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资本论》第一卷(节选)的心得体会

2018-08-06刘嫣

魅力中国 2018年20期
关键词:资本论资本主义马克思

《资本论》全称是《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可以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的是資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即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马克思在文中提出:“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并且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的积累,它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他也提出,“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下面主要就《资本论》的第一卷来分析其内容以及它的价值。

一、《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主要内容是谈论资本的生产过程,其中主要内容和理论有:

1.资本的原始积累。

书从原始积累谈起,由原始积累下面又分别写了原始积累的秘密、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削、15世纪末以来惩治被剥夺者的血腥立法、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农业革命对工业的反作用、工业资本家的产生以及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所谓资本的原始积累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的历史阶段中,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即要使货币和商品转化为资本,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经济条件: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需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即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

商品市场的这种两极分化成就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即以暴力方式剥夺劳动者而实现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提供了最初和必要的前提。

2.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出发点。马克思以他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为立论基础,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及其市场经济活动,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

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发达的、普遍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开始。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它是两种属性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而价值则是社会属性。商品中也包含着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此外,马克思还建立了货币理论,指出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货币形式。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商品经济内在的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体现的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商品的交换过程是在下列的形式变换中完成的:商品—货币—商品(W—G—W)。

3.剩余价值理论。

在《资本论》第一卷的资本的生产的过程中,马克思先后论述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最后加以结合,总结出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说:“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而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

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经过一点的过程即商品市场、劳动市场或货币市场,这个货币就转化为资本。资本流通的过程形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在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制度中,雇佣劳动只能在市场上出卖劳动力,资本给劳动者支付的工资由劳动力价值决定。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大于劳动力价值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劳动者劳动所形成的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两者之差就是剩余价值(m),这个剩余价值为资本家所占有,这就是雇佣劳动与资本制度的实质,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只有当劳动力变成商品,劳动力能创造剩余价值的条件下,货币才变成资本,也就是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发展到一定程度,货币在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商品时,货币就转化为资本,原来单纯的货币所有者就转化为资本家,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了获得相对剩余价值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发展过程依次经历了“协作”、“分工和工厂手工业”和“机器和大工业”三个主要阶段。

劳动力的价值或者价格的转化形式就是工资,但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工资就表现为劳动价值或价格,它就是要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实质,让劳动者误认为工资就是他们劳动所得的全部报酬。资本主义工资的支付形式主要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4.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趋势: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二者都成了货币额,并且以完全相同的方式重新转化为资本。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资本积累的实质是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中,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的规模和扩大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预付资本的数额。随着资本的积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形成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就决定了: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由于失业和贫困而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 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而在另一极,却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

二、资本论的价值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和发展,揭露了它的内在本质和矛盾,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和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其基础是剩余价值学说,这一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科学地论证了无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其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在批判吸收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最彻底的一元劳动价值论。

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就显得十分必要。首先,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有相对应的客观条件:一是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二是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三是指导、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其次,当代劳动特征的变化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最后,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可行性。一是劳动价值论中的经济范畴会随着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确切的反应,是科学体系发展的必然途径。二是马克思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更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资本论》提供的是认识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现成的教条,《资本论》的理论也需要在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它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它既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又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阶级偏见、掩饰和谬误;既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又揭示了它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 辨证方法和认识论融为一体,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放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全面的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的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突破,在《资本论》中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三、感想和思考

马克思留给我们的《资本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定律,而是在一定时期,一定状况下的指导规则。因此,我们必须要进行完善和革新。而《资本论》本身就是一个给我们很大发展空间和完善空间的理论体系,而且其提出的各种哲学理论,更是要求我们不拘泥于教条、书本和经验,而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去完善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合理借鉴与反思,不能照搬照抄,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运用和发展。当然,对于其中不合理、不适合社会发展进步的思想要勇于剔除,使我们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而不断前进发展进步。

通过阅读《资本论》,我们可以了解到:资本主义生产处于极度微弱的境地,但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又是鸦片战争后百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取向。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与劳动者形成了历史的统一,这就为极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较快地实现生产资本的大量积累以及劳动者之间以信用货币为媒介交换彼此的劳动成果创造了条件。于是,社会主义道路成了中國的必然取向。再有,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对未来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劳动最终转化为自由劳动描绘了美好的画卷。认真全面地理解马克思这一理论,对于理解我们新近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资本论》为劳动者提供了认识经济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为我们透过经济现象看到经济内在本质提供了认识思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精神理念,同时也为政府制订公共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全人类共同富裕,奔向金光大道给出了科学路径。

作者简介:刘嫣,女,团员,河南商丘人,郑州师范学院本科生。

猜你喜欢

资本论资本主义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施复亮译本《资本论大纲》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资本论》热卖的背后
也谈资本主义一词的使用
不要给资本主义过多的“荣誉”
别开生面的描绘
《马克思〈资本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