的力量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所有学科建立的基础除了实证以外,就只能依靠理性推断了。所以,理性不但不可打倒,反而它在人类求知的道路上永将发挥作用。

此外,哲学不是平庸知识的阐述,而是灵光智慧的创见。直觉、灵感、顿悟等创造性思维和思辨共同把握着哲学。

三、方向与领域

现代主要哲学方向有科学主义、人本主义、社会主义、后现代主义。

科学主义有逻辑证明和经验证实的优点,缺陷是局限在认知论内,哲学变成了个别分析的工具,丢失了整体把握的使命,且不能回答公平、自由、價值等问题。

人本主义有关注人及人生的优点,局限是夸大非理性的作用,把理性的哲学变成了本能的,意志的哲学。实际上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社会主义有实践观和辩证法的优点,不足是忽视人的心灵及创造精神,过度强调经济、政治、社会。

后现代主义有多视角观察问题,主张世界多元性,丰富性的优点。缺点是过于强调主观性、相对性。导致人放弃理想,不思进取。

各个哲学流派,都是依据自己的理论把哲学引向了某个方向,虽然各有可取,但也各有所偏。哲学要回归自己关怀人生,探究事理的道路上来。

哲学的领域应该有哪些?

哲学首先应该关注世界及世界本源。我、我们和我们所有建立起来的知识都是世界的一部分,宇宙是一切的背景,哲学投向的第一眼自当是仰望苍穹。世界某个领域的认识已有科学承担。哲学关注的世界应当是一切存在的全体。思考世界的前提是我们能够有思考,即思维和思想。思考思维和思想思想是一切认知的前提。这便形成了关于认知的知识,即认知论或方法论,它与本体论二论合一构建了哲学的基础。

思维的工具是语言,理性的法则是逻辑,认知的基础是心理。语言和心理已独立成科,逻辑学也将独立成科。

哲学不应只有理论的思辨,还应有感情的温度。人除了思想求真外,还有审美和道德,即美学和伦理学。美学已当独立成科。伦理学是西方概念,成了探讨道德的学问,而不是弘扬道德的学说,道德之学应该立足人生价值,综合道德和审美,开辟新学。

人的哲学终极关怀的还是人,哲学除了理论的真,道理的德,还应有实践的法,即制定社会制度。社会直接影响人的命运,政治对社会起关键作用,哲学思潮可以影响政治走向,也就是说哲学应当通过政治影响社会,进而关怀到人。哲学定规创制,由理入实。

综上所述,哲学立足自身使命还应有的领域有: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其相对应的是本文倡导的哲学三重含义:一是纯粹追求真理的思辨之学,即形而上学。二是在求真之外,兼具弘扬精神的伦理之学。三是不止理论上的教化,还应有实创的政治之学。由此哲学思理、弘德、创制三者并用,立足世界。

四、价值与精神

此中所论的哲学是形而上学。

(1)无用之用。哲学不提供应用知识,不解决具体事情,不追求世俗功名。以此看来,在现实中它是最无用的学问。其实正是这样的无用才成就了它的大用。正是哲学无视眼前、不重个别、不迷表象,才使哲学在更长远的注视中看清局部,更广阔的范围内总结规律,更本质的层面上把握本真。也正是基于此,它才在最接近真理的道路上为人们提供正确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指导思想。

(2)万学之本。哲学是对认知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哲学为其它文化形式提供方向方法,没有成熟的理论思维,就不会有成熟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哲学的发展需要科学的支持,科学的发展也需要哲学的启迪,科学不但要建立在事实和经验的基础上,更要突破已知事实和经验的约束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它需要借助哲学思辨和灵感的力量,引导人们更深入的探索未知世界。

(3)安身立命。哲学不仅描述事实,还要把握事实的价值。哲学寻求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本。哲学不仅关注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状态。还将启示人的生活态度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此外,哲学基于现实并超越现实,指引未来;认知世界并改造世界,推动发展;提供认知并反思认知,评判所有。

(4)认知能力。哲学是在者之在、穷理尽知、追本溯源的学问。哲学以求真、求智、求新的追求使一切僵化的思想重新流动起来,使人们走出常识理解的偏见和局限。哲学站在最高广的角度思考最深远的问题。哲学是包揽万物无所不及的宇宙意识。以致奥勒留说:“只要我是皇帝奥勒留,我的城池家国就是罗马,但只要我是一个人,我的城池家国就是整个世界”。

