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经济学视角下王安石变法的政策演进过程及福利分析

2018-07-31沈琪

科教导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博弈

沈琪

摘 要 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具有较大争议,很多学者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本文从西方经济学的视角对王安石变法进行了研究。主要分析了王安石变法对社会中各个利益集团的福利影响,从而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 博弈 福利分析

王安石变法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经济改革事件之一,王安石尝试对当时的社会经济进行一系列革新。分析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变法实施演进过程以及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经验教训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经济改革问题。前人对王安石变法的研究主要从历史学角度进行。本文利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以青苗法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来分析研究王安石变法,希望能提供一个对王安石变法研究的全新视角。王安石变法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机构改革、赋税改革、兴修水利以及军队改革等。在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中最受关注、争议最大的是赋税改革中的青苗法。

1 青苗法实施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1.1 青苗法实施的背景

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王朝的更迭通常伴随着残酷的战争以及人口数量的减少。因此在一个王朝初期,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往往相对较高,农民在自己拥有的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但到了王朝的中后期通常会出现土地兼并以及自耕农数量减少现象。伴随土地兼并产生的豪门大户,对皇权构成一定威胁。自耕农数量减少会降低帝国的税基,影响帝国财政收入。虽然历代统治者都试图通过各种政策避免或减少土地兼并现象,但政策效果不尽如人意。

自耕农是我国古代农民重要的生产形式之一。以家庭为单位,一个农民家庭往往拥有一块面积不大的土地,春种秋收,维持生计。秋天是大量农作物成熟的季节,秋天农作物收获后农民将农作物进行储存,这些粮食需要维持这个家庭来年整年的粮食消费需求。如果因为天气或其他原因,当年农作物收成较低,那么,当年收成的粮食可能无法满足一个家庭一整年的粮食消费需求。在第二年的春天或是夏天,如果一个农民家庭已经没有了粮食库存,如何维持粮食再生产呢?在我国宋代,针对这种情况,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民间借贷体系。具体而言,农民可以春种时先向民间大户,富户进行贷款,等到秋收后再以农产品或银钱的方式偿还。这种民间借贷行为的利息由市场供需双方决定,均衡的市场利息率往往较高,即俗称的高利贷。在进行这种民间借贷时,农民往往需要将自己的部分或全部土地作为贷款抵押品,如果农民因各种原因无法偿还贷款时,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就不得不转让给大户、富户,从而造成社会上大量的土地兼并现象以及自耕农数量的减少。而大户、富户大量地土地兼并行为会逐渐对皇权产生威胁,自耕农数量的减少会降低国家的税负收入。这些都是宋朝皇帝不愿意见到的现象,因此,宋神宗時期,王安石变法中大力推出青苗法以应对这种土地兼并及自耕农数量减少现象。

下面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经济学数理模型来解释这种现象。本文的研究表明: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内在必然性。

1.2 青苗法的内容

在青苗法中规定,政府向农民提供利息相对低一些的农业贷款,根据自愿原则,农民可以向政府借贷。秋收之后,以农产品或货币形式偿还。设计和实施青苗法的初衷是好的,政府的贷款利息低于市场均衡利息率(所谓的高利贷利息率)。农民可以得到利息更低的贷款,政府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同时避免了大族豪强的土地兼并现象。

2 青苗法实施过程中的博弈及理论分析

青苗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按照政策制定者设计的路径进行。后期,甚至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青苗法实施中的弊端也成为保守派攻击王安石新政的重要原因和论据。本文第二部分将从西方经济学的视角,利用比较静态均衡分析、博弈理论等方法对青苗法的政策效果及福利影响进行分析,为人们提供一个理解青苗法的全新视角。

2.1 青苗法实施之前的民间借贷

在青苗法实施之前,民间自发的借贷行为以市场的方式进行运作。农民的借款需求数量与利率相关,利率越高,农民的借款需求越低,利率越低,农民的借款需求越高。豪门大户的贷款供给数量也与利率相关,利率越高,豪门大户的贷款供给数量越多,利率越低,豪门大户的贷款供给数量越少。借贷行为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于一点,从而得到均衡的借贷数量和利息率。青苗法实施之前民间借贷的均衡利息率(所谓的高利贷利息率)通常是30%~50%。

2.2 青苗法中的计划经济与博弈

王安石等改革派认为民间借贷的利率过高,从而造成对农民的盘剥,同时使豪门大户的经济实力更加雄厚,并造成土地兼并现象。另外,这些借贷利息如果能收入政府囊中,将大大改善宋朝政府的财政状况,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目的。在青苗法中规定,政府对农民放贷的利息率为固定利息率:20%,农民根据自愿原则,可以以20%的利息率从政府借款。青苗法规定的20%利息率低于市场均衡利息率。

