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建模思想”在初中函数教学中的渗透

2018-08-11时小飞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4期
关键词:建模思想课程设计初中数学

时小飞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函数抽象建模的概念、函数抽象建模思想培育的过程及在初中函数教学中的应用设计,并以《一次函数》一课为例,深入剖析抽象建模思想如何在初中函数教学中进行渗透,为初中函数教学中的课程设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初中数学 抽象建模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4-0101-02

一、函数与函数抽象建模的概念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函数、方程、不等式等模块占据课程的较大篇幅,其中,函数作为其重点、难点,成为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关键内容之一。在中学函数概念的引入过程中,从常量教学到变量教学、从单纯现实问题到复杂抽象问题研究的转变,对中学生而言,可以说是数学思维方式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函数成为了常量数学过渡到变量数学的重要标志。

对大部分中学生来说,变量概念的引入也使得数学学习的难度骤然剧增,在函数相关章节教与学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充分理解函数构成的核心要素,借助函数完成现实问题的应用分析,成为教学过程的难点。为此,如何帮助学生快速形成抽象建模的思维理念,帮助学生学会用变量的思想研究抽象的问题,成为函数课程设计的核心,这需要教师借助科学的教学模式与方法,重视对函数教学课程的优化设计,通过巧妙的教学引导,帮助学生完成数学抽象思维方式的转变。

二、函数抽象建模的过程

与以往小学数学解题方式不同,函数思维模式要求学生充分思考生活中遇到的情景,明确其中的规律,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深度分析,完成函数模型的构建。函数抽象建模的基本步骤如下:

(1)通过对实际情形的充分剖析,发现其中的各种关系;

(2)将实际情形进行抽象化处理,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借助多个变量进行表示;

(3)在以上基础上,构建出合适的函数模型;

(4)利用函数的知识求解出数学结果;

(5)检验数学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得出实际问题的最终答案。

三、抽象建模思想在初中数学函数教学的应用设计

教学设计是中学教学的核心,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实践知识,还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和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为了提升学生对函数课程学习的兴趣,在初中函数概念初步引入的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借助自主预习、讨论分析、交流协助、独立探究和情景实践等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数学建模分析。但这个过程还有较多的细节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论证,譬如我们要考虑到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现实情景的认识局限,思维模式转变的障碍。所以函数概念初步引入的教学设计中,需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案例作为突破口,根据现实情景完成建模分析,并且保证模型思想渗透在数学建模的整个过程当中。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初中数学建模教学设计的过程分为六个步骤,具体如图1所示:

1.发现问题

在中学函数的学习中,大部分的函数建模原型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对于初中生而言,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為了保证学生尽快接受动态变量的应用,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选择符合中学生认知范围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情境进行导入模式,引导学生完成现实问题的虚拟化转变,培养其抽象建模的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明确其中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关系是完成建模的第一步,基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范围,选择适合学生的情境能够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善于思考积极发现问题,有利于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

2.作出假设

作出假设是在问题分析之后,通过观察分析、分组讨论、归纳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在充分了解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函数模型的雏形,借助该函数雏形,可以帮助进一步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关系,引导学生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分析,从而得出更为准确的模型假设。在具体实施进程中,初期提出的部分假设很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或错误,这时,授课教师需要全方位分析学生提出模型假设的理论根据,明确学生在作出假设的思维模式,发现其中可能存在问题,引导学生作出更为准确的判断。

3.建立模型

在抽象化函数模型的建立进程中,需要借助各类数据完成初期情景的综合分析,在假设模型的基础上,完成具体问题的整体分析。在作出假设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问题的关键变量,借助函数知识,完成己知量、未知量之间等量关系的描述,并借助数学符号将假设的己知量、未知量表示出来,从而完成数学模型的构建。在整体分析步骤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完成准确的函数模型的构建,也是教师在课程设计中的关键内容。在初中阶段,函数模型的构造可以说是教学中最难实施的部分,完成函数抽象建模的教学任务,笔者认为需要建立标准化的函数模型构造流程,用以指导学生建立规范的函数模型分析思维模式。

