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西安科技大学精神文化阐述与解读的思考

2018-07-31刘光林

科教导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精神文化解读建构

摘 要 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要推进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和文化自信,就必须结合时代发展对其进行丰富完善和解读建构。本文通过对解读建构大学精神文化的重要意义出发,结合西安科技大学的发展历史、文化积淀和精神传承,力求探索与思考西安科技大学精神文化的核心要义。

关键词 西安科技大学 精神文化 解读 建构

文化之于大学,正如根之于叶,源之于流。根深则叶茂,源远则流长。大学生命之树要保持长青,就必须对其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推陈出新,继承弘扬发展传统优秀精神文化、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创新发展先进文化,在传承和创新中的统一中实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融合贯通。随着国家“双一流”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高校的竞争态势愈加激烈,文化正成为大学发展中重要资源和核心竞争力。高校要是可持续发展和内涵式发展,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文化必不可缺。如何培育优秀的大学精神文化,如何用独特的大学精神去凝聚人心、聚聚力量,如何增强高校的文化软实力,已成为高校实现一流发展的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课题。

1 传承创新大学精神文化是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不仅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发展方向,也对高校大学精神文化的转化发展提出了要求。

大学精神文化形成于大学历史和长期办学实践,是学校历史传统、共同理念和师生价值取向的总称,它体现着大学人对大学生存价值的关怀,同时也以价值观念约束着大学的行为,构筑着大学与其他机构以及其他大学的不同气质,是大学文化的内核和最高表现形式。大学在创办之初就被寄予了国家的方向需求和创办者的精神期望,因而建校之初的办学理念和目标追求便成为了大学长期的情感积淀。从大学精神文化的生成发展来看,文化的传承创新的本质要求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不忘本来,就是不能忘记大学的初心使命,而初心使命正是大学优秀的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不仅昭示了大学的历史和现状,在大学的自身发展中起到了联系、融合、凝聚的作用,也呈现着一种独特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引领着大学的自我定位,塑造着大学的优秀形象。每一所大学都有不同的历史传统、地域特色、社会环境和办学理念,这就要求大学自觉传承和充分挖掘优秀文化传统,根据学校的发展方向、战略规划去制度化、系统化、时代化,通过宣传、解读促使师生认同并弘扬这些精神文化传统,建构并实践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

吸收外来,就是大学精神文化要有选择地吸收、传播和发扬民族的、社会的、大学的优良文化传统,不断壮大丰富自身。大学精神文化是在内生和外发的交互中不断成长的,它必须在传承自身传统与吸收域外先进养分中不断扬弃发展。特别是在大学的角色分工愈加细化专业化、社会融入度高的今天,大学不再是“象牙塔”而是和社会联系得愈加紧密。大学应根据时代要求与社会需要,传承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中华优秀文化,吸收国外高等教育的优秀文化,树立创新观念,养成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不断对既有的大学精神进行完善和超越,从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大学精神。

面向未来,就是大学精神文化一定要具有先进性,因为它不仅蕴含着人的内在素质,更反映了文明的导向。大学精神文化建设要面向未来,必须提取人文文化中的科学精神、科学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它既要以先进的精神去培养、教育、熏陶师生推动学校发展,更要发挥文化建设对社会的示范、辐射和引领工作,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社会文化发展繁荣。

因此,今天的大学要想实现长远而持续的发展,其结合必须文化发展规律、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要求,大学精神文化进行解读和建构,传承、创新和构建科学的精神文化,实现对全体师生的精神引领,增强发展自信和文化自信,在传承与创新的统一中实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融通,以文化的源动力、凝聚力和催生力推动大学内涵式发展。

