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下地方师范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对策研究

2018-07-31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4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办学一带一路

杨 春 丽

(渭南师范学院 东盟博仁财经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1]2016年7月,教育部牵头制订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指出,要重点推进地方教育,要求各地发挥区位优势和地方特色,抓紧制定本地教育和经济携手“走出去”行动计划,紧密对接国家总体布局。多措并举,支持指导本地教育系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开展合作交流,打造教育合作交流区域高地,助力做强本地教育。[2]

地方师范院校作为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阵地,促进其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的蓬勃发展是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中外合作办学是实现不出国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借鉴世界经验、引进优质资源的试验田。要下力气建设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全面发挥中外合作办学辐射作用,深化对国内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3]由此可见,中外合作办学不仅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地方师范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内涵建设,扩大声誉和影响力,走向教育国际化的关键所在。

一、地方师范院校发展现状

地方师范院校以教师教育为特色,既服务于基础教育人才的培养,又推动着教育事业改革的发展。地方师范院校大多处于非省会城市,由区域内师专、教育学院等合并组建而成,升格之后较长一段时间仍然以教师教育为主,兼顾发展非教师教育专业。随着地方师范院校的转型发展,虽然在办学思路和定位、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受区位、历史等诸多因素影响,地方师范院校仍然面临人才引进困难、师资队伍实力较弱、学科综合化历程较短、发展基础薄弱等一系列问题。

(一)学科建设基础薄弱,发展缓慢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龙头,地方师范院校经过多年建设发展,在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学科建设起步较晚,建设时间短,发展缓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学科人才引进困难,缺乏高水平学科带头人,致使学科发展方向不明确,高水平学科项目难以争取。二是学科队伍整体实力弱,学历和职称结构不尽合理,人员层次不高。三是部分地方师范院校学科发展受限。国家“双一流”政策的出台为高校学科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一流学科”建设主要面向基础雄厚、实力较强、具有硕士及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部分地方师范院校未纳入建设规划,发展机会不平衡。

(二)专业设置无法满足学校转型发展的需求

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库,地方师范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区域社会发展需要,科研成果是否为区域科技发展所用,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科专业设置是否与区域行业紧密对接,学科专业结构是否与区域经济结构相匹配。从宏观层次来看,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科门类较齐全,但大多以基础学科建设为主,应用型学科发展较慢,学科专业结构不平衡。微观层次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设置分散,无法支撑一级学科的发展,不利于学科方向的凝练和学科队伍的组建;二是与基础教育相对应的文、理学科发展较好,具有较明显的比较优势,但农学、工学、经济学等学科发展较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方师范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步伐。

(三)师资队伍整体实力较弱

地方师范院校由于受到区位环境、发展空间、福利待遇等因素限制,高层次人才、“双师双能型”师资严重匮乏,原有的大部分教师都是从高等学校毕业生中直接分配而来,学历层次较低,知识结构相对单一,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轻视实践教学,特别是缺乏对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欠缺;大多数教师缺少应用型科研和技能人才培养的经验,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积极性不够,团队意识淡薄,研究方向松散,研究力量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师资队伍整体实力较弱。

(四)服务社会能力欠缺

高校社会服务主要有三个层次的含义: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思想引领。[4]地方师范院校以基础学科为主,非师范学科专业起步较晚,服务社会能力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政府、高校、企业管理层面的产教融合机制不健全;二是地方师范院校社会服务供给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需求对接不足;三是地方师范院校教师开展应用性的研究实力较弱,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水平有限;四是学科专业设置和区域产业需求的协同度不高,缺乏有效的预测和预警机制;五是科学研究以基础理论为主,与地方主导和新兴产业的需求结合度不够,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应用效益不足。

(五)办学层次提升困难

2017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的《关于开展2017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通知》(学位〔2017〕9号)对2017年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规定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新增硕士学位点以专业学位类别为主。硕士学位授权点审核为指标审核,通过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全日制在校学生人数与专任教师的比例、近5年师均年科研经费、学校生均经费收入等5项指标来衡量。一方面,地方师范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师资队伍学历层次不高、教学科研平台建设不足等问题较多,而且改善也需较长一段时间;另一方面,国家政策未充分考虑师范类院校以师范教育为主的特殊性。这对地方师范院校提升办学层次有很大的挑战。

