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浇灌未泯童心 回归语文本真

2018-08-20陈先云

江苏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儿童语文老师

陈先云

一、“老顽童”与“真语文”

在学生面前,年逾古稀的于永正老师是一位老顽童。这位成绩斐然的特级教师,曾诚恳真切地谈到了自己童心未泯的体会。他说:“岁月的刻刀可以在我脸上刻上深深的、密密的皱纹,却刻不到我的心上。”从1962年走上工作岗位到现在成为享誉全国的名师,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教了五十多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如果说,一颗纯真童心是每个人在孩提时代的赤子之心,那么,于永正老师的童心则在与其他无数颗童心的交流碰撞、影响浸染中得到滋养和浇灌,能够于年轮渐长、时空变幻中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他始终是那个不顾形象装猫扮狗、带着稚气与学生打成一片、对新生事物保持好奇心的老顽童、孩子王和大朋友。这颗未泯的童心使他能“蹲下来看学生”,也为他的语文教学思想加上了一个接地气的修饰语和限定词——“儿童的”,成为“儿童的语文”。

教育的本质在于“真”。陶行知先生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概括了教育的品格和根本追求。培养、教化他人,使人学到真知识、真本领、真性情。因而教育是本真的,虚幻、伪劣、掺假的“教育”是对教育本质的背离和悖逆。语文教学更需要“真”。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人们思维转向求新求快的背景下,花里胡哨、五花八门的教学形式令学生眼花缭乱,走过场式抑或滥用式的合作探究法往往起到费力不讨好的反作用,看起来热闹非凡的课堂,不过是按照偏离重心的既定“剧本”所演出的混乱而喧嚣的“戏剧”。语文是基础性、工具性学科,语文教学更需要向“假语文”“伪语文”告别,凸显“真”的精神。目前,学界对“真语文”的思考与讨论层出不穷、俯拾皆是,翘首以盼“真语文”的研究和实践,不如回首往日,看一看老一辈教师的亲身经历,听一听老一辈教师的经验总结。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于永正老师就把“真语文”当作自己的教学信仰和最高标准,致力于培养学生真正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心正意诚,以健全人格实现自我价值。于永正的教学思想与实践弥合了语文教育与“真”的脱节和断裂,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的语文教学都是对语文本真的回归,“儿童的语文”是“真语文”。

作为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和小学语文教学领域的标杆,于永正老师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培养了一批批莘莘学子;用简简单单、踏踏实实的教学艺术书写了语文教学的全新篇章;用躬耕不辍、开拓创新的研究精神铸成了一本本发人深省的教育著作。

“儿童的语文”是于永正老师从教多年来,以扎实的职业素养、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开阔的创新视野集结凝聚而成的语文教学思想。“儿童的语文”像老顽童在探索“真语文”道路上为自己修筑的驿站,储备着车、人、马、粮的临时落脚点。求真之路永无止境,在“驿站”歇脚休憩、回顾总结,方便后来研究者借树乘凉。

二、“儿童的语文”内涵釋义

“儿童的语文”在于永正老师漫长而艰苦、充实又快乐的教学生涯中,不断地从零星的碎片走向系统化、理论化,是囊括知识观、教学观、学生观的一整套教育认识、教育主张和教育理念。

1.“儿童的语文”知识观认为,对语文的兴趣和习惯比一般知识更重要。

语文教学目标在于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运用语文知识。在分析知识与心理特征的主次关系、知识的获得、知识的特点方面,于老师做出了精辟的解读。

