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先之劳之”释义

2018-08-18李平萍

文教资料 2018年7期
关键词:论语

李平萍

摘 要: 《论语·子路》中“先之劳之”在学界引起众多争议,我们运用传统训诂学方法从三个方面解释其含义。其一,“先之”当释作“为政者以身作则”;其二,“劳之”当释作“使百姓劳作”;其三,此句中“以身作则”应为在德行上以身作则,而非仅在劳作方面为百姓表率,因此,“先之”与“劳之”之间为并列关系。

关键词: 《论语》 先之 劳之

《论语·子路》:“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其中“先之劳之”在学界引起争议,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先之”“劳之”各作何解,以及“先之”与“劳之”二者之间究竟是并列关系还是连贯关系。笔者就此分析“先之勞之”的含义。

一、“先之”释义

关于“先之”,古今学者的解释大略可分为两种。其一,认为“先”为“引导”“教导”之意,“之”为“百姓”,“先之”意为引导百姓;其二,认为“先”为率先之意,“先之”意为以身作则,身为民先。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自古至今,不在少数。如魏何晏在《论语注疏》中引孔曰:“先导之以德,使民信之,然后劳之。”并引《易》曰“说以使民,民忘其劳”[1]161为证,宋邢昺亦赞同此说。此外,今李修生,朱安群在《四书五经辞典》中释“先”为“导”,“引导”“教导”,“之”为百姓,“先之”意为“执政者应该先教导百姓,让百姓了解劳动的目的和意义”[2]30,金鑫《论语精译》亦持此观点。但相对来说,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更普遍。宋朱熹于《论语集注》中引苏氏曰:“凡民之行,以身先之,则不令而行。凡民之事,以身劳之,则虽勤不怨。”[3]212此外,程树德《论语集释》引俞樾对此句的解释:“先之劳之,谓先民而任其劳也,天子亲耕,后亲蚕之类,皆其事矣,孔谓先导之以德,然后劳之,似于文义未合。下文子路请益,而告以无倦,盖先任其劳则易倦,故戒之也。”[4]881今人如钱穆于《论语新解》中释“先之者,尤贵能以身先其民而劳”[5]236,杨伯峻《论语译注》释“先之”为“自己给百姓带头”[6]149,皆言先于百姓,以身作则。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认为“先之”当释作为政者应以身作则之意。可以古今辞书之释义,同类文句及《论语》思想背景等为证。

第一,《汉语大字典》中所列“先”之义项众多,其中读为去声之“先”有一义项为“引导;倡导”,下举三例皆为“亲身行之,率先于下”之意。如《管子·权修》:“明智礼,足以教之,上身服以先之。”后附尹知章注:“所以率先于下也。”[7]267-268这里的“引导,倡导”之意应是从“率先于人”引申而来,率先于人做某事,则为人之表率,因而有引导他人,倡导某事之功效,而并非何晏等人所认为的以言论引导百姓。

第二,在其他儒家经典中,也有众多同类文句,且皆为“以身为先”之意。如《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孔子曰:‘……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8]102汉赵岐《孟子注疏》释为:“即丧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者,以君先哀之也。”[9]131《孝经·三才章第七》:“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10]54-56唐李隆基《孝经注疏》释其为“故须身行博爱之道,以率先之,则人渐其风教,无有遗其亲者……先王又以身行敬让之道,以率先之,则人渐其德而不争竞也。”[11]12此外,还有《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孔子曰:‘……故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者,莫若先虚其内也,欲政之速行也者,莫若以身先之也;欲民之速服也者,莫若以道御之也。故不先以身,虽行必邻矣;不以道御之,虽服必强矣。”[12]159-160《荀子·仲尼》:“然后恭敬以先之,忠信以统之,慎谨以行之,端悫以守之,顿穷则从之疾力以申重之。”[13]81《荀子·致士》:“临事接民,而以义变应,宽裕而多容,恭敬以先之,政之始也。”[13]172诸多文句,皆含“先之”二字,且都为提倡君子应当以身作则,为民之表率,可与“先之劳之”相呼应。

