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企业文化和高职专业文化融合的模式与途径

2018-08-18肖新俊

文教资料 2018年7期
关键词:院校融合高职

肖新俊

摘 要: 文化育人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地域文化、企业文化和高职专业文化的有机交融,对大学生由“学校人”向“职场人”、“社会人”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厘清概念入手,阐述三种文化融合的意义,指出其融合模式和主要途径,为当前高职专业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地域文化 企业文化 高职专业文化 融合途径

党的十九大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育人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地域文化、企业文化和高职专业文化交互渗透与交融,已经成为当前创新特色高职专业文化,进一步创建、培植新的复合型文化,形成新型育人环境,通过这种环境规范、协调、激励新型人才培养活动,促使大学生由“学校人”向“职场人”、“社会人”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概念界定

(一)关于地域文化。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物质的、实践的基础。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具有独特的地理空间特点,通常会由一定地域经济发展状况决定,是在一定区域被人们普遍接受、表现和认同的文化。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它体现了本地域的民情风貌,反映了本地域人们的生存状况,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社会心理、审美追求。

(二)关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標、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是企业观念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制度形态文化的复合体,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在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行为、经营形象、价值观念、社会责任等方面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企业文化属于人的思想范畴,它和社会道德一样,以内在的价值理念实现内在约束,是企业制度和战略选择在企业全体员工的价值理念上的反应。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并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关于高职专业文化。高职院校专业文化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各种教学、管理手段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的是具有本校特征的思想文化、形象文化、行为文化、体制文化的总和。换言之,高职专业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体系,包含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专业荣誉、职业道德、管理制度、行为习惯等,核心在于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培养其在专业文化、专业使命、专业荣誉、专业规范、专业道德等方面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高职专业文化既是高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高职专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二、推进地域文化、企业文化和高职专业文化融合的意义

(一)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融合地域文化、企业文化元素的高职专业文化建设为培养社会急需的大量高技能人才提供了智力支撑和技能保障,满足了社会、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术工人的需求,促进了就业,改善了民生,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导向,特色立校,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创新决定命运,文化决定发展。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融合地域文化、企业文化元素的高职专业文化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融合地域文化、企业文化和高职专业文化的各种资源,发挥文化资源在文化育人中的配置作用,是高职专业发展创新求特的必经之路。

(三)市场导向,校企融合,不断激发办学活力,形成办学品牌的重要举措。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是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高职专业文化建设一定要打上明显的地域行业属性和行业特征的烙印。因此,高职院校只有不断改进拓展途径,加强校企合作,引进企业先进文化,才能建设有现代职业特色的专业文化,真正使校企实现双赢共赢。对接地方经济发展的高职专业建设,不仅实现了地域文化、企业文化与专业文化的结合,而且扩大了社会影响,增强了办学实力,提高了经济效益;不仅实现了产学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实现了职业教育的规模化、集团化和园区化发展,而且促进了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四)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和合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的需要。不断推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优秀的地域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无论是对高职院校的竞争优势形成还是对其独特文化构建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明显,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全球竞争,还促使文化乃至教育在全球的竞争,在这样的形势下,一所高职院校想要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长久的优势和动力,高职院校一旦具有优秀的专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并于学生在校期间不断强化,最终将融入学生的思想体系和价值理念中,成为他们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

三、地域文化、企业文化和高职专业文化融合的模式

文化融合指具有不同特质的文化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接触、交流、沟通,进而不断适应、吸收、渗透、学习,直至不断消解文化冲突、形成新的文化体系的过程。

(一)直接注入式融合。地域文化、企业文化在融入高职专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在这一模式中,尤其是高职专业文化建设的起步阶段,地域文化通过地方政府起主导作用,通过制定区域性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决定地方高校的办学方向、专业布局、经费保障等重大问题,从而推动地方高职在文化上融入区域社会文化。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文化通过适当的方式和手段强制地将本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内容导向专业文化建设,使专业文化建设打上非常明显的企业文化烙印,这种准企业化的专业文化对学生的专业思想形成很大冲击,会增加融合失败的可能性。

(二)推动适应式融合。高职院校积极适应、融入地域文化,并在专业文化建设中起到引领作用,不断推动校园文化和区域社会文化协同发展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地方高校是积极推动者。一方面,主动加强与地域文化的联系,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吸收地域文化特色,不断创新发展专业文化。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专业文化积极接触企业行业文化,不断丰富专业文化的职业内涵。由于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合作企业的地位不对称,文化融合为一体往往需要较长的适应期和磨合期。