首先,对语文的兴趣和习惯比一般知识更重要;兴趣能激发学习动机、保持学习热情、维系学习行为,长期兴趣能形成日常习惯。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习惯使人受益终身”,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兴趣激发往往让位于教学设计、课堂把控、任务完成等,教师关注点的偏移导致对学习兴趣不够重视或无暇顾及。皮亚杰认为: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主动开展活动的先决条件,强迫儿童接受不感兴趣的知识,违反了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所有智力活动必须依赖兴趣。可是,语文课堂重视写字、组词、造句、朗读、小作文等教学任务的完成,每单元、每学期、每学年都有相应的目标,对一般知识的接收和内化的关注度已远超过学习的兴趣和习惯。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只能产生不太理想的教学效果。“儿童的语文”重视语文知识,但将知识置于兴趣与习惯的等位之下。于老师屡次提到,从小学到师范学校12年的语文学习经历中,最宝贵的便是留下了对语文的兴趣和习惯,“是读书、写作、书写的习惯(顺便说一句,还有唱京戏、拉京胡的爱好),丰富了我的情感世界,守护了我的精神家园,成就了我的教育人生。一个人,一旦成了读、写的‘奴隶,它收获的不仅仅是语文”。他曾说过,“人生是花,语文是根”,于老师用亲身经历说明,正是从小被语文老师激发了学习兴趣,长大后甘愿做读、写的“奴隶”,才能学好语文、教好语文,成为有根的人。的确,知识可补,兴趣难寻,如果失去兴趣,知识的意义将大打折扣。

其次,“语文姓语”,语文教学要围绕语文知识这个“主干”,修掉“细枝末节”。语文教材由各种类型的课文组成,课文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词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组成的知识体系是教学的中心和重点,课文内容的讲解、分析、思想性的挖掘、常识性问题的延展是教学的“细枝末节”。于老师说,语文教学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语文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说到底,语文课给学生留下最多的是作为沟通交际工具的语文。如果把握不住语文知识的特性,就容易把语文课上成文意理解课、常识科普课和思想政治课。比如,学《刘胡兰》,不能带入感情朗读刘胡兰和敌人的对话,却只记得“视死如归”的标签;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最后联系实际批评班级少数学生不守纪律造成的危害;学《活化石》没有品读描写银杏树、中华鲟精彩的语句,却花大量时间介绍活化石的含义、种类、举例,诸如此类。课文的形式意义大于内容意义,教语文要把握“语言文字如何表达内容”这个主干,修剪掉不合时宜的内容理解、说明和引申。语文课不能上成其他学科的课,正如于老所说,“语文知识是语文的根本”。

2.“儿童的语文”学生观尊重学生差异和个性,理解学生的心理和天性。

首先,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独立的个体,学生之间没有“好”“差”之分,只是发展道路不同的人,教师要做到心中无“差生”,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证明人类存在多元智力结构,在语言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智能等不同维度上,每个人存在量的差异,因此每个人擅长和拙于的领域有所区别。教师要消除心中以分数论英雄的陈旧观念,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扬长补短,做到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于老师曾直截了当地道出了自己的学生观:“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世界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承认差别,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并千方百计地使其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同时,尽量发展他的特长,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的人,这就是我的学生观,也是我的教育观。”在这样学生观的指导下,于老师从字典里彻底划掉了“差生”这个词,真正做到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具体来说,尊重个性要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如根据学习能力和学习进度为不同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找到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字词理解不好、写不好的学生落实好字词句练习,积累语料;字词理解过关的多读课文,仿写优美语句和段落。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优秀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不能太执着于“最好”,要使其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找到闪光点和长处,用普雷马克原理强化学习,以教师期望效应提高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于老师指出,教学成为科学、艺术的原因正是因为学生存在差异,没有这种差异,教育价值将失去大半。