價值是哲学最终的体现,精神是哲学最初的开始,哲学精神如下:

(1)真理精神。哲学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它与不想知道什么、不用知道什么、不能知道什么、想什么是什么、愿什么是什么、什么是什么也没什么的态度截然对立。

(2)批判精神。哲学基于理性,反思一切。凡是被理性所驳,被事实所否的论断,哲学都要给以批判。哲学是在确定性中寻找不确定性,又在不确定性中建立确定性。在这种过程中哲学表现出了怀疑、批判、创造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3)超越精神。哲学的使命是从根本上、整体上和终极上把握事物。哲学所要达到的是本质之地、全体之域和终极之归。由此,哲学在通往无限的道路上,永远的处在行进途中。哲学要不断向前超越,完成意义所在。

(4)美德精神。哲学是一个人思载宇宙的事业。它需要心静不扰、心远不困、心坚不弃、心正不偏、心明不迷等诸多品质。所以人们常说哲学家要有远望深思的关注、慎思明辩的思考、体会真切的感情、执著专注的意志、洒脱通达的精神。

(5)纯粹精神。人们惊讶于大千世界的变化万千,困惑于人生众象的扑朔迷离,有求于万事万物的何以如此,有情于一己之心的崇高信念。哲学正是为了心中无惑,为了生得其所,为了众生有归,为了万物得序。正是这种只为心求的纯粹精神才使哲学帮助我们追问人生、追问历史、追问宇宙。

重塑哲学

一、混乱

阅读哲学史,人们会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正是有意求真的思想家,造成了哲学领域的各持己见和混乱无序。每个思想家都认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代表了终极真理。而其他思想家则反驳及批判这种“唯一正确”。思想家们总是相互论战,相互批判。以至于黑格尔把哲学史比喻为“厮杀的战场”。

哲学的世界为什么如此混乱?因为哲学的问题虽然源于生活思考,但哲学的答案却要超越生活经验。哲学力图透过万事万物寻求最后的原理,正是这种终极指向,绝对统一的问题,使哲学根本就没有相同的答案。不同时代、环境、经历、性格、认知角度、衡量标准都使哲学家们对世界及哲学的理解各不相同。每个哲学家都有一套自己的思想基础和话语系统。哲学家们在很多问题上众说纷纭,很少达成共识。无法解决甚至成了哲学问题的标志,以至于维特根斯坦说,哲学问题的特征是我不知道出路何在。

哲学一路走来,不但有很多智慧之见,也有很多错误之论。作为为人类提供指导思想的哲学一旦错误,不仅嘲讽及否定了自身。更重要的是人们一旦接受某种哲学思想,哲学就可能控制人,某个集团一旦采用某种哲学理念,哲学就可能影响社会。而自以为是的荒谬之论一旦成为宗教或政治的纲领旗帜,哲学就会毒害心灵,祸及人间。错误的哲学不但没有成为指路明灯,反成了伤人毒药。

那么本应代表真理和智慧的哲学为何会错误百出?

(1)难以验错。哲学关注的问题大都超出经验范畴具有高度抽象性,只能以假设为始,这使得它不能像科学那样得以验证。哲学追求的目标力图超越既定现实寻求统一普遍性,这使得任何一种单一理论都不足以适用于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另外,用于定论的归纳和演绎两法都有局限性。归纳法不能尽其全域得以归纳,演绎法总要以一个有效前提为始,有效前提有效性的证明又是问题。

(2)执迷于错。以思辨为主要方式的哲学,要求研究哲学的人应该具有很好的智力条件。智力的局限容易使人迷在某种误区。即使最聪慧的人一旦沉浸在自己思想编制的网中,也会误入歧途,不能自拔。

(3)从错到错。哲学领域各种派别基于自己的理论互相批判,可是反对一种错误未必就会带来一种正确,或许是另一个错误。只不过是从一个错误的端点走到了另一个错误的边缘。哲学诸派最常见的现象就是一派指责另一派的局限性,而对自己的局限性却视而不见。

