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文言文阅读如何备考

2018-08-18邓素姨

文教资料 2018年7期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备考策略高考

邓素姨

摘 要: 相对现代文阅读而言,文言文的命题比较稳定,得分相对比较容易,是考生高考得分的一大亮点,也是教师指导复习时大有可为的重点。必须紧抓文言文这一板块,夯实基础、落实考点、探求规律、突破关键,同时加强临场指导,让考生提分在望。

关键词: 高考 文言文阅读 备考策略

一、夯实基础,落实考点

高考文言文的复习主要采用分阶段复习法。阶段不同,复习重点与方法也不同。

第一阶段立足课本,夯实基础。考纲规定,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考查的是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选段虽然出自课外,但考点基本都是着眼于课内。分析历年高考试题,发现文言文的考查,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可见,立足课本,巩固基础知识是关键。但多数学生对已学内容只能留下浅淡的痕迹,更不用说文言文了,所以每当遇到课文中相关内容时根本是一头雾水,回答更是不知所云、答非所问。因此,复习前期须重视对课内文言文的复习。

复习课内文言文时,让学生重新解读,加强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课文熟悉了,学生应对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底气就比较充足,从而力争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直接或间接地解答题目。

第二阶段吃透考纲,落实考点。复习课内文言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直接或间接地解答题目的迁移能力。这种迁移能力具备与否,能否有效发挥,最终体现在对试题的解答上。所以,在夯实基础之后,就需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这阶段我们必须以全国卷最新考试大纲为方向,以近年全国卷高考真题为例,认真探讨高考如何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细化具体考点。针对这些考点,在系统有效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再加以系统讲解,使学生对各部分考点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达到透彻理解,从而引导学生实现课内到课外的迁移。

二、探求规律,突破关键

夯实基础、落实考点后,就要结合近年高考真题,探求命题规律,抓住关键问题,争取重点突破。

2015至2017年这三年全国卷文言文的命题很稳定。前三题考查的内容分别是断句、文化常识、文义理解,考查的形式都是选择题。得选择题者得高考。文言文的选择题有三题,共9分之多,占全卷选择题近五分之一。第四题是主观题,为两小题翻译,每题5分,共10分,文言文考查的总分共19分,可见文言文阅读在高考中的重要性。

从考查的能力层级看,断句、文化常识、翻译题都属B级,即理解。文义理解题属C级,即分析综合,因为涉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目前来看,相对现代文,文言文对于C层级的考查较简单,在读懂大意的情况下不难判断,且从选项设置来说,要求都较明确,不太容易因审题等问题造成结构性失分,复习的关键还在对文义的理解上。至于断句题,可以看成翻译的前奏,显然考查的也是对文义的理解,只不过因为以选择题形式呈现,比较分析的意味更重些。文化常识题所设的考点往往是根据上下文语境可以推断或跟文义理解关系密切的内容,而非纯粹的知识性考查。

高考文言文复习的关键在于如何扎实提高对文义的理解能力,而翻译是最能体现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题型,也是最后冲刺阶段提分的关键点。

纵观2015年至2017年三年的翻译题,在命题立意上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如2015年,要求翻译的两个句子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重虚词的考查,二是文言现象突出,也就是翻译要落实的点很明显。比如第一句“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帝”名词作动词一个点,虚词“苟”解释为“如果”一个点,“死”的为动用法,即“为……而死”一个点,句意通顺2分,共5分。同理,第二句“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不吾索”宾语前置一个点,“面责”的“面”字名词作状语一个点,虚词“庶或”一个点,句意通顺2分,共5分。2015年之所以强调虚词的考查,可能是因为从面上来看唯一能落实对虚词的考查的,仅剩翻译一处。至于另外两个点,都属于传统的“文言现象突出”的典型考点。这两个句子是相对独立的,也就是说,要理解它们,对语境的依赖程度并不是很高。如果理解每个字的含义,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规律,那么即使对文章内容并不了解,只要逐字翻译下来,意思也能对。

但到2016年,情況似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如2016年的第一小题:“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首先,从文言现象来看,除了“锡”是“赐”的通假字之外,很难再找出第二处典型的有考查意义的文言现象了;其次,并没出现必须落实的虚词;再次,对文义的确定须结合语境,否则可能根本无从理解或容易误解。比如什么是“锡宴”?谁赐谁宴席?结合上文述及的背景,我们才知道,北宋积弱,“边害讫息”,也就是跟辽的关系刚稍稍缓和了一些,这时辽的使者前来,皇帝刚好有病在身,(帝不豫)辽国的使者前来,叫曾公亮在馆舍(注意,不是宫中)设宴款待,这时,使者肯定觉得被怠慢了,不高兴了,就不肯去。于是,曾公亮就质问他,这才有下面要翻译的那句话。同学们不妨反思,一个使者怎敢这么嚣张呢?皇帝是真病了吗?这里信息量很大。我们再看看曾公亮质问的话: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这个质问显然是诉诸道德与情感的,其潜台词是,如使者强硬要求,北宋的皇帝似乎也没有办法。这实际是跟当时整个政治局势紧密相关的。当然,因时间所限,考生在考场上很难做到这么深入地理解与分析,但如果对前文所述的背景缺少基本理解与把握,就很难译对整句。

再如2016年的第二句“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苏轼的责备与世人的嘲讽实际上是对曾公亮某方面行为的总结性评价,如果没有联系上文的内容,就很难准确翻译,尤其是对“救正”很难做出准确的理解。