其次,学生心理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征,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蹲下来看学生”,理解、包容学生的天性。“蹲下来看学生”实际上是一种同理心,用孩子的眼光、思维、想法深入理解孩子,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做到“推己及人”,采取学生最能接受、最不会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教育方法。小学阶段的学生习惯形象思维,爱说、爱问、爱玩、爱游戏、爱群体活动,期望获得他人认可,还未形成稳定的道德观念,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教师“不要忘了自己曾经也是孩子”,要留住一颗未泯的童心,多理解孩子的天性,多包容孩子的错误。顾明远先生曾说,我们要了解孩子的需要、了解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特点,并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顺应天性,争取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于老师以一个老顽童的姿态,放下架子,不以长者自居,不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蹲下来看学生。他尤为重视平视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在课堂上他从来不倒背手显示教师的威严,主动做值日,与学生共演课本剧,碰见学生主动打招呼,无论课上课下都态度和蔼、语气亲切。同时,他还带领学生释放天性,主张为学生布置极少的作业,将时间用在读书看报、睡眠放松、踏青出游、课外活动上。于老师认为,“教育的艺术就是善待学生的艺术”,如何善待学生,那便是“蹲下来看学生”,尊重、理解、包容、顺应孩子的天性。

3.“儿童的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教学要弱化教师烦琐的分析讲解,为学生自己感悟、体会、积累和迁移留白。

20世纪90年代中期,于老师提出了著名的“五重教学”,主张教学必须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五重教学”尊重语文规律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推崇“真语文”,是“真语文”的实现方法。语文教学必须依照语文的学科特性、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掌握语言文字的交际工具,语文既不像数理化那样尤为倚仗教师,如果缺乏教师的说明讲解,很难通过“试错”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也不类似于其他人文学科具有宏大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论体系,需要不断博览精思才能穷其一隅。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文教学的任务就在于引导学生多读多写、活学活用。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理论认为,人类存在模块化的语言共享子系统,即“普遍语法”,普遍语法及普遍语法原则组成人类内在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儿童通过与环境进行语言经验输入、表达语言输出的交互作用,习得和完备语言能力。同时,儿童语言学习具有迅速性和创造性,他们通常能快速接受语言讯息,通过将普遍语法转换为自身的语言表达形式,他们学习语言也不是刻板地接受和纯粹地模仿,而是用普遍语法原则创造新句子。因此,儿童生来具有普遍语法,他们不需要学习那些已经存在于头脑中的原则。所以,语文教学必须走出烦琐分析讲授的误区,多开口朗读、多动笔写,少些空洞、教条式的内容拆解。语文的奥妙也在它不可名状、不可言传、不可说得太透彻的特性,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意思、情感、技巧只能靠学生反复朗读、长期练写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吸收和内化。于老师常说“讲解是死的,朗读是活的”,他尊重语文特性,遵循语文学习规律,以“熏锅屋”方法进行“原生态”的语文教学。教师要让学生在朗读和写作中感悟,熟能生巧。他认为,老师要做好引导学生读书、写日记两件事。“语文能力哪里来的?是在大量的读写实践中形成的,不是教出来的。”“老师讲得多、分析得多,一篇好端端的感人课文,一分析便味同嚼蜡。”“一些课文,学生一读至少懂个八九成,有些课文即使难懂,也经不住老师分析讲解,老师一动嘴,便‘土崩瓦解。”此外,教学还要贯彻“蹲下来看学生”的原则,教学方式尽量与儿童生活方式相似,將课堂游戏化、活动化、情趣化、生活化,教师保留孩子似的天真活泼会换来一个生机勃勃、轻松愉快的语文课堂。