那么,哲学的错误惯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1)片面的错误。哲学家习惯把自己的理论当做绝对真知。以自己一己之论作为判断、解释和评价一切的根据、标准和尺度。虽然每一位哲学家都有所见识,但每种哲学都不过是阐释世界的某一方面或某一个层次而已。每种哲学理论都是从某种角度、某种情况、某种标准出发的正确,避免不了看到此而忽视了彼。强调彼而漠视了它。

(2)僵化的错误。哲学家习惯把自己的理论当成终极真理。力图以某种基本原理为人类提供永恒的支撑点。但是时代的发展会不断出现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旧的思维思想不能解决及解释新的问题,其弊端就显现出来了。曾经的正确也就变成了错误。

(3)浅薄的错误。哲学家都是用自己的思想解释世界,而任何人的思想都超越不了自己的思维,由于每个哲学家视野的有限性,其所建立的确定性在更深的层次,更广的领域,更大的变革下,就可能成为错误。

二、建设

哲学要战胜多少蒙昧、妄想、偏见、狭隘、武断、教条、错误,才能始见真理。克塞诺芬尼说:“时间初始,神并未告知我们人类一切,只有通过长期探索,知识才会光顾人类。”于此,哲学该怎样发展?

(一)以法取舍。一绝对法。正确往往是简洁的、和谐的、深邃的。坚决剔除那些在思辨和实践上都失之于准的哲学观点。二相对法。理智对待那些在某一面、某一时、某一地适用的哲学。三法择对法。也就是既批判又继承。在各派哲学中吸取合理成分,反对不合理方面。四法应对法。不思辨的哲学观点,不积极的哲学态度,不正面的哲学流派有存在必要的,有促进作用的,有警醒效用的也要给予适度包容。

(二)自我否定。反思世界和批判别人的哲学要有修正自己的意识和自我否定的勇气。在不断深化的认识中,坦然揭示自己的片面性和暂时性。扬弃自我内在不合理的成分,在否定自己中升华自己。坚决反对那些已经经不起推敲的哲学还在牵强附会、强词夺理、自欺欺人的行为。

(三)否时留余。在否定一种哲学观点时,也要注意它的合理成分。如儒家虽然过于理想,但正是产生在无序乱世的它看到了社会秩序和人格建设的重要性。再如意志论哲学虽有过激之处,但正是它的创建撕碎了理性独裁的网,告诫人们不要把自己的脑袋当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四)存疑取用。无法证明也无法否定的哲學搁置争议。在理论上允许存在相异对立,在实践上选取对发展更有益处的一方。这一理论姑且就叫偏对理论。如:(1)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理解世界的心脑是特别的存在,需要特殊理解。更主要的是自由意志更能体现人的价值,具有积极意义。(2)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对人类探索世界有正面意义,因为不管有没有不可知道的,尽管可以认识可以知道的。(3)因果律。微观粒子对因果律的影响。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理解还不透彻,最终定性只能悬而不决。可是,因果律在宏观上是适用的,也更有利人们在因果相承的基础上分析原因,预见结果,总结经验,指导未来。

(五)与时俱进。每个哲学家都在试图通过找到哲学的终极答案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但任何一种哲学既有它的时代合理性,也有它的历史暂时性,作为相对之绝对的人类认知,总是在通向未来发展的过程之中。哲学作为映照世界的方式,任何流派用始终如一的观点阐述世界都不正确。当世界变化了,作为时代精神的哲学以旧的思维方式不可能解决新时代问题的时候,就需要哲学家立足于新的背景,试图通过自我批判,调整、变革、颠覆、超越自己的哲学思想。

(六)容纳多元。中国思想家荀子说:“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智,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正是哲学家过度关注了世界的某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其它,也正是哲学家过度强调了自己的绝对正确而导致了片面的错误。代表真理的哲学不应该是僵化的学说、封闭的理论、个人的主义,它应该涵盖各种见解,甚至分歧的观点,才能够代表世界的多样性和多元性。

(七)另辟蹊径。哲学家通常考虑的问题都很终极,他们所做的思考也很根本,于是就把某一维度的问题推向了极致。因为前人走的路已经走尽了,后人想要在哲学上有所建树,就只能换一条路走。通向哲学的路有许多条,任何一条路都可以走向真理。