2 关于西安科技大学精神文化的阐述解读

西安科技大学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一所煤炭本科高校,学校前身可追溯到创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采矿冶金科,1938年该科迁并于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工程学系,1957年该系又调整到交通大学(西安)。1958年9月15日,以交通大学(西安)采矿系、地质系、机电学科及基础课部部分师资与设备为基础独立办学,原名西安矿业学院,隶属于煤炭工业部。1998年8月划转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1999年6月9日,学校更名为“西安科技学院”。2003年4月16日,更名为“西安科技大学”。在百余年的办学历史和近60年的办学实践中,一代代西矿人、西科人收获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代代西科人接力传遞的,是精神的火种、是流淌的文化、是传统的烙印。建校初期,学校提出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弘扬“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用“破除迷信,敢想敢做”精神,推动学校建设发展。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学校不断借鉴吸收先进文化,结合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念,逐步凝练总结出了“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大学精神、“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三者互为一体,构成了西安科技大学独特精神文化体系。以“励志图存,自强不息”大学精神为代表的西科精神文化,集中体现了西科几代人脚踏实地、艰苦创业、勇于进取、奋力拼搏的精神风貌,融入到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的思想和血液,已成为西科人为人、为师、为学的遗传“基因”,成为西科人不懈奋斗的源泉动力和学校快速发展的精神支柱。

但随着经济社会和学校的改革发展,一些师生对于学校“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校训“励志图存、自强不息”大学精神有了一些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校训有些过时,与高校的职能不是特别匹配;有的认为学校精神“励志图存”表述不够科学,学校已独立办学近60年,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煤炭行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不应该是“励志图存”而应该是“励志图强”。应该来讲,“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大学精神、“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是学校在结合时代要求、历史渊源、办学传统、服务面向、学科设置等多方面基础上凝练形成,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时代特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关于西安科技大学精神和校风校训,笔者认为有着以下内涵:

2.1 关于校训“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内涵的阐述解读

北大精神是中国大学精神的代表,张岱年先生曾将其概括为:“为了振兴中华而追求真理的传统,亦即以爱国主义为主导的学术自由的传统”。青年学生有爱国的优秀传统,五四运动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可以说,热爱祖国、服务祖国、奉献祖国是中国高校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西安科技大学在城固古路坝时期的知识救国、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师生参战救国、在建校后秉承的爱国奉献,改革建设中的“二次创业”精神,都体现着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优良传统。学校“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校训,其核心要义:要牢记自己是炎黄子孙,是中国人民的儿女,要以强烈的责任感,服务社会,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是以爱国主义为主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西安科技大学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必然要求,是西科人致力于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产业报国的优良传统。

2.2 关于校风“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内涵的阐述解读

团结:就是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团结就是力量,全校师生员工要为办好学校自觉凝聚起来,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团结是基础,习近平在《之江新语》“打好团结牌”一文中说,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领。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新的生产力。团结就是要求学校在办学实践中,班子要善于团结求大同而存小异,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实事求是中达成共识,充分调动班子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师生员工要有主人翁意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携手同心,友善互助,共同实现办人民满意大学的奋斗目标。

勤奋:就是勤勉奋发,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在教学、科研、工作、学习中不断追求,锲而不舍,勇攀高峰。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诸葛亮在《诫子书》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勤奋就要求我们全体师生,勤于学习、敏于求知,业务上精益求精,学问上不断钻研,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求实:就是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严谨治学,求实务实,讲求实效。《汉书》就有“修古好学,实事求是”,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注为“务得事实,每求必真”。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做了精辟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求实就是要求我们教育者始终保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作风,博学求知、真才实学、为人师表,要求我们的学生基础厚实、作风朴实、工作扎实、为人诚实、勇于创新。

创新:就是大胆探索,勇于创造,有理想、有抱负,有事业上不断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有所前进。《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高校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创新就要求我们在办学实践中,用敢为人先的创新气魄,勇于超越的创新理念,崇尚科学的创新态度,创一流的科研成果,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培育一流的先进文化。