第三,为政当以身作则之思想在《论语》中多次出现,可见是儒家学派一贯之想法。如《颜渊》:“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5]229朱熹《论语集注》引范氏云:“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3]208《子路》:“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5]243皇侃《论语义疏》引江熙云:“从政者,以正人为事也。身不正,那能正人乎?”[14]334《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5]240皇侃《论语义疏》引范宁云:“上能正己以率物,则下不令而自从也。”[14]331《子路》:“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5]238皇《疏》引李充云:“言民之从上,犹影之随形也。”[14]329《为政》:“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5]35皇《疏》引江熙云:“言民法上而行也。上孝慈,民亦孝慈。孝于其亲,乃能忠于君。”[14]39以上诸多文句皆言为政者当以身作则,为民表率,否则政令不行,更谈不上使百姓教化。且在《颜渊》一章中,孔子明确表示为政当以己身教化百姓:“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5]230《集注》云:“为政者,民所视效,何以杀为?欲善,则民善矣。”又引尹氏云:“杀之为言,岂为人上之语哉?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而况于杀乎?”[3]208

因此,笔者认为“先之劳之”中“先之”当为“为政者当以己身为表率来引导百姓”。

二、“劳之”释义

关于“劳之”,古今学者争议众多,莫衷一是。粗看可分为以下四类:其一,如邢昺于《论语注疏》中释“劳之”为“然后可以政役之事劳之”[1]161,意为使百姓服政役之事。俞樾《群经平议》也持此观点。其二,如朱熹《论语集注》中引苏氏云:“凡民之事,以身劳之,则虽勤不怨。”[3]212意为凡百姓之事,为政者当亲自行事,则百姓勤劳而不怨恨。其三,如黄式三《论语后案》释“劳之”为“慰劳之”[4]882。其四,如孙景龙(2012)认为“劳之”为“为民忧”“心为百姓谋”[15]。第一、二种观点皆认为“劳”为劳作之意,分歧在于劳作之人与劳作之事。笔者赞同将“劳”释作“劳作”的观点,并认为,“劳之”当为“使百姓劳作”之意。

首先,古今辞书中对“劳”的解释有“使……辛劳”之意。如《汉语大字典》中平声“劳”之下有义项为“役使;使……辛劳。”所举例证即有《论语·子张》:“君子信而后劳其民”[7]376。

其次,《论语》中,“劳”字共出现了十次,分属八篇,除“先之劳之”外,另有三篇五次都为“使……劳作”之意,且其话题都为谈论为政之道。其一,《宪问》:“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5]257《集注》引苏氏云:“爱而勿劳,禽犊之爱也;忠而勿诲,妇寺之忠也。爱而知劳之,则其为爱也深矣;忠而知诲之,则其为忠也大矣。”[3]225可见“勿劳”指“不使之劳作”之意,此句谈及劳作的重要性。其二,《子张》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5]351“劳其民”与“劳之”皆为动宾结构,皇《疏》引江熙云:“君子克厉德也,故民素信之,服劳役故知非私。”[14]501其三,《尧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5]366皇《疏》:“言凡使民之法,各有等差,择其可应劳役者而劳役之,则民各服其劳而不敢怨也。”[14]522由此可见,“劳”表示“使……劳作”之意在《论语》中确有依据。

此外,上文言邢氏云“劳之”为“使百姓服政役之事”,所谓“政役”,《汉语大词典》中有两个义项,其一释作“政事役使”[16]423,下举《礼记·乡饮酒义》:“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此“政役”显然并非邢氏所言。其二释为“赋税劳役”,且下举《管子·小匡》“宽政役,敬百姓,则国富而民安矣”[16]424为例,此政役或可认为是邢氏所谓“政役之事”。清程树德《论语集释》在释“劳之”时引鲁语敬姜曰:“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又曰:“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训也。自上以下,谁敢淫心舍力?”[4]880可见儒家所谓“劳”并非专指为君主服劳役,而是鼓励百姓劳作。并且孔子在《论语》中多次谈到要有技巧地使百姓劳作,如前文所提“信而后劳其民”“劳而不怨”,又如“使民以时”[5]10(《学而》),可见“无倦”不仅指为政者以身作则需不厌其烦,更指为政者当使百姓无倦于劳。