4.求解模型

借助已经建立的函数模型,通过数据计算,完成函数的求解,求解过程需要借助各种函数理论的有关知识。例如,求解方程模型需要借助等式性质、求解不等式模型需要借助不等式性质、求解几何模型需要借助三角形等相关知识。在整个求解过程中,需要充分分析构造的解析式与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利用方程知识完成求解。

5.验证模型

在现实问题转变为函数抽象模型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部分问题限制因素扩大或缩小,从而导致函数最终的求解出现偏差,如在分式方程去分母的过程中,会出现分母不能为“0”的隐性限制条件遗失,出现增根。所以,在完成模型求解后,需要对求解出的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结合实际问题,完成最终求解的检验,舍弃不合适的结果。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需要将求解的结果完整地输入到函数模型中检验。检验会出现三种可能,第一就是完全符合,这说明最终求解是完全正确的,构造的函数模型是准确的。第二种结果是完全不符合,这就需要对现实问题进行重新分析,修订已经构造的函数模型。第三种结果是出现增解,这说明构造的模型是正确的,但解方程的过程中,出现增解,需要结合现实问题,进行全面分析,舍弃不合理结果,确定最终答案。

6.模型拓展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模型验证之后,并不代表整个建模分析已经全部完成,在完成验证分析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整个流程进行总结反思。将一个问题的分析方法进行拓展,外延到一类问题分析方法上来,最终实现借助一个问题的综合分析,实现一类问题分析方法的归纳总结,如打折销售问题、行程问题、调配问题、折叠问题、面积问题等,在中考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借助建模,对具体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完全掌握此类问题的核心要素,建立标准的分析模式,完成模型的拓展应用。借助模型的拓展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完成抽象模型思维模式的培育,提升借助函数建模完成现实问题分析的能力。

四、案例应用分析

以沪教版《一次函数》一课为例,具体说明在初中函数教学设计过程中,利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建立模型——求解模型——验证模型——模型拓展”的过程,完成“建模思想”在初中函数教学中的应用实施。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案例一:概念引入

在课程设计中,教师首先借助弹簧的性质,让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分发一个弹簧和若干等重的物体,并在弹簧上依次挂上,观察弹簧的长度和物体个数的关系。

教师: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发现?

众生:弹簧越来越长。【发现问题】

教师:非常好,那谁知道弹簧的长度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1:与物体的重量有关。【作出假设】

教师:那具体关系是什么呢?我们该如何进行探究呢?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仍不知从何处入手,教师继续引导)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函数的概念,这里弹簧的长度与物体的重量之间是函数关系吗?为什么?

学生2:是函数关系,因为随着物体重量的增加,弹簧长度也在增加。

教师:这位学生回答得很具体,真棒。既然是函数关系,那么如何表示呢?

学生3:可以取一些特殊值。

教师:取特殊值?你能不能解释一下?

学生3:首先观察弹簧在不挂物体时的长度,也就是当物体质量为0时,弹簧长度是多少。再挂一个物体进行观察,也就是当物体质量为100克时,弹簧长度是多少,以此类推,当物体质量为200克、300克、……时,观察弹簧长度怎么变化。

(众生鼓掌)

教师:很好,那么大家分组动手进行实验,每组派一名学生记录数据。

(分组实验,讨论交流)

教师:哪个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数据?

(学生争先恐后地想展示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

学生4:我们发现弹簧在不挂物体时的长度为5厘米,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100克,弹簧长度就增加0.5厘米,为5.5厘米;当所挂物体质量为200克时,弹簧长度增加1厘米,为6厘米;当所挂物体质量为300克时,弹簧长度增加1.5厘米,为6.5厘米。

教师:其他小组与学生4所在小组测得的数据一样吗?

众生:一样。

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能清楚展示二者之间的关系呢?

学生5:列表,我列出了物体质量与弹簧长度变化的表格(见表1)。

教师:很好,表格很直观,我们能清楚看到二者之间的变化关系?如果挂700克物体,弹簧长度是多少呢?有什么方法能帮助我们快速计算出结果呢?