三、“儿童的语文”个性表征

“儿童的语文”是于老师五十多年来从亲身教学经历中提炼出的思想结晶。它既有共性,也打上了他丰富广博的教育智慧的烙印,具有简、实、联、趣的个性。

1.简单教语文。

“简”就是举重若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只讲学生能听懂的,不灌艰深晦涩的。“简”就是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抓中心重点,聚焦语文知识,修剪细枝末节。“简”就是返璞归真,不搭空台子、不玩花架子,祛除复杂的表象,回到真实的本质。教学原则和策略要简;把简单知识理解透彻远比深入钻研难点更有价值。讲简单的词语不能因为学生懂了就匆匆越过,可以采用查词典、说来源、表演词语本意、联系上下文、多举例句等方式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还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而古文、成语等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又不常用的词语,不能一味较真,非要学生理解背诵,这就违背了“简”的原则。阅读和写作教学不能满足于“教过了”“教对了”,还要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基础上达到“教会了”的目标,要使学生读懂文章脉络、写作顺序、表达方式、写作技巧,能准确、流利地朗读,思路清晰、规范地模仿写作。深究阅读知识点、精研写作的逻辑,不仅不能促进学习,反而人为制造了多重障碍。方法和辅助手段要简;信息技术的革新丰富了语文教学手段。语文课上经常能见到与课文相关度不高的图片、音乐、视频、网页,幻灯片写满大量文字,切换、动画效果、图示,无所不用其极。教学手段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不合时宜、五花八门地在课堂上采用各种手段教学,会分散学生注意力,过量信息的呈现也显得喧宾夺主,模糊了语文教学的焦点。因此,教学要尽量少使用多媒体,该画就画、该演就演、该板书就板书、该范读就范读。

2.教语文要落到实处。

“实”指的是实际、扎实、实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习实在的语文知识,扎实语文基础。语文教学要以“实”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帮助学生获得真才实学。“实”的对立面是“虚”,如果一节语文课只让学生看到了老师的表演,听到了名家朗诵,记住了思想性标签,分析了课文内容,做了几个游戏和活动,而不会识字、写字、朗读、作文,那么这节语文课就是“虚”的。于老师反对用“思辨”“智慧”“诗化”等玄妙的字眼来形容小学语文教学,他一再呼吁“千万不要把语文教学虚化了”。“儿童的语文”主张手把手、实打实地教语文。手把手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细心、耐心,实打实则是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要落到实处。尤其现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很多老师机械式地按照分组、讨论、上台展示的流程随意套用,不但曲解了合作探究的原意,更忽略了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因此,语文教学虚不得,虚张声势和故弄玄虚同样不可取,教语文就应该实实在在、扎扎实实。

3.把听、说、读、写教学连接起来。

“连”就是建立四种能力训练的连接点,打通四种官能的影响通道,消除听、说、读、写的模块阻隔,点面结合、渾然一体、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阅读和作文教学方面,于老师主张“以写促读,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相辅相成”。语文教学侧重阅读和写作的书面语文,二者往往不可分割。每一篇课文不仅要读准确,还可背诵、摘抄、仿写、续写,在读中吸收为我所用的写作知识、方法和技巧,锻炼写作能力。读写结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低年级学生以读为主,夯实基础;中高年级学生应尝试将读的心得体会运用到写作中去。在听说教学方面,1985年至1996年,在中央教科所潘自由老师和徐州市教研室张庆老师指导下,于老师以“从社会言语的实际需要出发,为社会言语交际的实际需要服务”为指导思想开展小学“言语交际表达训练”,全面体现了听、说、写互相结合的个性特征。听说训练后可以顺势迁移到写话、记话乃至写作中,先说后写,极大降低了写作文的难度,加上于老师所选教学素材贴近儿童实际生活,能激发儿童兴趣,学生作文就更不怕无话可说。

4.创造有趣的语文课堂。

“趣”就是兴趣和有趣,一位幽默风趣的老师,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兴趣,必能创造一个饶有趣味、妙趣横生的课堂。于老师认为,之所以能获得学生的喜欢,正是因为自己能“把课上得有意思”。“有意思”就是“有趣”,儿童天生爱玩好动,他们太需要“有趣”的语文课堂了。激发兴趣有很多妙招,如巧设游戏、角色扮演、户外活动、创设情境及对学生的随堂激励等,只要能唤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热情都值得一试。幽默风趣更是于老师的拿手好戏,他经常三言两语就逗得学生哄堂大笑。这一点归结于他以平等之心对待学生,放下长者和教师的架子,所以适时调侃自己、与学生开玩笑就不再显得尴尬,加上随机应变的“神来之笔”,使得于老师的课堂不仅能听到琅琅书声,还能听到一片欢声笑语。“儿童的语文”追求创造有趣的、受欢迎的语文课堂。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猜你喜欢

儿童语文老师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