二、中外合作办学:地方师范院校走出发展困境的新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地方师范院校发展历程较短,办学实力相比综合类重点院校缺乏竞争优势。因此,地方师范院校打破当前的发展瓶颈,增强核心竞争力是当务之急。积极顺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贯彻落实教育对外开放政策,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为地方师范院校走出发展困境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根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8月,共有30余所地方师范院校以不同形式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由此看来,地方师范院校在遵循传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同时,能够紧跟教育对外开放步伐,积极开拓发展空间,提升学校的发展实力。下面结合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案例,对地方师范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机遇、优势以及制约因素进行全面分析。

(一)地方师范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机遇

1.国家政策推动

近年来,随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国家教育对外开放和合作交流力度的逐渐加深,中外合作办学备受关注和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提高交流合作水平。[1]2015年3月,国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5], “一带一路”倡议由理念和构想逐渐发展为更加明晰的行动指南和路线图,“一带一路”倡议为地方师范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加强对外合作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201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并指出:“重点围绕国家急需的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类专业建设,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全面提升合作办学质量。”[6]这一政策的出台为地方师范院校选择合作办学的学科专业指明了方向。

2.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为满足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各国对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的意识越来越强,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国际化的人才需要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因此,培养具有“国际眼光的人”是地方师范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持续发展的需要。

3.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随着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和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和需求持续增加。中外合作办学既能利用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又能节省出国留学的成本,这为高等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提供了很好的办学空间和生源。

(二)地方师范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必要性

1.提升学科建设整体水平的需要

中外合作办学的合作学科专业基本上都是地方师范院校的优势特色专业,自身师资队伍实力较强、研究基础较好,在与国外开展合作的同时,一是有助于拓宽合作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凝练学科特色;二是有利于提升师资队伍整体实力,促进中外师资的有机融合,提升中方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产出更高质量的学科成果;三是可以依托中外合作平台,开展学术交流和研讨,实现资源共享。

2.提升人才培养层次与质量的需要

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师范院校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中外合作办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一是引进了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二是弥补了国内教育资源的不足。中外合作办学培养的学生毕业可获得中方和外方双学位,合作意识较强,视野宽广独特,外语交际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中外合作办学使学生在国内享受国外先进教育体系的同时,节省教育经费支出。

3.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需要

“一带一路”倡议为多元文化交融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地方师范院校通过举办各类活动,融入“一带一路”,为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携手务实合作、深化人文交流、共享发展成果贡献力量。如,2017年1月,渭南师范学院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泰国博仁大学在北京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使命·铁肩·热土——丝绸之路国家高校师生美术作品展”,师生的作品生动表达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人民对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拥护和响应,表达了“一带一路”倡议给沿线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福祉。同年5月,中国金粟山丝绸之路文化创意产业国际论坛在渭南师范学院召开,世界创意经济之父、著名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参加论坛,该论坛为“一带一路”国家高校师生展示文化创意风采提供了引领性、思想性的交流平台。

4.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需要

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特别是高端的国际化人才。地方师范院校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智库,承担着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优秀人才的重任。以渭南师范学院为例,近年来,该校积极贯彻《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以及教育部有关教育合作交流规划与决策,坚持开放办学,创新驱动,与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创建莫斯科艺术学院获教育部批准,培养音乐、美术、学前教育等本科层次国际化人才;与泰国博仁大学共建“东盟博仁财经学院”,培养国际化卓越商科人才。可见,中外合作办学为地方高校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注入新的活力,一是为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二是为地方基础教育培育优秀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师资。

三、地方师范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状

(一)地方师范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概况

1.办学机构和项目数量分析

中外合作办学有3种形式: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合作办学机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非独立设置的隶属于高校的二级学院。[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8月,地方师范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共计148个,其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39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9个。可见,地方师范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主要以项目形式开展合作为主,办学机构为辅,这说明地方师范院校在开设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办学层次及学科结构分析

