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之美与生命之伤:读沈从文《萧萧》

2018-08-06袁媛

魅力中国 2018年20期
关键词:萧萧沈从文对比

摘要:《萧萧》是沈从文湘西文学作品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在表现手法上交错运用多重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沈从文一贯追求的对“人性”、“人生形式”的探索。反映了湘西大地的自然人性之美和湘西民众代代相传的生命形式,同时不乏作者对那蒙昧悲凉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沈从文;萧萧;人性;悲哀;对比

湘西二字,总会令人想起纯朴、美好、自然这些词语,多少没接触过这片土地的人也把它奉为魂牵梦绕的地方,只因我们在那位追随人性而走的“乡下人”――沈从文笔下领略过这片土地的太多美好,读者已经跟随他的笔端走进这片土地,恋上这片土地。

沈从文先生用一个个湘西故事不动声色地在搭建的是他心中爱与美的,永恒的“人性的希腊小庙”, 而《萧萧》无疑是这座小庙里不可缺的片瓦。《萧萧》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的突出的作品。通过写童养媳制度下的萧萧的生命悲喜剧,以听从自然人性召唤的萧萧,写出了湘西少女的天真、纯洁、活泼的特点,同时也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作者的隐痛。

一、闪耀的人性之光――湘西大地的爱与美

萧萧是沈从文所塑造的一系列湘西少女中的一个典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萧萧是山水的女儿,她骨子里天生带着的柔情与水性,她的一生都在顺应着命运,顺应着人性。她的成长像棵蓖麻一样,几次降霜落雪,几次清明谷雨,她就长大了,她的出嫁也没有像别的女孩一样哭哭啼啼,而是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小说写道:“也有做媳妇不哭的人,萧萧做媳妇就不哭。这小女子没有母亲,从小寄养在伯父种田的庄子上……到那一天,这女人还只是笑.她又不害羞,又不怕。”[1]就连她的失身都是因为被花狗的歌声唱开了天性,所以才成了妇人。即使意外怀孕,她的害怕也不是来自于所谓的世俗压力,而是身体的变化。她把人性之光体现的淋漓尽致,她生来就是为着人性,顺着人性,从不乖违,从不附和,只是沿着那条路平静的走下去。

作者并不只倾心于萧萧,他的笔下也没忽略那最普通的存在。在萧萧的伯父以及夫家人的身上也有湘西人民最纯真的善良。当萧萧被发现怀孕后,唯一老实忠厚的伯父虽也被这丢脸事情弄得手足无措,但是仍不忍把萧萧沉潭,在他看来沉潭是只有那读过“子曰”的族长爱面子才会作出的蠢事。[2]所以萧萧因伯父的怜爱而免于一死。如果说伯父身上除了最原始的淳朴还有亲情使然,那么“小丈夫”一家对萧萧的态度就纯粹是淳朴民情的驱动了。在世俗的认识中萧萧和夫家可谓水火不容,可是作者笔下那矛盾并没有无限扩大。萧萧产子后,夫家把母子二人照料得好好的,照规矩吃蒸鸡同江米酒补血,烧纸谢神,一家人都欢喜那儿子。这难道不是湘西土地的淳朴的民风,自然的人性滋养了他们的心灵,影响了他们选择,让他们最终原谅了吗?

二、灼人的生命之伤――愚昧民间的哀与痛

沈从文深深地爱着湘西这片土地,用最热情的笔调讴歌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养育的人,但这并不影响一个作家思想的深刻。在沈从文的人性之美的背后也有他的思考与剖析,沈从文并没有掩饰他的隐痛,没有粉饰这片土地上所存在的问题,即尘封的思想与旧俗所导致的一代又一代的悲剧。

沈从文笔下的轻快恬淡中,夹杂着些许的忧愁,我们心醉于这美丽所以更为这忧愁而心栗。当萧萧抱着新生儿,看着自己的私生子取进大龄媳妇,又一个“萧萧”诞生时,她仍然懵懂不知。文章末,仍旧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这一天,萧萧抱了自己新生的毛毛,却在屋前榆腊树篱笆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3]而这清淡的笔墨,却点出令人心颤之笔,一个说不出滋味的十年春秋,一个周而复始的轮回,一段悲凉人生的又一个开始。

更可怕的是,这愚昧不是一个人的,这不自知不是萧萧的专属,而是这个小城的常态,这一点从农人对“女学生”的态度不难看出。农人中有着关于“女学生”的种种荒诞不经的传闻,这种“女学生”过身时,使一村人都可以说一整天的笑话。但事实上“女学生”的意义在于在这蒙昧背后孕育的一种对于制度的自觉的反省与反抗的力量,这种力量与小说的前景中的人性的力量处于不同的系统之中,它的深刻性在于一种轮回之中,新的变数的酝酿与萌芽。[4]作者透过一生只服从于外在力量摆布的萧萧以及農人对新生事物的排斥写出了残酷的现实,写出了愚昧民间的哀与痛。

三、精湛的艺术手法――对比艺术的真与魅

沈从文的《萧萧》带给我们的既有对生命的悲哀之感,又有在悲哀中透出的人性的自然之美。而这样的艺术效果的产生与小说中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是密不可分的,对比手法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又使作品充满了震撼的魅力。

萧萧与“女学生”是一组不可忽略的对比。“女学生”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另一种女性生存方式,跟萧萧是完全不同的,每次几笔带过,都能激起人们的思考,包括萧萧。萧萧不会表达,她甚而不知道女学生对她的意义是什么,但在她模糊的概念里已有了某种向往,也许她就是要走那条路,但注定走不了。“女学生”的出现是萧萧的一种反衬和对比,在“女学生”的衬托下,更显示萧萧命运的不同。

此外,在萧萧被花狗诱骗怀孕后,家人对萧萧态度的前后变化也值得人们深思。他们不是没有愤怒生气过,可是日子一天天过下来的时候,民情的淳朴、善良使得这件事也就淡淡地过去了。这种变化让我们看到这是一个温情与自然人性占主导地位的湘西世界,家人对萧萧的宽容是淳朴民情的反映,更是民间世界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沈从文用《萧萧》谱出了一曲湘西民众代代相传的生命之歌,他既饱含热情又满是惆怅,在重重对比中让那庄严与悲凉互现,蒙昧与优美同陈的,湘西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跃然纸上,也让湘西大地的哀与美在读者心间久久难忘。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

[2]王学振、从《萧萧》看沈从文文化心态的矛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8).

[3]沈从文、沈从文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

[4]王福贵、哀与美的交错――浅析沈从文《萧萧》中对比手法的运用[J],文学研究,2009(12).

作者简介:袁媛(1997-04-),女,汉族,河南三门峡人,本科在读,就读于河北大学文学院,所学专业,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萧萧沈从文对比
The Swimming Pig
废园
沈从文接“火”传温暖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竹子萧萧
泰山天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