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为干扰对秋浦河河滩湿地土壤碳组分的影响

2018-08-07何小青

池州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风干人为含水率

汪 雨,何小青,徐 佳,陆 威

(池州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性生态系统,是地球表层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碳储库之一,全球湿地土壤总碳储量约为550PG,约为全球土壤碳库的1/3[1]。研究表明,不同程度人类活动的干扰对湿地土壤碳组分[2-6]及土壤呼吸排碳[7-8]情况影响显著,人为干扰会一定程度地降低土壤的储碳能力[6],加速土壤的碳排放[8]。

牛振国[9]等通过遥感图像分析发现,截至2008年我国河流湿地(含河漫滩)面积约占湿地总面积(不含水稻田)的1/4,近30年河流湿地减少面积达33670 km2,占我国湿地减少总面积的29.70%。秋浦河为池州市境内流域中最长的一条河流,流域面积2828km2,河长149km,其上游有秋浦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整条河流湿地资源丰富,在枯水期围垦现象较为严重。

本研究选择在枯水期(2017年10月)对秋浦河下游湿地土壤进行分层取样,同时采集围垦对照样,测定土壤碳含量及基本理化性质,旨在确定人为干扰对研究区域湿地土壤固碳能力的影响强度,为实现对研究区域湿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及综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秋浦河位于安徽池州境内,是长江的一级支流,其干流长达到149 km,流域总面积2828km2,是池州市境内最长的一条河流,河流上游主体部分在石台县境内,下游在贵池区境内,该区域气候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温度约为16.0℃,平均年降雨量在1400-1700mm之间[10],沿河湿地资源丰富,其上游有秋浦河源国家湿地公园。

1.2 样品采集

以秋浦河下游为研究区域,分段(八段)采集天然湿地土壤样品,并就近采集对照围垦地土样。采用土钻分五层采集(0-5cm,5-10cm,10-20cm,30-40cm,50-60cm)土壤样品,共采集不同段位、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80个(其中天然湿地40个,对照围垦用地40个),各样品为“S”型布点采集的混合样。样品剔除植物根茎、落叶、沙砾后置于实验室洁静间风干保存,采用四分法取部分样品进行研磨过筛,供后续测试用。采样过程中,取部分样品置于已恒重的铝盒,带回实验室用于测定新鲜土壤含水率。

1.3 分析测试

取研磨过20目筛的土壤样品,按水土比2.5:1的比例浸泡,测定土壤pH值;采用重量法[11]分别测定新鲜土壤含水率及风干土壤含水率;取风干过60目筛的土壤样品,采用重铬酸钾消解-分光光度法[12]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取风干过60目筛的土壤样品,按照水土比5:1的比例浸提,采用0.45μm滤膜过滤,取适量滤液采用重铬酸钾消解-分光光度法[12]测定换算出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

1.4 数据处理和统计检验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与制图,借助SPSS 19.0软件采用Pearson检验法对SOC含量、DOC含量、pH值及含水率进行相关性分析。

表1 秋浦河湿地土壤碳组分含量及基本理化性质(平均值±标准差)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土壤SOC含量分布

研究区土壤SOC平均含量为25.38±6.18g/kg(见表1),明显高于安徽省表层土壤平均含量13.9±8.75g/kg[13]、贵池区水田土壤平均含量17.77±5.79g/kg[14]及池州市主要湖泊(升金湖、十八索、平天湖)湿地土壤的平均含量[6]。研究区天然湿地SOC平均含量26.41±6.42 g/kg>人为干扰地24.36±5.83g/kg(见表1),说明湿地围垦为农田会导致有机碳的损失。从图1可以看出,研究区天然湿地及人为干扰地土壤SOC含量垂直变化趋势相似,SOC含量整体呈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趋势,0-30cm深度土壤SOC含量迅速下降,30cm以下SOC含量变化不明显,结果与林凡[15]、罗先香[16]及许信旺[6]等人研究吻合。

图1 不同类型土壤SOC含量垂直分布特征

2.2 土壤DOC含量分布

研究区土壤DOC平均含量为68.09±54.69mg/kg,人为干扰地DOC平均含量70.34±53.32mg/kg>天然湿地65.85±56.61mg/kg(见表1)。研究区土壤DOC/SOC平均占比为0.05-0.49%,DOC/SOC平均占比:人为干扰地(0.06-0.54%)>天然湿地(0.04-0.44%)。由于DOC在土壤中易矿化分解,易流失,是SOC损失的重要途径[17],因此DOC/SOC占比越高,则土壤中的SOC流失将越快,可作为研究区天然湿地土壤SOC含量高于人为干扰地的解释。从图2可以看出,天然湿地及人为干扰地0-60cm深度土壤DOC含量垂直变化趋势相似,均呈现“低-高-低-高-低”的变化趋势,DOC含量在5-10cm及30-40cm深度出现两个峰值。

图2 不同类型土壤DOC含量垂直分布特征

2.3 土壤SOC、DOC含量与基本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研究区土壤pH值至为7.24-8.00,均值为7.62,属碱性土壤,人为干扰对土壤pH值影响不明显。新鲜土壤含水率为28.00%-43.24%,均值为35.62%,天然湿地土壤含水率(31.79%-46.65%)明显高于人为干扰地(26.03%-37.99%)。风干土壤含水率为2.85%-43.24%。

表2 土壤SOC、DOC含量与基本理化性质的相关系数

将土壤SOC、DOC含量与基本理化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见表2),结果发现,土壤SOC含量与D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55(P<0.05),说明土壤DOC含量变化一定程度地受到SOC含量的制约。土壤SOC含量与新鲜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72(P<0.01),与訾园园[18]等对胶州湾滨海湿地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水分含量是影响土壤SOC含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原因是土壤水分含量会影响土壤的通气性,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降解,研究区人为干扰活动降低了土壤的含水率,从而导致土壤碳的损失。土壤SOC、DOC含量与pH值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说明在本研究区域土壤pH值并非是影响土壤碳储量的主要因素。

3 结论

研究区土壤SOC平均含量为aq25.38±6.18g/kg,明显高于安徽省表层土壤平均含量13.9±8.75g/kg。湿地围垦为农田会导致有机碳的损失,天然湿地SOC平均含量26.41±6.42 g/kg>人为干扰地24.36±5.83g/kg。土壤DOC平均含量为68.09±54.69mg/kg,DOC/SOC平均占比:人为干扰地>天然湿地,DOC/SOC占比越高,则土壤中的SOC流失将越快。0-60cm范围,土壤SOC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降低趋势,DOC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低—高—低—高—低”的变化趋势。

研究区土壤pH值至为7.24-8.00,属碱性土壤,新鲜土壤含水率为28.00%-43.24%,其中天然湿地土壤>人为干扰地。土壤SOC含量与D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55(P<0.05),说明土壤DOC含量变化一定程度地受到SOC含量的制约。土壤SOC含量与新鲜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72(P<0.01),说明水分含量是影响土壤SOC含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区人为干扰活动降低了土壤的含水率,从而导致土壤碳的损失。

总体而言,人为干扰导致湿地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加速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降解,一定程度地增强了土壤中的碳向大气中排放速率,影响天然湿地的“碳汇”功能。

猜你喜欢

风干人为含水率
630MW机组石膏高含水率原因分析及处理
昆明森林可燃物燃烧机理研究
被风干的
山高人为峰
弱膨胀土增湿变形量试验及路堤填筑分析
源正泉自清 山高人为峰
原油含水率在线测量技术研究
额敏风干肉
山高人为峰
把喜欢当成一种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