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探讨

2018-08-10陈永芝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7期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文化育人文化自信

陈永芝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引领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促进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建立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的重任,要强化自身带头做好对中华文化的领悟,更应该时刻监督学生,营造文化氛围,使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文化自信对中小学教育有着重大的启示作用,要坚持提高中华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传承,真正实现以德育人。

【关键词】文化自信 中小学教育 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7-0067-02

一、贯彻落实核心价值观领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立意对更好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对中小学教育有巨大影响,还对科教领域的精神文明创建和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更有利于人们在情感上的认同和行为上的统一。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他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肩负着孕育中国未来优秀人才的伟大使命,在这个阶段的学生不仅是长身体,更是长知识最旺盛的时期,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敏捷,接受速度快,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树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则能够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成长造成好的影响,使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二、以“文”化人教师为先

教师一直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韩愈的《师说》中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与主动学习得可贵品质。传道在于言传身教,作为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教师的一举一动无形中对他们也是一种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激励和鼓舞。首先教师自己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传统文化学习体系,深刻领悟文化自信,平日则多对他们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用自己的良好品质和精神气质去感化学生,使他们提升对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品质的感悟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形成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作为最有资格、最有责任传递传统文化的教师更应该坚守着文化自信。近代社会,部分中国人对西方普遍存在一种崇洋媚外的思想,从幼儿园开始许多家长就要求孩子苦学外语而丢弃国学经典,许多中学生能熟练阅读英文书籍却看不懂文言文文章,满口的西方格言警句,却对东方的古老智慧知之甚少。不否认以前的中国被侵略后落寞过一段时间,闭关锁国也导致国人思想上的狭隘,而当人们开始打开自我,找回自信的时候,西方文化的进入又何尝不是一种思想的侵略呢?反观古代中国,为何少有人崇洋媚外,历经五千年沧桑所缔造的中华文明,无疑是世界文化历史的长河与高山,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让国人引以为豪,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中国人不应该忘本,教师应该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带领学生拾起中华传统文化,领悟其中精髓,用优秀的文化来影响人,塑造人,造就文化自信。

三、文化自信建立于学生对文化的主动内化

在过去的教育传统下,中小学教育过度重视知识性的细节,标准答案的思想根深蒂固,将学生的创新思维禁锢了,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正常发展,于小处看,培养的学生会缺乏创新性思维;于大处着眼,则暗示了诺贝尔历史舞台上鲜有中国人身影的原因。而在古代中国,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华夏子孙中具有创新创意的发明家却层出不穷: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造出地动仪的张衡,著名建筑师鲁班发明了锯子、曲尺、墨斗、云梯、锁等等,都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響。

时代在进步,中华传统文化仍一直活跃在学生教育中。近年来,《成语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华好诗词》《中华诗词大会》等电视节目将“传统文化”作为素材进行开发,形成了不少较好的创意,其中的中小学参赛选手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熟练掌握诗词歌赋,曲艺精华,这是一种时代新风尚,代表着新一代教育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历史地位的提升。

学习中华文化,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锻炼,学生们通过体验宗教文化能获得思想上的升华,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含有大量的孝义之道,通过学习这些优秀的文化,学生不仅能够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懂得时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还能具备优秀中华传统品德,加深对整个世界的认知程度,在成长道路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成一个多方面发展的人才。

当学生对中华文化有认同感时,便会产生对它的一些感性认识和兴趣,从而潜移默化地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品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多创造中华文化教育的大环境,营造一种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使每个学生都受到熏陶,在传统文化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在传统文化中成长。

四、宣扬文化自信外化于行以实现文化传递

要使中华文化得到传承,就应该将优秀的中华文化形式纳入学校的教育体系建设中,不仅是开设相应的特色课程,还应该结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合理进行目标的设定,适应于他们身心的齐步发展,创新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还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值得被发扬。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求知欲,建设一支良好的中华文化教师队伍十分重要,中华文化被更多人传播和继承,就意味着更多人具有了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传承好传统文化精粹,我们才不会“数典忘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自信是植根于这个国家的文化积淀基础上的,然而文化是很容易在历史上流失的东西,无时无刻不存在着新旧更替,要想使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就需要我们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只有让我们这一代,下一代,下下一代都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发自内心的赞同它,认可它,真正做到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一言一行都散发着传统文化的清香,这样便能使传统文化流传下来。

将文化自信植根于中小学学生思想深处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言行举止,是中小学教育的长期目标,要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培育出被中华文化熏陶具有文化自信的优秀学子,更有利于促进学校抓好德育教育,真正实现以德育人。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教育文化育人文化自信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中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技术应用有效性研究
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技术文化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