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写作观及其语文教学指导研究

2018-08-23陈秋悦

东方教育 2018年19期
关键词:论语孔子语文教学

陈秋悦

摘要:《论语》中蕴含着孔子的写作观对今人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价值取向和写作动机上,孔子要求为文思想纯正,实现“文为世用”;在写作方法上,孔子主张“述而不作”;在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则以文质兼备为最佳。这些写作观对当下的语文写作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写作首先应继承以道德为本位的思想取向;其次应提倡多“读”多“悟”,促进写作教学;最后对学生的写作提出文质兼备的要求。

关键词:论语;孔子;写作观;语文教学

前言:

孔子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除却一身博学,他还致力于教育事业,开创“有教无类”全新教育理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材施教、“学思行”结合、问答式教学等教育思想和方法也对后世教育教学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集中反映了孔子教育思想。目前学界对此书的素质教育、道德教育思想等研究较为集中。然而,目前学界鲜有人关注到《论语》中的写作观。少数学者注意到了其中的写作思想,但未做系统研究。因此,对《论语》中孔子写作观进行梳理,且为当下语文写作教学提出切实有效的意见,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论语》中的孔子写作观

孔子的写作观通过《论语》在其言行中透露出来。总体来看,孔子的写作观主要表现在写作动机、写作方法、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三个方面。

(一)思无邪

《论语·为政篇》中,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三百,义归无邪。从写作观上讲,孔子强调的是作者的价值取向和写作动机问题。文章价值取向正确,表达思想纯正,这是孔子写作观的关键法门。结合孔子的其它主张,区分“邪”和“正”的标准就是“仁”。文章要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程子曰:“‘思无邪者,诚也。”文章要“修辞立其诚”,要求表现诗人的真性情,在客观效果上达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价值取向正确,是实现“文为世用”的基础。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云:“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故夫子言诗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此言点出了《诗经》使人情性归于正的教化功能。文章思想纯正,足以扶持情性,这便是“文为世用”。

(二)述与作

《论语·述而篇》中,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子“述而不作”的写作观,其基本内含是以“述”寓“作”,寓“作”于“述”,不是只“述”不“作”,更不是轻视写作。“述”,朱熹注曰:“传旧而已。”“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脩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作也……夫子盖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述而不作”将“述”放在首位,即“传旧”,从先圣中汲取知识,不主张进行有悖于前圣经典的创作,不主张“不知而作”。《说文解字》注曰:“作,起也。從人从乍。”《广雅·释诂》:“作,始也。”由此看来,“作”含有产生、兴起、创作之义。孔子“不作”的写作观并不是否认创新,而是企求在转述中有所创新。要达到这一要求,便必须熟读经典,多加体悟,通过“读”获得写作能力。

(三)文与质

《论语·雍也篇》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对于君子认定的文质思想,同样适用于文章写作。“文”指作者的文采,“质”则指文章的内容。“质胜文则野”,文章需要有文采。言之无文,则行而不远。然而,“文胜质则史”,这中间的“度”又是什么呢?子曰:“辞达而已矣。”辞,取达意而止,不以富丽为工。为文以“辞达”为最基本的要求,文章言之有物、内容明确,而后追求一定的文采修饰。《四书章句集注》里引述说:“杨氏曰:‘文质不可以相胜。然质之胜文,犹之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文胜而至于减质,则其本亡矣。虽有文,将安施乎?然则与其史也,宁野。”当“文”与“质”不能兼容时,主张舍“文”救“质”。

二、语文写作教学的指导意义

语文课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写作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运用文字的能力。《论语》中反映的孔子三个层面的写作观,对语文写作教学有指导意义。

(一)道德本位

文章反映的是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时下的大多数作文题都有标明“立意自定”的要求。意,包括文章的思想主题、写作意图及动机等。它是文章的核心与灵魂。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文章的深度。“立意自定”四个字看似随意,确实为文的关键。用孔子“思无邪”的写作观来说,立意的基本方向就是要符合社会伦理道德,更高一层的目标是要求文章有一定的社会功用。写作教学要继承孔子这种以道德为本位的写作观,需要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智育与德育的统一。为达到更高层次的“文为世用”的写作要求,写作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眼光与人文关怀。

(二)以“悟”促“教”

写作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多,除了有效的课堂教学外,学生若能积极地自主学习,将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孔子“述而不作”的写作观投射在写作教育思想上,那它的写作教学核心不是“教”,而是多“读”多“悟”。“述而不作”将“述”放在首位,倡导学生广泛涉猎,积累写作经验,以期厚积薄发。阅读是写作的根。写作技法的获得、语言的积累都是“读”与“述”的结果。所以,教师应当将写作教学与阅读紧密联系起来。“读”在于“得法”,首先要“想”。“想”的过程是实现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的过程。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的自“悟”促进教师的“教”,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三)文质兼备

在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文质兼备是写作的较高追求。形式压过内容文章就会浮艳;内容压过形式就流于粗鄙。教师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应明确学生写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三级要求。一是文章要言之有物,辞达意赅,避免空洞;二是要学会修饰,锦上添花;三是最高级别的要求,即文质兼备。要达到这三级要求,需要学生多“写”,而“写”不在于“多”,在于能“进”。通过有目的、有要求的写作实践,能大大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较快地提高。

结语:

《论语》从多方面反映了孔子的为文之道。从文章立意来讲,有“思无邪”的价值取向以及“文为世用”的写作动机要求;有关写作的方法,可以借鉴“述而不作”,将“读”与“写”有机结合;在为文技巧上,要使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相配合。这些写作观对语文写作教学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其实,除了《论语》中有关于孔子写作观的内容,孔子的写作经历和一些其它言论也蕴含丰富的写作观。例如,孔子作《春秋》时体现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也对今天的写作实践有所启发。取古人之长,补今人之短,我们要学会将语文学习与教学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2]高瑞春.从“述而不作”看孔子的写作观[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1):79-81.

猜你喜欢

论语孔子语文教学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