(三)互补共生型融合。互补共生型文化融合模式,指在地域文化、企业文化和高职专业文化融合过程中,本着兼容并蓄、共存共赢的原则,通过相互交流、沟通、适应、补充、吸收、渗透,最终达到消解冲突、融合共生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关键是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合作企业共同发挥主导作用。前提是正视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差异,而不是解除文化差异,扼杀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重点是三种文化通过相互交流、沟通,逐渐消解冲突与隔阂,产生认同感,并都能认识到彼此的优势与不足,及时发现隐藏的文化问题,适度创新,互相补充,形成共同认可的核心文化体系,从而从根本上达到三种文化的融合共生。

在以上三种模式融合中,直接注入式融合模式能够顺利实现专业文化中的制度文化融合,但由于这种融合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式融合,因此无法在核心精神文化层面实现双方的融合,更难以推动三方文化的有机融合。推动适应式融合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专业文化建设的发展,但是如果缺乏地方政府和合作企业的积极响应,文化融合就不彻底、不全面。总之,这两种模式都无法全面从根本上实现三种文化的全面融合。而互补共生型文化融合模式要求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合作企业共同发挥主导作用,符合文化融合的规律,是地域文化、企业文化和高职专业文化融合的最优模式。

四、地域文化、企业文化和高职专业文化融合的途径

(一)从专业精神文化上融合。专业精神文化是专业文化构建的核心和灵魂,是系统中最深层、最具稳定性和最有决定力的因素。专业精神文化包括专业建设的目标定位、专业的办学理念、专业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成才期望、职业化等。专业精神文化的建立是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贯穿专业建设全过程,同时也渗透和表现在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在专业精神文化建设中,高等职业院校要在充分挖掘本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提炼出与专业精神内核相关的地域文化精神,形成专业精神文化理念,要注重企业文化与专业文化精神的对接与融合,以体现企业精神文化的元素和精髓为依托,立足本位,突出专业精神文化特色。

(二)从专业制度文化上融合。专业制度文化是指以专业建设为目标所制定的专业内所有师生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高职院校专业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师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要求、学习要求、纪律要求、活动要求等。专业制度文化还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专业文化教育规范化和制度化,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机制。在专业制度文化建设中要以校企制度文化对接为切入点,要有选择性地吸收企业优秀的管理经验、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等,不断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可以安排学生下到与本校合作的企业,让他们感受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在工作中逐步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职业素养。

(三)从专业物质文化上融合。专业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层面,主要指师生生活和工作学习的环境,包含学校整体布局、学校建筑、形象标志、艺术景点、文化走廊等。在专业物质文化设计上,可以将地域文化中的名人、名钟、名山、名水、名艺、名事、名思承载其中,这些文化设施的设立将给人以一种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汲取丰厚的文化滋养和熏陶。在准企业化管理环境下,可以将部分专业职业化的办学理念与特色融入校园布局和设计中,营造浓厚的企业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彻底打破普教模式,提供真实或模拟的职场环境。将企业工厂布置、设施等复制到学校课堂上;在墙上张贴企业核心理念、形象标识等,增强学生的职业感;学生统一着装、佩戴工号、上课打卡,让学生每天来上课犹如到企业上班,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变为对员工的要求,努力为师生营造职场化的生活和教学环境,将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和专业文化教育结合起来,从而凝练出独具特色的专业物质文化。

(四)从专业课程文化上融合。结合企业行业的实际需求建设职校课程文化,课程文化是按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形成的课程观念和活动形态,往往反映了学校对社会需求的定位,集中体现在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施等层面。要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明确该岗位的职业人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从而确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将现有的课程体系和企业行业的需求有机整合,形成以章节知识点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改变为以项目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项目编写中融入企业文化,使课程成为企业文化传播的载体,教学以项目为中心展开,成为企业文化传播的手段与方法。

(五)从专业活动上融合。多开展有职业特色的活动,使职校活动文化职业化。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立足于校内,辐射社区和城区,开展艺术节、歌赛、球赛、运动会、开学仪式、毕业典礼等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地域文化形成良性互动。在准企业化管理环境下开展有职业特色的活动。一是以参加大赛为突破口,实施“走出去”。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实施“请进来”。定期邀请企业优秀的工程师或技师到学校做专题报告,将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带入学校,使班级企业化管理真正落到实处。还可以将校园文化活动办到企业或邀请企业到学校开展企业文化活动,零距离感受企业的文化内涵、价值理念等。三是以技能节等活动为媒介,搭建校企之间的交流平台。每年定期举办技能节、校园开放日、校企合作洽谈会、先进员工事迹报告会等活动,让企业文化走入校园,走入学生内心深处。

参考文献:

[1]周玲.地域文化、企业文化和高职专业文化的对接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10).

[2]林润惠,周红莉,谭辉平,朱雪梅.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0).

[3]刘振江.企業文化进校园实践与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2(21).

[4]陆曦.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文化和地域文化、企业文化的对接研究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6(04).

猜你喜欢

院校融合高职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