2.3 关于“励志图存、自强不息”大学精神内涵的阐述解读

“勵志”,出于汉班固的《白虎通·谏诤》:“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生。”意为奋志,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以至于为此不惜献出生命。图存,谋划国家存亡大计。《史记·淮阴侯列传》:“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二章第七节:“中日战争的惨痛失败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促使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励志图存,一方面要求我们在办学中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那样,正确看待学校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时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推动学校取得更多发展成绩。另一方面,励志图存与我们作为煤炭行业高校的特质和使命息息相关,我国煤炭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各种灾害事故易多发,煤炭行业仍是危险程度很高的行业的,图存警示着我们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安全意识,为行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行业安全科技能力,推动煤炭行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自强不息”语出《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说天道的运行充满着刚健有力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自强不息最早是作为一种理想的人生态度提出来的,即要求人们应该象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坚持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自强不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依靠自己的力量顽强奋斗,安不懈、险不惧、胜不骄、败不馁,锐意进取,勇争一流。

3 关于西安科技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精神的内涵也不是一成不变。大学在办学实践和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往往经历着办学理念的更新、人才规格的变化、学科设置的拓展、服务面向的变化等,这些无一不需要对大学精神文化进行解读和建构,使之符合时代价值和高校发展需求。

3.1 进一步凝练阐述解读西安科技大学精神文化

要站在“为谁办大学”“办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办好大学”的高度,结合学校历史传统、办学理念、服务面向和文化特色,梳理学校发展历史脉络和理念定位,从理论高度、全局角度、比较研究、国际视野、前瞻思考等层面,深入开展学校精神文化大讨论、大研究,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大学优秀文化成果,进一步凝练丰富出具有时代精神、符合学校传统和办学特色的大学精神、校风校训核心内涵,使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学风等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3.2 进一步完善制度保障西安科技大学精神文化

要把精神文化体现在学校的办学方向、发展战略、重大制度中,落实《西安科技大学章程》《西安科技大学关于加强和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西安科技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关于精神文化建设的要求,体现到师生的行为中,使西科精神文化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养成,成为全体西科人的价值遵循和指引。要大力实施科大精神凝聚工程、校园文化塑造工程、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工程、大学文化引领工程,积极营造人文浓郁、特色鲜明,鼓励创新和个性发展、格调高雅、品格高尚、兼具历史传统和时代风格的科大精神和科大文化。

3.3 进一步挖掘典型凸显西安科技大学精神文化

大学没有大师难有真正的大学精神,大学的精神使命应当由教授来和学生来共同担当。大师身上所体现的育人精神、奉献精神等是大学精神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最生动、最具有亲和力的教材。要深入学习宣传学校学者教师代表徐文升、吴绍倩、徐精彩、肖瑞华,特别是“知识分子”徐精彩等大师的精神品质和感人事迹,学习宣传陈苏社、董刚等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崇高品质激励师生爱国奉献、服务矿业、扎根西部。要全面推进学校精神文化重点项目、品牌项目建设和实施,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传,提升学校精神文化的影响力、美誉度,提升学校的凝聚力和软实力。

3.4 进一步拓宽载体丰富西安科技大学精神

要进一步完善校史校情宣讲机制,深入推进煤炭行业实践和行业教育,以行业企业社会实践推动服务行业的自觉感,以学术讲座、论坛、展览以及科技平台和创新实践基地推动教师和学生科学创新精神。要组织开展格调高雅、内容向上、形式多样的校院特色文化活动,构建大学文化品牌体系,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文化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要积极构建网络文化精神,校徽、校旗等视觉形象系统的设计完善,加强“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建设和宣传,占领网络主阵地,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网络精神文化建設。

参考文献

[1] 西安科技大学校史[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2] 刘光林.关于西安科技大学精神的思考与研究[J].高教学刊,2017(17).

[3] 杨秀芹,尚海秀.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解读与思考———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1(6).

[4] 邵书峰.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是高校竞争力的核心[J].教育与职业,2008(8).

猜你喜欢

精神文化解读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立人教育成就教师的本土化发展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