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2018-08-02周丽红

新高考·教师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创新精神化学教学培养

周丽红

关键词教育 化学教学 培养 创新精神

教育是知识传播、应用和创新的基础,学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型人才的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获取知识技能和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作为化学教育的主阵地,除了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

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他们应该在积极的思辨中、在不同见解的碰撞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下面谈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

一、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去探求的心理意愿,是创新的动力源泉。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我讲你听的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讨论、多向交流。这样有利于避免出现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扬。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适时渗透化学史的教学,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适当地向学生介绍,这样可以教育学生:化学这门学科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科学发现过程就是创新过程,化学史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史。

同时,也要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适时引入与化学教学内容有关的最新化学研究成果,介绍学科新动向。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科学技术信息,增加有关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信息,对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十分有益。增强学生创新的使命感,也有利于学生建立一个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孤立的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观点,引导他们去探索更新的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使他们意识到创新永无止境。

另外,也要介绍一些学说、理论在建立时,对科技发展具有的巨大推动作用,但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它们就会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甚至被证明是错误的,就会被新的理论学说所取代。这样也可以教育学生,权威不是绝对的,不能对前人的所有结论都全盘接受,要敢于怀疑,这同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激发内在动力,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折不挠、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源于内在动力的创新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塑造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好奇心、求知欲的培养

怎样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呢?不断创设疑问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思辩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重要形式。好奇是创新的内驱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好奇心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动地钻研,这种好奇心如果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消失。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作为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给予指导。例如,学习“碱金属”时,放入不同的碱金属到水中时发生的反应强弱有很大的不同,而且溶液的碱性强度也不同。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疑惑:为什么反应情况有这么大的差异?这些碱溶液会呈现出不同的碱性呢?这些疑问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现学生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的思想,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也不要因为不合常规而任意抹杀。要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课内容提出异议,允许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对学生提出异议要加以鼓励,这样会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追求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

2.创新人格的塑造

创新人格其内涵应包括创新探索的志向和责任心,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坚定意志,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献身精神。怎样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呢?

(1)在教学中根据课本的相关内容讲述一些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引进当今领域的新发现、新发明、新进展,介绍当今世界化学科学研究前沿和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及化学在工业、农业、国防、医疗、环保日常生活等的应用。如加入“氢是未来理想能源材料”等结合教材加以介绍,增强学生为人类的进步献身科学的责任心和勇于创新的顽强意志。

(2)创设要求高、有一定危险性(安全性可控)的实验。例如:氢气与氯气混合光照爆炸的实验,要求严格按照实验规则准确操作,学生亲自演示,并鼓励失败者继续努力。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勤奋、百折不挠的勇敢精神。

三、灵活结合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项自主性活动,教师在创新教育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启发和引导,讲究教学方法的启发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启发诱导学生在课堂中直接进行创造性活动。

首先要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情境,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供良好的素材。采用的方法有类比聯想、设立悬念、以旧引新、自己动手操作等等。通过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在演练的同时把握教材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归纳规律,将知识总结成系统化和网络化的要点,这就是一个创新性的思维过程。

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模型和教具、学具,自己规划和组织专题研究,促进学生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发展。这样做的同时也使学生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潜能,相对独立地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由已知推知未知的能力。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最具备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做实验的目的,并不只是让学生学会操作,而更高目标是要求学生对实验原理非常熟悉,突破教材的框框,大胆设想,寻找完成实验的最佳途径。尽可能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经常实践的条件,针对教材上实验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大胆改进或增强可视效果或简化操作或消除环境污染等等。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对实验的反复设计、修改、推理、完善,能有效地强化学生对原理的理解、熟练基本的实验操作,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重要方式。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分组实验内容的探索性,设计好探索性的实验,不必完全脱离教材,应从教材的重点知识出发,与已学过的内容相联系。实验应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应贴近生活和生产实际,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已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创新能力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能力,即是科学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能力,他们的发明创造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前所未有的;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能力,即对个人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中小學科的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种有效方法是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联想到H2,C0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假设N2不存在N=N1N2变得非常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于学生这种想象,老师要加以肯定、称赞。爱因斯坦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2.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性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一是思维方向灵活,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思考;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灵活地进行综合分析;三是迁移能力强,能举一反三,多解求异,进行发散式思维。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3.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部分。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培养这两方面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课堂演示实验中,要留有“空白”“开发区”让学生去发现、去创新,锻炼他们的创造实践能力。

总之,创新教育是“三个面向”的需要,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敢创造,才能进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更好的成效。

(江苏省常熟市梅李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创新精神化学教学培养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