地方师范院校开展本科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121个,硕士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27个。从统计数据来看,地方师范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以本科学历教育为主,占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总数的80%以上,研究生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数量较少。因此,地方师范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办学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再从学科分布来看,地方师范院校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开设专业主要涉及工学、教育学、艺术、理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门类,约占总数的95%,同时还有个别合作专业涉及哲学、法学、历史学、农学、医学等学科门类。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地方师范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科分布

3.合作对象分析

地方师范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合作国家(地区)主要来自传统的教育输出国(地区),其中主要分布在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非常少,布局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具体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地方师范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合作国家(地区)分布

(二)地方师范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1.合作专业以基础学科为主,应用型学科少

因地方师范院校专业设置大多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在合作专业方面,教育学、艺术、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等社会科学类学科较多,占总数的60%以上,与行业需求紧密相关的应用型专业较少。

2.合作对象较集中,合作范围还有待拓宽

地方师范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主要集中于欧美国家,涉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很少,仅分布在俄罗斯、印度等个别国家,与“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还尚属空白。这种布局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应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教育对外开放政策,大胆开拓合作范围和区域,引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3.师资流动性较强,双师型教师缺乏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稳定的师资,然而,国际化师资的高流动性给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地方师范院校大多为新建院校,受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因素的限制,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起步较晚,值得借鉴的合作模式和经验较少,虽然在中外合作办学中重视中外双方师资的深入交流与合作,但是,外语水平高并且专业能力强的“双师型”“双语型”教师仍然比较缺乏。

4.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多元化的元素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增添新活力的同时,也为其长远发展带来了一些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比如,如何处理协调与外方的合作关系、外聘教师的人事管理等,特别是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如何将多元化的教育管理体制融合起来,形成弹性的适合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模式,这都是完善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体制方面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四、“一带一路”倡议下地方师范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对策

“一带一路”倡议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重大的战略机遇。[8]基于地方师范院校发展面临的问题,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机遇与必要性以及地方师范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本文提出地方师范院校应在“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背景下,开拓思路,以中外合作办学为契机,促进内涵发展,提升整体实力。

(一)加强对外联系,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实现新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地方教育对外开放的强力推手。地方师范院校一方面应加强与所属省市政府的沟通,为政府制定教育规划提供基础信息;另一方面,地方师范院校应联合政府、同类高校、企业以及社会民众的力量,通过设立国际合作办学联盟、举办国际教育合作论坛、开展教育合作项目等各种形式,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新的发展。

(二)拓展合作范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一般情况下,与国(境)外合作办学的都是本校的特色和优势专业,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应积极学习并借鉴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专而宽、精而广”的原则,在坚持学校办学特色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现代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应用型学科专业,实现文理艺基础学科专业与应用型学科专业同步发展、综合化发展的高水平国际化格局。

(三)优化师资结构,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

地方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是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立足点,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教育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其人才培养目标也更加注重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并输送国际化专业人才,而国际化的专业人才需要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来支撑。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中必须不断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对“双师型”“双语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教师开展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参加国际论坛等大型活动,切实提高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四)融合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是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目标。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设置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外语及双语授课量加大;二是课程由外方课程、中方课程及中外方新开发课程组成;三是学生有一定比例的时间在国外单独进行外方课程学习及实践锻炼。地方师范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须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资源的深入融合,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五)构建交流平台,深化合作机制

“一带一路”倡议为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和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首先,地方师范院校应主动融入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体系,积极为促进多元文化的深入交流和融合搭建平台,为增加国际教育与学术研究交流创造良好的机会,同时也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其次,地方师范院校应进一步拓宽中外合作办学的合作渠道,特别是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提升交流层次,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交流合作体系,推动建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新型合作关系;最后,地方师范院校应构建国际学生实习和实践教学平台,成立国际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办学一带一路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活动课程化探索
浅谈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的选择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