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体系的重构问题

2018-08-18耿亚娜徐畅

文教资料 2018年7期
关键词:空间思维创造力

耿亚娜 徐畅

摘 要: 作为建筑设计课的入门启蒙环节,建筑设计基础课对后期的设计专业课学习、方案训练、规范制图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一开始抓好基础课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教学困境,学生的空间思维、艺术思维难以发散,在后期专业学习方案设计中容易思维定式,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本文针对教学过程中的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探讨的方法,旨在为今后的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建筑设计基础 空间思维 艺术思维 创造力

目前国内各个建筑院校间的课程设计方法没有统一的模式,其中一些高职院校在设计基础课程设置上沿袭了早期的教育模式,没有依据本身的特色加以设置,虽然近几年一直在不断地改进、调整,但目前还存在一些有待探讨的问题。

国外的一些建筑院校在设置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时候教学方式相对灵活,这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我们可以尝试着学习和借鉴。但要考虑到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及教育制度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针对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要依据本国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比如从国情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动等方面综合考虑,主要是为了培养出适合本国国情和社会需要的专业设计人才。

根据我近几年的教学体会及对一些院校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调研,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表现比较突出:一是学生美术功底薄弱,对建筑表达及建筑美学的理解比较浅显。二是思维定式,空间感弱,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三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灵活转换,融会贯通。

所以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利于抓住课程改革的重点,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快速准确地解决学习中的难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帮助他们发散思维,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做出别具特色的方案并且更好地实现理论和实际的转换。

一、通过加强素描、色彩的美术功底训练,培养学生的建筑和形体表达能力及对艺术美感的欣赏能力。

1.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正确指导和示范作用很重要。美术基础薄弱的学生也会有一些好的想法,但由于沒有足够的绘画经验而无法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教师的亲身示范以让学生清楚了解作品的创作方法和实现过程,从而加深对构图、层次、比例、明暗、色彩搭配等的理解。

2.老师除了亲自指导示范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很多学生对自己画的优缺点没有明确的认识,这就需要老师及时地总结学生的作品,指出值得继续保持的地方及还需改进提升的地方,让学生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朝着更好的方向努力。

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互评,通过各个学生不同的视角和想法对作品给予评价,表达自己对每幅作品从构图到明暗再到空间关系的想法,让学生重视彼此间的交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是对学生设计思维的一种锻炼。

3.除了课堂练习外,鼓励学生课外要博览多练,向优秀的作品学习。毕竟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要让学生更好地提高美术功底和美学理解力就要求学生更加勤奋、主动地学习。当然老师在每周的课堂教学中可以示范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大师作品的赏析,言简意赅地阐明建筑、画作的典范之处,让学生了解精华。课后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好课余时间,用老师示范的方法多欣赏一些中外名家的优秀作品,学着总结和体会其中的内涵和技巧。通过多看多学,从优秀的作品中吸取经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赏析水平,这会对以后的绘画能力、设计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二、拓展思维训练,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空间感知能力和学习兴趣。

1.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可借助设计基础课程初期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引导学生去联想、组合、变形、破坏,转换思维方式,利用形象思维或逆向思维打破常规,以产生新的意念,并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2.激发学生的设计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建筑学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所以在一开始的建筑设计基础环节就要以多角度多学科为学习指导思想,通过观察能力、思维方式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更大的开放空间以挖掘他们的设计潜能。而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核心又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在课程的初始环节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和设计创新能力,在课程设计中一定要合理安排对应的构成训练、建筑表达训练及图解训练,以加深他们对形态、空间、动势的理解。

3.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发他们对于空间、三维的认识。观察和体验是获取信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观察和体验,激发其对建筑及空间尺度的兴趣。为了让学生尽快地掌握空间尺度,可以引导他们从熟悉的建筑空间入手,通过观察空间的大小、房间的尺度及其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进而分析更深层次的空间功能、空间特征等。这样循序渐进,从小空间小尺度到大空间大尺度,让学生逐步感受空间的变化。

4.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和学习兴趣。设计课是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除了基础的理论知识讲授部分外,更重要的是设计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学生各做各的,而是大家一起交流讨论,交换彼此的想法,从而既活跃课堂的气氛,又拓展思路,提高课堂效率和学习兴趣。

三、理论联系实际,把图纸与三维模型、实际案例相结合。

1.在初期课程中就强调教学实践,通过比例换算把图纸转化为真实的建筑模型。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在每一个设计任务中都有所体现,这是学生认识积累、科学思维养成及创造能力提高的过程,而这些过程初期的形式表现在建筑图纸上,但为了加深学生对于实际尺度、规范及三维空间的理解,要求学生在方案后期实现图纸向实际模型的转换。这个过程需要学生手与脑的高度统一,要将建筑中的平面、立面、剖面这些二维图形的数据转化为三维的模型,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尺度感,让大家亲身体验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学生有时会发现二维方案阶段的数据偏差,从而及时地调整,实现方案与实际模型的优势互补,为以后方案设计过程中的尺度精准打下基础。

2.在设计基础课程的初期,引入简单的实际案例。建筑设计基础课的开端会有相应的理论、规范的介绍,但纯讲这些理论学生无法理解,这就需要老师找一些与这些理论相符合的案例,通过实际案例的讲解加深学生对于建筑理论的理解。当然一个实际案例从初期任务书到草图设想、方案定稿、方案深化、方案实施是一连串的,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多个不同案例讲解或者只选一个优秀案例的完整过程给学生串讲,以达到教学目的和良好的课堂效果。

总之,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针对不同的环节,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教学目的与任务要求,使大家在入门时就调动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并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掌握正确的设计方法,为之后的课程设计培养良好的设计习惯,打下夯实的设计基础。

以上三大点是我在近几年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路和体会,希望能够通过新的教学改革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设计水平。这是本次对《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研究的最大目的,期待能形成独具特色的设计基础教学体系,并把以思维模式的开拓为核心的系统教学指导思想用于之后的教学实践,形成主动性与创造性、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系统发展的方法论体系及科学高效的教学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田学哲.建筑初步[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3]刘盛璜.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陈永昌.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3):31-33,48.

[5]毛开宇.学习迁移理论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8-59.

[6]张大治.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建筑设计专业色彩基础教学的思考[J].职业技术,2010(8):28.

猜你喜欢

空间思维创造力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孩子唤醒了我的创造力
强化空间思维与构建能力培养的“工程制图”课程实训教学改革
智商、创造力与创新
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空间思维
基于空间思维拓展的风景园林专业设计基础教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