青苗法实施后,原本完全由豪门大户获得的利息收入部分或全部转移到了政府手中,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福利水平上升;农民获得了利息更低的贷款,福利水平上升;豪门大户收入下降,福利水平下降,这是王安石推出青苗法的初衷。

3 青苗法弊端的演进过程

青苗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和弊端,最终导致民怨沸腾,这也是保守派攻击王安石新法的重要论据之一。

3.1 官进民退

青苗法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之后,各地官吏为了提高自身的政绩,发放更多贷款以及收取更多利息,开始垄断借贷市场,形成政府对此项农业借贷行为的垄断地位。

3.2 垄断之祸

如果政府仅仅是将原本既可以由政府部门提供,也可以有豪门大户提供的部分收为己有,那么并不会有什么问题。唯一的变化,政府部门替代豪门大户成为贷款提供者,并且政府提供一个比通常的民间均衡借贷利率更低的固定借贷利率。一个好的制度设计,必须能禁锢人性中不良的部分,但青苗法在设计时并没有充分考虑这一点。当政府部门垄断借贷市场之后,政府官员开始理性地谋求自己利益最大化。农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农民从豪门大户借贷时,手续简单,不需要填写繁冗的文书。但农民从政府部门借款时,按照相应的规定和流程,需要农民填报相应文书,这形成一定隐形借款成本。更进一步的,官员在放贷过程中,往往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对农民进行盘剥,盘剥的部分进入官员个人腰包,借款成本的提高导致农民借款需求下降。

3.3 被迫需求与土地兼并

政府官员的腐败与盘剥导致借贷价格上升。农民的借款需求降低。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虽然政府官员个人可以得到好处,但是农民借款数量的减少以及政府财政数量的下降导致王安石等变法派高层的忧虑。王安石进而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规定各省各地区应发放的贷款数量。在中央对贷款数量做出具体要求的行政高压下,地方各级政府官员从自身利益出发,他们并没有减少自身的腐败和盘剥,而是强行摊派贷款,迫使那些原本不需要贷款的农民进行贷款。政府的强行摊派使得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政府行政命令导致 “被迫借款”。被迫借款者通常没有偿债能力,社会中被迫借款者占总借款者的比例高低与需求曲线的弹性有关,需求曲线的弹性越大,这个比例越高,需求曲線的弹性越小,这个比例越低。政府催生的大量被迫借款者偿还借款时,不得不转向豪门大户寻求帮助,比如将自己的土地卖给豪门大户甚至将自己卖给豪门大户,从而成为豪门大户的依附人口。青苗法设计的初衷之一是减少豪门大户对自耕农土地及人身自由的兼并,但青苗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官员却催生了一大批被迫借款者,从而加重了豪门大户的土地兼并以自耕农减少现象。王安石变法后期,民怨沸腾,民不聊生,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青苗法改革以及王安石变法失败。

4 结论与启示

王安石变法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体制改革之一,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经验教训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前人的研究主要从历史学以及传统经济学分析的角度进行,本文从西方经济学视角分析了王安石变法(以青苗法为例)的原因、政策的演进过程以及福利影响,以期提供一个对王安石变法研究的全新视角。本文的研究表明,青苗法实施之前,民间存在以市场为基础的借贷行为。王安石等改革派官员认为应该将这种民间借贷转而纳入政府的体现当中,由政府替代豪门大户成为贷款的提供者,从而减少借贷的利息率,减少豪门大户的土地兼并以自耕农减少现象,增加财政收入,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目的。然而青苗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逐渐偏离了设计者的初衷,政府在发放贷款时,政府官员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对借款农民实行各种隐性盘剥,同时政府官员为了提升自身政绩,强迫没有借款需求的农民借款,从而导致农民无法从政府那里得到应有的低息贷款,更严重的是,大量被迫借款的农民应无力偿还借款,不得不转而投向豪门大户寻求帮助。这种结果与青苗法的设计初衷完全背道而驰,导致民怨沸腾,保守派借机攻击新法,王安石变法失败。

究竟应该有市场还是由政府来提供某项产品?这是一个经常被拿来讨论的问题,不可否认市场作为提供者往往存在许多缺点,以及不尽如人意之处,然而转而由政府提供该产品,就会使情况得到改善吗?事实表明,政府去做私人部门的事情,往往只是现象中很美好,但在现实经济中,往往引发更多问题,其弊端比市场尤甚。由市场来配置资源存在很多不足,但这往往是我们能采用的最好方法。

猜你喜欢

博弈
建筑业营改增下适用税率的选择
基于博弈视角的会计信息造假分析
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博弈——世界近代史经济初探
基于位置消费理论的博弈分析
上市公司产业升级模式选择的博弈研究
博弈与共振:涉警网络舆情关键点研究
集团公司财务预算管理研究
审计意见选择行为的博弈分析
专车行业改革必要性探究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视角下的预期与货币政策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