三、“先之”与“劳之”的关系

学术界对“先之”与“劳之”这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兩种看法。其一,认为该句为连贯复句,即二者为先后承继关系,如何晏引孔曰:“先导之以德,使民信之,然后劳之。”以“然后”标明二者关系。其二,认为二者为并列关系,如《集注》引苏氏曰:“凡民之行,以身先之,则不令而行。凡民之事,以身劳之,则虽勤不怨。”笔者认为二者为并列关系,但不赞同苏氏之解。如《论语集释》所言,苏氏“以身劳之,亦只是先之之意,与上文以身先之盖重复也”[4]881。笔者认为,“先之”与“劳之”的关系,关键在于为政者在哪些方面需以身作则。若认为为政者需在劳作方面为百姓带头,从而使百姓劳作,则自然是连贯复句;若认为为政者需在方方面面为百姓以身作则,并使百姓劳作,则为并列句。笔者持后一种观点。

笔者系统考察《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言论,认为应当是在行为与品德上皆为百姓之表率,并使百姓勤劳劳作。

首先,《论语》谈论政治的章节中,多次谈到为政者应为民之表率,上文已详细举例,不再赘述。其中,“正”、“好礼”、“好义”、“好信”、“庄”、“孝慈”、“举善而教不能”等皆谈论德行方面,认为为政者当在这些品行上为民作表率。

其次,《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日:‘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被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5]238可见孔子并不认为为政者应当精通稼、圃之术,而更多地应当在德行上以身作则。但孔子又不排斥为政者亲耕,如《宪问》:“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5]256可见孔子是认同南宫适对禹稷躬稼的赞赏的。那么这是否和“焉用稼”矛盾?答案可从《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中寻找。面对许行关于“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的要求,孟子回曰:“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后稷教民稼穑是当时大势所趋,而在民得饱食、煖衣之后,又教以人伦,使之别于禽兽。又举尧舜禹之例,曰:“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因此,孟子认为“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8]109-113可见儒家学派并不认同在鼓励人民劳动前需要为政者自己带头劳动,而是主张在其位谋其职,后世天子亲耕,后亲蚕,也多是流于形式,又何来“无倦”?

最后,“先之劳之”上文为“子路问政”,“政”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为政之道显然不仅仅是带领百姓劳作。因此,笔者认为,孔子在此强调的是为政者当以己身德行教化百姓,这德行之中自然包括勤劳勉力,尽职尽责。

四、结语

《论语·子路》“先之劳之”的含义需从三个方面逐一分析。首先,“先之”应当释作“为政者以身作则,为百姓做表率”。依据有三:其一,从《汉语大字典》可知,“先”确有“引导”之意,但并非以言引导,而是以己身率先行事引导他人;其二,从其他儒家经典中,可以窥见诸多表示“率先于人,以身作则”之意的“先之”,可做旁证;其三,《论语》中多次出现为政当以身作则之思想,可为“先之”做逻辑上的支撑。

其次,“勞之”当释作“使百姓劳作”。依据有三,其一,古今辞书中确有将“劳”释为“使……辛劳”之意;其二,《论语》中“劳”共出现了十次,分属八篇,除“先之劳之”外,另有三篇五次都为“使……劳作”之意,且语境皆为谈论为政之道;其三,从前人旧注及《论语》对“劳”之一贯思想可知,此“劳”非专指为君主服劳役,而是鼓励百姓劳作。

最后,《论语》中多次提及为政者当在德行上为民之表率,且孔子言明为政者不必精通稼、圃之术。此外,子路在此章中问的是“政”,而为政之道显然不仅仅是带来百姓劳作。因此,“先之”当理解为“为政者需在德行上为民之表率”,而并非仅仅在劳作方面为百姓带头,“先之”与“劳之”当为并列关系,二者皆是为政者行政之要领。

参考文献:

[1]何晏.四库家藏论语注疏[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161.

[2]李修生,朱安群.四书五经辞典[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30.

[3]朱熹.论语集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208-225.

[4]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贝元,点校.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880-882.

[5]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0-366.

[6]杨伯峻,杨逢彬.论语译注[M].长沙:岳麓书院,2009:149.

[7]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K].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267-268,376.

[8]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M].中华书局,2006:102,109-113.

[9]赵岐.孟子注疏[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131.

[10]孔子著,张广明,张广亮,释评.孝经[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2:54-56

[11]李隆基,注.传世藏书经库十三经注疏5·孝经注疏[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2005:12.

[12]戴德.大戴礼记[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1:159-160.

[13]孙安邦,马银华译注.荀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81,172.

[14]皇侃.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论语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3:39,329,331,334,501,522.

[15]孙景龙.《论语》文义新解六题[J].孔子研究,2012(4):22-29.

[16]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423,424.

猜你喜欢

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