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与提升

2018-08-20张铃丽

文教资料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教学质量

张铃丽

摘 要: 在研究相关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设计一套可行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四大块指标共17个指标。针对提出的指标体系构建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给出带“合成权重”的指标体系。最后,给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措施及建议,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 公共基础课程 教学质量 层次分析法 评价指标体系

1.引言

公共基础课程是面向所有专业或一定类别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是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大學计算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基础体育等课程[1]。公共基础课程旨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使学生通过学习,提高思想道德素质、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公共基础课程虽然并不与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形成合理知识结构的必备课程。

地方高校的定位是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实基础、强能力、有个性、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础课程学习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必备基础与工具,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提升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2]。目前,我校及同类地方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边缘化问题,出现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如何评价与提升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目前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2.评价内容与指标体系构建

教学质量评价是利用教育评价理论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做出客观衡量和价值判断[3],目的是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是教学工作的一个环节。单调的评价方式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考试无法起到以“评价促进学习”的作用,应当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及评价进行一定的探讨和分析,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层面,实证的较少,如何落到操作层面的问题,仍然缺乏必要的思考和研究。现有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策略,也不能很好地适应我校的实际教学现状。

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国内外专家学者提出的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最终设计出如表1所示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四大块部分评价指标: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3.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权重分析

教学质量进行评价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4],层次分析法将半定性、半定量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通过逐层比较多种因素为分析、预测、决策或控制事物的发展提供定量形式的决策依据,它特别适用于复杂、决策准则不易量化且决策准则较多的复杂问题,是一种简便实用、有效可行的方法。

3.1根据层次模型,建立判断矩阵。

利用德尔菲法,经过三轮反复,采用“1-9标度法”,构建了如下判断矩阵。判断矩阵E是相对于教学质量评价这一目标,一级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比较;判断矩阵A、B、C和D。A是相对于一级指标教学态度,次级指标A1~A3的相对重要性比较,其余的判断矩阵与A类似。

3.2单层一致性检验。

由于各种主观因素的存在,各判断矩阵有可能不一致,需要对指标体系进行一致性检验。采用方根法求解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及特征向量W,以矩阵A为例计算。

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对于1-9阶判断矩阵,RI的值如表3所示[5]。因为CR=CI/RI=0.0091/0.58=0.0158<0.10,一致性检验通过。

同样道理,对于判断矩阵B,C和D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各个矩阵计算出的一致性检验指标CR均<0.10,说明所有矩阵检验都具有较为满意的一致性。

3.3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层次总排序即计算同一层次所有因素对最高层相对重要程度的排序值,在这里指的指标层的各个指标对教学质量评价的相对重要程度。

经过上述计算,得到二级指标对某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向量,为计算出各个二级指标对教学质量这一总目标的相对权重,即“合成权重”,需要将权重合成,进行总的判断一致性检验。“合成权重”是把上一层元素的组合权重当作为权数计算对应本层的各元素的加权和。对于本文所提出的指标体系,加权后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5所示。

CI=0.5087*0.0091+0.1327*0.0756+0.2470*0.0483+0.1116*0.0135=0.0281

RI=0.5087*0.58+0.1327*1.12+0.2470*1.12+0.1116*0.90=0.8208

CR=CI/RI=0.0281/0.8208=0.0342<0.10,故层次总排序通过一致性检验。

由上述权重结果可以看出,教学质量评价、教学态度指标最为重要,其次是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的复杂智力活动,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取决于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4.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措施及建议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能够对教学质量进行测定和衡量,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根据二级指标的合成权重可以看出,各个指标对教学质量的影响程度差异较大。根据权重分析,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4.1加大对公共基础课程的投入力度。

公共基础课程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且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表现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偏低。首先,应加强对公共基础课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安排高学历或高职称教师讲授公共基础课程,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此外,应向公共基础课程老师倾斜资助经费,鼓励相关教师开展公共基础课教学专项研究、交流。

4.2规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督导机制,建立学术造诣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学督导小组,对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进行科学规范的督导,提高教学质量。目前,有些制度不利于促使教师投入更多精力开展教学改革尝试,认真分析现行的各种教学管理制度,大胆改革创新,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撑。

4.3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养。

信息时代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不仅仅讲授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公共基础课程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综合素质,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4.4优化教学内容,实施分类教学。

根据专业需求和学生学习情况,每门公共基础课程分为两个模块:公共知识模块和专业知识模块。其中,公共基础知识模块适用于所有专业,包括课程的基本知识,该模块相对固定;专业知识模块与学生自身的专业相关,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奠定基础。公共基础课程可以对文理类专业和体音美艺术类专业实施分类教学,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开展差异化的特色教学,为后续专业学习和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4.5改革教学手段,借助网络平台辅助教学。

借助我校的SAKAI网络教学平台,搭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和辅导网站,网络资源丰富,包括多媒体课件、作业、教学实例等。同时,借助平台师生还可以开展交流互动,打破师生交流的时空限制,促使教师紧跟时代步伐,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学相长。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课程组不断地完善和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改革,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尝试采用QQ、微博、微信等教学手段和学生互动,拓展和延伸课堂教学。

5.结语

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升教师的素质,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通过对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全面了解教学各方面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行为,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教学质量提升措施的实施,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同时有助于教学相长。通过对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与提升进行研究,以期拓宽学生知识面,同时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參考文献:

[1]李会春.中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现状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7(04):21-27.

[2]鲍崇高,张健,赵欣,朱继洲,胡奈赛.推动基础课程改革 促进基础课程教师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5(12):42-45.

[3]冯惠敏,黄明东,左甜.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指标设计[J].教育研究,2012,33(11):61-67.

[4]王燕,于美菊,贾如.基于改进AHP的教学质量评估方法[J].计算机教育,2018(02):156-160.

[5]杨利香.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09):116-118.

猜你喜欢

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民办高职院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