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实施康复治疗的效果研究

2018-08-01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11期
关键词:髋臼患侧置换术

周 强

(重庆市荣昌区人民医院,重庆 402460)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术式。近年来,临床上用此术式治疗髋关节疾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临床研究表明,在对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还应对其实施有效的康复治疗,以提高其治疗的效果。为了研究对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实施康复治疗的效果,笔者对100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100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这些患者均为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重庆市荣昌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患者。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28例(占56%),女22例(占44%);其年龄为55~80岁,平均年龄为(66.34±3.68)岁;其发病至入院的时间为1~18个月,平均时间为(4.74±0.65)个月;其中,有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24例(占48%),有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5例(占30%),有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11例(占22%)。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29例(占58%),女21例(占42%);其年龄为57~78岁,平均年龄为(66.56±3.53)岁;其发病至入院的时间为2~20个月,平均时间为(5.14±0.87)个月;其中,有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25例(占50%),有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6例(占32%),有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9例(占18%)。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方法是:对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使其保持侧卧位(使其患肢朝上)。在其股骨的后外侧入路,逐层切开其皮肤和皮下组织,显露股骨大粗隆。对臀大肌进行钝性分离,显露外旋肌群。将外旋肌群切开,对坐骨神经进行保护,显露关节囊。分离关节囊外粘连的组织,将关节囊和滑膜切除。对髋关节进行外旋、内收,使股骨头脱位。切除髋关节后方残留的关节囊和滑膜,取出股骨头,修整股骨颈,扩大髓腔。用干纱布对髓腔进行止血。切除髋臼内的关节盂唇、圆韧带及软骨面,用髋臼锉对髋臼进行打磨。用生理盐水冲洗髋臼,清除其中的血液、血凝块和骨屑。待髋臼干燥后,将骨水泥均匀地充填到髋臼内,将大小合适的髋臼假体置入髋臼内,检查髋臼假体的稳定性和活动度。冲洗患者的手术部位,为其放置引流管,缝合其手术切口。术后第2天,将引流管拔除。术后1~3 d,用抗生素对两组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方法是:1)术后8 h内,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将其患髋外展20°~30°。为其患肢佩戴动静脉足泵,以促进其患肢的血液循环。2)术后第1天,将患者的床头抬高25°,指导其进行患侧踝关节和足趾的背伸训练和跖屈训练,指导其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等张收缩训练,同时为其按摩患侧髌骨周围的肌肉及膝关节、小腿等部位[1]。3)术后第2天,指导患者进行患侧髋关节的外展、内收训练,嘱其训练的幅度不可过大,以防其假体脱出,每次训练的时间应控制在20 min以内。4)术后第3天~第7天,指导患者进行臀肌的收缩、舒张训练、患侧髋关节的外展、内收训练、患侧膝关节的屈伸训练及患侧踝关节的屈伸、环绕训练等。术后第2周,指导患者进行直腿抬高训练、起坐训练和站立平衡训练。术后第3周,指导其进行步行训练[2]。

1.3 观察指标

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评价两组患者在出院时、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其髋关节的功能。此量表包括疼痛(0~25分)、功能(0~25分)、畸形(0~25分)和活动度(0~25分)4项评分指标,满分为100分,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其髋关节的功能越佳。用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评价两组患者在出院时、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其生活自理能力。此量表的满分为100分,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其日常生活能力越佳。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出院时、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

出院时,两组患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 1。

表1 对比出院时、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分,±s)

表1 对比出院时、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分,±s)

组别 例数 出院时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观察组 50 23.52±5.36 80.63±8.89 90.65±5.98对照组 50 24.81±6.42 67.56±12.71 78.38±6.67 t值 0.212 12.424 11.038 P值 0.231 0.000 0.000

2.2 对比出院时、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

出院时,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出院时、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分,±s)

表2 对比出院时、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分,±s)

组别 例数 出院时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观察组 50 66.23±4.25 86.25±5.62 94.55±5.21对照组 50 66.84±5.24 73.56±5.21 85.32±6.23 t值 1.023 11.023 6.250 P值 0.310 0.000 0.000

3 讨论

近年来,临床上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学者指出,精湛的手术技术只有结合有针对性的术后康复治疗,才能获得理想的疗效[3]。因此,对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十分重要。李延辉等[4-5]指出,在对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对其实施个体化的康复治疗,能改善其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强其肌力,提高其髋关节的活动度,从而可改善其髋关节的功能,促进其早日康复。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对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实施康复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地改善其髋关节的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猜你喜欢

髋臼患侧置换术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重建方法
更 正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改良髋臼横韧带定位法植入髋臼假体的准确性研究
髋关节翻修术Gross型髋臼骨缺损重建的研究进展
多孔钽杯及钽金属垫块在Paprosky Ⅲ、Ⅳ型髋臼缺损翻修中的应用研究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