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构建途径探索

2018-08-18叶舒

文教资料 2018年7期
关键词:学生资助构建途径育人功能

叶舒

摘 要: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民生工作,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新时期学生资助工作的总体思路之一是拓宽资助育人功能。本文针对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现状,从诚信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心理教育、家庭教育、就业教育六个角度出发,探索学生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构建途径。

关键词: 学生资助 育人功能 构建途径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事关脱贫攻坚、社会公平。目前我国已经建立和完善了“奖、助、勤、免、补、贷”的學生资助政策体系,资助金额稳定提升,确保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实施学生资助政策,不仅是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更是为了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新形势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资助育人功能是高校要面临和解决的重要任务。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工作现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包含助困与育人两方面内容。目前我高校在开展助困工作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表现在资助工作制度健全、资助评审程序规范、资助资金管理到位、政策宣传不断加大、资助渠道不断拓宽等方面。但高校在进行经济助困的同时,没有很好地与精神育人相结合,资助育人成效不明显,没有实现资助育人功能目标。

1.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不平衡

目前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重物质资助轻精神资助的现象,缺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后的后续管理教育。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经济脱贫后,没有发挥国家奖学金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激励作用、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和励志教育。只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困难,没有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脱贫。

2.育人活动与育人效果不相符

目前高校开展的资助育人活动多以资助活动月的形式呈现。以资助活动月开展的育人活动虽然能在短期内营造出育人的良好氛围,但活动时间较短,结束后较少会再开展育人活动,没有实现资助育人常态化。资助政策宣传与育人活动的开展主要为负责资助工作的教师开展,其余教师尤其是思政教育教师没有充分参与其中,没有将资助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贯穿资助工作过程的始终。因此,活动的开展达不到育人的效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仍然存在诚信道德问题。

3.育人方式与育人对象不相融

当前高校开展资助育人活动仍然以传统方式进行,如资助政策和活动宣传主要停留在展板、广播、海报等传统媒体形式上,没有充分运用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兴媒介。育人活动模式单一,主要是征文、演讲、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等比较陈旧的活动形式,且年年变化不大,开展流于形式,没有推陈出新。这类传统育人活动无法调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活动积极性,与新时代青年学生身心特点不相契合,学生参与度不高。

二、高校学生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构建途径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学生资助工作的根本任务,如何在资助工作中将经济助困与精神育人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的构建应涵盖诚信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心理教育、家庭教育、就业教育等方方面面。

1.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开展诚信教育

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流思想状况是积极向上的,但学生的诚信观念与诚信行为仍然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诚信是做人之基、为人之本,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道德建设势在必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道德精华,开展诚信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践行诚信行为。

(1)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优良道德传统。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开设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素养,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改变思想道德领域中不诚信的现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写诚信之美,全面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道德品质。

(2)打造校园文化名片,创建校园品牌活动。

校园文化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文明高雅的校园文化能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通过创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优良道德的文化品牌活动,打造校园文化名片。利用新媒体开展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赋予传统道德文化以新时代的内涵,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2.以榜样激励为重点开展励志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存在自立自强意识缺乏、理想信念不坚定、自我认同感低等现象,“等、靠、要”依赖心理严重。因此,在资助育人过程中融入励志教育,能够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精神,挖掘驱动力。

(1)发挥榜样人物的示范效应。

充分挖掘校园或社会上先进榜样的先进事迹,通过榜样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进取、励志成才。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校园氛围,通过励志之星、校园人物评选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宣传学生群体中的优秀人物事迹,发挥朋辈群体的效应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传递校园正能量。通过优秀毕业学子宣讲会、感动人物报告会等活动,发挥人格魅力的作用感染学生的内心灵魂,传递社会新风尚,引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唤起心中动力。

(2)发挥理想信念的导向作用。

理想信念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以理想信念为导向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活动,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用理想信念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挫折,迎接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将理想信念转化为人生前进的精神动力,树立艰苦卓绝、百折不挠、、意志坚定、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开展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一种形式。目前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理所当然地接受国家资助,却缺乏感恩回报意识。将志愿服务注入感恩教育中能够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大学生常怀感恩之心。

(1)建立志愿服务活动基地。

打造一批校内校外志愿服务活动基地,定期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将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以重大纪念日为契机开展公益活动,如植树活动、环境保护活动等。以社会焦点为主题开展义务活动,如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孤寡老人、助残帮扶、爱心家教等。以服务农村为宗旨开展基层活动,如三下乡、寒暑假实岗挂职锻炼等。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增长见识、增加才干。通过志愿服务培养大学生奉献、友爱、互助的精神,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满足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需求,增强社会责任感。

(2)建立激励监督评价机制。

为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志愿服务的热情,调动活动积极性,还需要建立激励监督评价机制,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动态跟踪,规范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和学生必须完成的时數,设立活动评价机制,对学生的活动行为进行激励或惩罚,以达到提高志愿服务水平的效果。

4.以关爱疏导为基础开展心理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经济上的压力极易产生精神上的压力,从而导致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出现。长期的经济窘迫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存在敏感、自卑心理,较少参加集体活动,性格内向、孤僻,从而造成人际关系不和谐、社会适应不良等现象。因此,在资助育人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有着积极意义。

(1)建立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积极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及时准确地把握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贫困生,有效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培养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防范意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调适能力。

(2)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辅导员要本着以生为本的工作态度,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状况,适时疏导、积极干预,剔除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和思想,帮助学生培养积极、阳光、自信、自尊的健康心态,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遇事有人关心、疑惑有人排解、委屈有处诉说、喜怒有人分享的良好校园氛围。

5.以家访活动为纽带开展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教育工程中的重要一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将家庭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中,能切实提高资助育人成效。

(1)建立家校良好沟通平台。

通过家访让家长和学生全面了解国家各项资助政策,有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轻心理压力,借助助学政策顺利完成自身学业。此外通过家访活动,实地走访了贫困学生的家庭,能够收集掌握贫困生资料,落实精准帮扶要求,为今后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2)构建家校联动育人模式。

通过家访活动,让家长清楚地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专业发展情况,能够赢得家长和学生对学院的理解和信赖,增强家长对学院的信任与信心。共同探讨育人新方法,实现家校联动、合力育人的目标。

6.以能力建设为抓手开展就业教育

就业工作事关民生问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既是检验学生成长成才的标准之一,又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摆脱贫穷的途径之一。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等各种因素,贫困生自我定位低,就业能力不足,存在种种就业困难情况,因此资助育人过程中加强就业指导尤显重要。

(1)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通过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等必修课程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意识,还需要通过校内创新创业大赛、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职业技能培训等各种实践形式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

(2)完善服务体系,拓宽就业渠道。

建立贫困生就业帮扶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就业帮扶,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所学专业、综合素质等情况帮助其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为其推送就业信息、解读就业政策。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习就业提供配套服务。

将资助育人工作作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开展的立足点,构建一条以道德教育为核心、榜样激励为重点、志愿服务为载体、关爱疏导为基础、家庭活动为纽带、能力建设为抓手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王雪寒.当代大学生励志教育研究——以上海部分高校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2]王斌,洪洲培,朱巧旋.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功能——以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0).

[3]陈慧芝.浅论高职院校面向贫困生实施励志教育的有效途径[J].才智,2015(19).

[4]李芳瑾.高校贫困生道德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5]周文海,邹恩悦,高健.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及策略[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3).

[6]刘畅.高校助困育人的现存问题及对策[D].长沙:中南大学,2012.

[7]陈进.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价值[J].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2016(5).

猜你喜欢

学生资助构建途径育人功能
新媒体时代学生资助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的互动研究
如何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