2017年的翻译题延续2016年命题的特点。2017年第一小题的答案对原句主语省略的现象“视而不见”,“性严正”直接翻译为“品性严肃正直”,并未补出主语,对可以直译的虚词采用了意译,“以它语乱之”完全可直译为“用别的话来打乱他(说的话)”,却意译为“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可见更重视对文义的基本理解。

我们讲这么多,并不是说“文言现象”不重要了,而是说我们要知己知彼,提高答题的准确度,提高应对能力。针对文言文的翻译题,我们必须一如既往重视词类活用、文言虚词、文言句法等文言现象;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基本翻译原则;有意识地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敲翻译的文句,避免误解。对于实在不便直译的句子,可考虑意译。

长期以来,文言文训练侧重于对具体字词句的落实,而对基于文本的“阅读”有所忽略。文言文固然因为语言情境相对陌生而不同于现代文,但高考考查的是阅读理解能力,文言现象的掌握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而不是文言阅读的归宿,所以要多重视在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对文言文文本的理解能力。因此,在具体复习过程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对文本的把握,有意识引导学生有层次地把握文本,甚至可结合学情,适当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审辨探讨;充分重视翻译句所在的语境对句义确定的作用,要把意译也列为翻译的一种可选途径。

三、临场有技,提分在望

为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的得分率,在历次重大考试临考前,我们还须加强临场策略的反复指导。

首先是关于文言文整体阅读的策略。初次阅读文言文文本,强调尽可能保证初读质量。要求学生采用眼、手、脑并用的完全阅读法,找出并标注出关键句和关键词,尽可能把握文本中“何人何时何地何事,结果如何”等要素。当然对于个别难懂的字句可暂时放过它们,只在文中相应地方用圈点法进行标注便可。接下来要学会借助文本题目、注解和出处,加深对选段文意的理解;借助题干和选项,最关键的是利用好选择题最后一题的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因为这些都是选择题,选项中错误的只有一项,而文意分析题中即使错的也是小问题。利用好了文意分析题,就能较明确了解全文内容,再读文本。经前面两个步骤,考生对文本内容已能够理解七到八成,有了思考的方向,再读的时候,就能从更高层次上认知全文,同时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差做出纠正。如果碰到较难语段,就要反复通读,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前后推敲,整体把握”,调用各种手段,前后推导,走完解读过程。

其次是关于具体解题的策略。如第一题断句题。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断句。我们可利用语法知识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全国课标卷的主要考查点),有时难以断定,而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再利用考试设题的特点运用排除法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得分率。

再如第二题古代文化常识题。在注重积累的基础上,要善于借助原文语境,通过上下文进行推导。

如2016年1月福建省质检第5题的C选项“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章奏的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为最高行政长官”,可通过原文文本中“弘入为相,举鲜之为尚书右仆射”一句推导出当时尚书之上还有宰相,从而判断其错误。2016年3月福州卷第5题的选项D:“禁中,也作‘禁内,指帝王接见大臣,商讨、处置国家重要事务的办公场所。未经帝王允许,不许人在其中随便进出。”可通过原文文本中“齐贤母孙氏年八十余,封晋国太夫人,每入谒禁中……”一句推导“禁中是指帝王所居的宫苑”。另外记住,越是陌生的越有可能是正确的,越是熟悉的越有可能是错误的。

最后是第三题内容的概括分析题。首先要把握它的命题规律:每个选项的前一句都是对传记对象(传主)的概括性评价,后一句则是与之相对应的原文具体内容;只有一个错项,每个选项中概括语往往正确,只错在与之相对应的具体内容的分析上。要特别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人物张冠李戴(2016年3月厦门卷的第6题A项先交代“高睿自幼被神武帝抚养”,再用“为人十分孝顺”概括高睿的为人,后面用思念父亲、哀悼母亲和位神武帝致哀三件事进行分析;但按原文的意思,“长斋念佛,以致骨瘦如柴”指的是为母亲守孝期间的事,选项混淆了对象,张冠李戴。所以A项的概括与分析不能对应。)事件的前后或逻辑倒置(如2016年福建省4月份省质检的第6题B项表述“认为应先安定江南,才能扼守黄河,进而渡河作战”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必能渡河而战,始能扼河而守;必能扼河而守,始能画江而安”说的是“必定能够渡河而战,才能扼河而守;必定能扼河而守,才能划江而安”,具备渡河作战能力是立足于能扼守黄河,从而谋求划江而治,以求保住半壁江山。B项的表述前后逻辑关系颠倒,考生可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判断出来。)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甚至是对相关词语解释错误等。

以上主要是以解答前面三题断句、文化常识、文义理解题为例说明,第四題的翻译题在“探求规律、突破关键”部分已重点解读,在此不作赘述。

总之,相对现代文而言,文言文得分相对比较容易,是考生高考得分的一大亮点,也是指导复习时大有可为的重点。我们必须紧抓文言文这一板块,夯实基础、落实考点,探求规律、突破关键,同时在历次重大模拟考前加强临场策略的反复指导,争取让考生在最后的高考中提分在望。

参考文献:

[1]张开.强化育人突显改革——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述评[J].中学语文教学,2017,7:70-77.

猜你喜欢

文言文阅读备考策略高考
从高考试题看化学反应原理
注重语篇建体系,加强理解提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生物复习备考策略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