(八)接受检验。任何一种哲学观的转变与确立都是哲学家们在相互批判中揭露出了彼此的内在局限,使哲学跃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哲学要立足反思一切的精神,用思辨、实践、反例、事实检验自己全部的思想,使哲学在检验和质疑中,走向更深的思索,完成更高的跃升。

(九)不断发问。在哲学世界,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因为解决问题是在原有层次上的解决,并没有实现更高的跃迁。而提出问题是在新的领域或新的层次上发现新的问题。问题的不断提出必将深化哲学思考和开拓哲学道路。

(十)独立指引。哲学只有很好的发挥作用才能体现价值,只有很好的实现价值才能推动发展。历史上,哲学做过神学的婢女,政治的工具,教育的旗号。虽然哲学在现实中屡受制约,但是独立自由,指引万学的特性不曾改变。如果可以,哲学将通过政治影响社会,通过宗教影响风俗,通过教育影响文化。

三、整合

哲学世界之所以多元共存,各论相争,因为其一现实世界有各种情况和各种需求,彼此难以兼容成一统;其二每一种哲学都有思想原点和由此原点展开的逻辑演化,遵循原理自成系统;其三为人提供安身立命的哲学具有指引方向的终极性,而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只能各取其意择一而行,而众多的择一而行必然因无数个一而众说纷纭。

各依某种标准的哲学呈多样化的形式共成世界。多元化的哲学不仅符合多样性和多变化的世界,也使得人们在相互批判中深化认知,在各自理解上激发创造,所以,多元化的哲学是有所价值的。但是,多元主义在显现优点的同时也带来了缺点。人们在多元理论的争论中变得无所适从,本为人们提供根据、标准、尺度的哲学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更为重要的是,没有一种权威哲学作为指路明灯,多元社会生活及多元思想流派必将导致人们思想泛滥各行其是。因此,人类既需要让世界充满活力的多元主义,也需要让世界得以和谐有序的主导思想,为此我们需要建设一种意义深远的主体哲学。

从本质上说,各派哲学都不过是以某种角度论述了世界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层次。带有创建者个人印记的任何一家哲学都没有资格充当哲学的最高权威。在理论上,世界必然是按照共性法则来运转才使得宇宙和谐有序的。那么,映照世界的哲学是否可以熔炼万家思想于一炉,萃取其精华走向统一那?

如果可以,汇成一家的天下哲学要有足够的智慧识各家之短,取各家之长;要有足够的胸襟容各种见解,纳各种分歧;要有足够的阅历明见各派的各自见地;要有足够的反思深知各派的各自局限。统一、有序、创新的大哲学必须是开放包容的,才可能无偏颇;变革发展的,才可能不僵化;反思批判的,才可能少犯错。

一方面没有明确标准和确定答案的哲学实现统一是不容易的。一方面以真理为依据以思辨为结论的哲学是有可能实现统一的。然而,一以承之,众彩纷呈,包罗万象的一统哲学即使不在外部学派众多,也会在内部宗派林立。更关键的是一种标准不可能衡量一切,一种理论不可能囊括所有。在实际和实践上,每个人因为各自的智力结构、性格特征、经验体会都会对世界有一套自己的认知和评判,所以说兼顾各派的一统之学只能是在辨伪識真、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容纳各种见解,然后生成自己的基本原理和价值取向。它最好的呈现方式是作为主流哲学,在万流分向的哲学世界中与各分支流共存。

主流哲学作为正统思想,应该成为众学之要,并为立身、立世、立国提供理论依据。主流哲学需要合理化、现实化、综合化。合理化是自身得以确立的基础,现实化是人们得以依据的保障,综合化是各方人等都可以受益的前提。它不但可以代表理论上的真理,也可以适用实践上的道理;不但可以为政治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以为学术指引方向;不但可以为社会规范秩序;也可以为未来展现理想。

作为主流的正统之学要有自己的个性原则,以态度鲜明的立场对待各派思想,清楚各个派别和自己的关系。相容相谐的、相斥相反的、相依相辅的、相陌相离的、相变相生的。作为主流的正统之学要有自己的分支学派,以兼容并收的气度对待各种文化。彼此欣赏的共存之、保留特色的改造之、因地制宜的变通之、尊本生新的派生之、岁月流转的衍生之。

猜你喜欢

哲学世界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彩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