(学生交流)

学生6:就像我们在计算圆的面积时,S=2πr,任给一个半径,都能求出面积。如果我们能求出二者的函数关系式,那么任给一个物体质量,就可以求出弹簧长度。

学生7:对,如果用x表示所挂物体的质量,用y表示弹簧长度,从表1中的数据,就可以得到y=0.5x+5【建立模型】

设计意图:借助比较常见的场景,引导学生完成简单函数的建模,关键是建模思想的渗透,如何引导学生想到构建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明确弹簧长度随着物体质量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构造函数解析式的思维模式。

2.观察思考,分析变化

案例二:借助函数模型,完成现实问题的应用分析

在课程设计上,教师在白板上展示教材原題。某辆汽车油箱中原有汽油60L,汽车每行驶50km耗油6L。

教师:你能写出耗油量Y与汽车行驶路程x之间的关系吗?【发现问题】

学生1:y=0.12x【作出假设】

教师:你能写出油箱剩余油量z与汽车行驶路程x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2:z=60-0.12x【建立模型】

教师:关系式中的x可以无限增大吗?有没有一个取值范围?

学生2:x表示汽车的行驶路程,油箱里有60升油,汽车每行驶50千米耗油6升。汽车

走500千米就没油了,所以x不会无限增大,最大为500千米。

教师:所以上述的关系式要改为:

y=0.12x(0≤x≤500)z=60-0.12x(0≤x≤500)【验证模型]

设计意图:相较于案例一,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构建一次函数模型的方法,这里通过追问x的取值范围,培养学生数学分析问题的严谨性、全面性与现实性,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抽象思维的模式。

3.合作探究,建立模型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得到的这两个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特点?【模型拓展】

y=0.12x(0≤x≤500)z=60-0.12x(0≤x≤500)

学生1:我发现函数模型中都x和y两个变量。

学生2:我发现两个函数模型中x和y两个变量的指数都是1。

教师(总结):很好!那老师帮助同学们总结一下吧。若有两个变量,用x与y表示,并且他们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是自变量,y为因变量)。

4.回顾反思,总结模型

教师:请同学们回顾这节课,谈谈有什么收获?【总结反思】

学生先独立回顾再全班交流,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提醒,如一次函数关系式常数有什么要求?引导学生不仅总结内容,还要总结模型思想和建模方法。教学反思:《一次函数》主要描述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因变量是引发问题的主要因素,自变量是在因变量的基础上,展现给人们的现实情景。如弹簧的变化,其因变量是下面悬挂重物的重量发生了变化,引发的结果是弹簧的长度变长。但这之间存在一定的内部关系,这层关系,就是函数模型。本例中,从实际问题中剖析其中内在关系,进行分析,得出函数解析式,并对解析式进行数学计算,用于解释现实问题。下一步,可以借助图形图像的方式,描绘这一规律,便可以引出《一次函数图象》,帮助学生建立更为直观的抽象分析问题的思维,并形成用一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五、结束语

本文中,仅仅借助《一次函数》完成相关函数模型的全面解读,在具体课程设计过程中,也可以应用于《二次函数》、《三角形》《圆》等函数模型中。例如圆的面积和半径的关系,数学中三角形的面积与底、高的关系等。总之,在“建模思想”在初中函数教学的设计中,应该遵循标准化的建模流程,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建模分析的自主活动,引导其独立完成多类型建模的应用讨论,并将函数建模的教学与课内、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函数抽象建模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展开函数建模活动,让学生成为数学建模的主角,从而更好的培育学生借助抽象建模,完成现实问题的抽象化分析的意识。

参考文献:

[1]董连春,曹一鸣,胡琴竹.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教师干预的案例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3(06):68-71.

[2]梁立贵.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1(18):109-110.

[3]刘海燕.初中数学建模思想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11(04):126-128.

[4]张辉蓉,朱德全.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实验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7(12):64-66.

猜你喜欢

建模思想课程设计初中数学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初探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