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2018-07-30许浩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许浩

[摘 要] 伴随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传播媒介不断被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同样网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充分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针对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实际,研究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媒体;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6-0068-02

一 新媒体与思政工作的融合

媒体是重要的舆论工具,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了社会舆论的形成与传播,对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当前兴起的以“两微一端”等电脑、手机网络平台为主体的校园新媒体,交互性强、信息获取快、传播快,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载体。以微信为例,微信这一即时通信工具已经深深地融入了青年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并影响着他们的社交方式,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处理和思维习惯的改变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探索和丰富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在新媒体时代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根据新媒体的特点,注重教育方法形式、内容的创新,运用全媒体平台和手段,将思政教育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数字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学生的视野和大腦,切实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 新媒体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

伴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辅导员们可以运用更为宽阔的教育载体进行学生工作,但与此同时带来的负面因素也在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1 新媒体自身的环境状况令人堪忧

新媒体空间传播内容泛滥。网络虚假信息蔓延,色情、广告等各类垃圾信息泛滥,网络更成为一些人情绪的发泄地。新媒体的开放和虚拟性,加之目前监管的不到位造成新媒体网络环境令人堪忧。

2 寓教于乐的程度还有待提高

传统思政教育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是教育以教师说教为主,比较枯燥和乏味,学生参与程度较低。思政教师应更好的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有计划、有目的、有任务的将新媒体载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开发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强的优秀网络内容,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网络互动和交流。

3 新媒体思政教育效果有待提升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媒体内容与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缺乏有温度、有深度、有广泛影响力和传播性的优秀网络作品。当前在新媒体思政教育中,普遍存在学生参与度、认可度不高,网络思政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三 新媒体对思政工作的挑战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已经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准确把握当前新媒体形势的基础上,调整工作思路,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网络思政教育工具,有效发挥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是以灌输为主要教育方式的思政教育方法,但由于课程内容的枯燥乏味,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把获得课程学分作为修读的唯一目的。传统的课堂灌输教育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媒体视角下的网络思政教育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积极的适应新媒体大环境,主动加强自身的新媒体知识技能,尝试并善于使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手段来开展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2 对辅导员的挑战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但由于需要负责的工作范围广,内容多,辅导员的绝大部分工作时间都被事务性工作所占据,尚缺乏有效的应对方法来面对来源多样、鱼目混杂的网络思政新形势的挑战,大量的非主流价值观念对传统的思政教育阵地造成冲击,使辅导员的工作更难有效和深入地开展。辅导员需要主动适应新媒体的工作特点,加强新媒体素养,创新方式方法,善于运用新媒体工具开展网络思政教育。

3 思政工作者的权威受到弱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课堂灌输教育,还是一对一的谈心谈话,亦或是各类主题活动的组织举办,都是基于思政工作者的权威。而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则突出交互模式的体验,大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自由的分享自己的感悟,而不在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思想灌输,思政教育工作者权威受到弱化。

四 新媒体与高校网络舆情

1 网络舆情现状分析

高校大学生是网民中反映最活跃、最敏感的群体之一,他们习惯并擅长于在网络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大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差,容易受到阴谋虚假信息的蛊惑。一旦某个事件在网上形成炒作,演变为群体性事件,将爆发网络舆情,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2 网络舆情产生过程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是高校学生对现实问题产生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社会热点问题在网络的迅速传播,会引发大学生网名的广泛关注,并在贴吧、论坛、空间、群组等网络空间形成讨论,对各种观点进行交流、碰撞和融合,很快便会形成网络舆情事件。

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倾诉、交流的空间平台,大学生通过论坛、微博、qq空间、朋友圈等方式共享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以上网络平台,他们就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通过自媒体扩散出去影响自己身边的人,尽管这些消息和意见常常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甚至偏见,然而自媒体内容的传播能力却不容小觑。

3 负面网络舆情的危害

网络的虚拟和匿名性,使网民们摆脱现实社会约束,助长了网络言论的片面性,很容易形成一些负面的、消极的网络舆情。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力量还很薄弱,大学生又缺乏网络行为规范的约束。容易刺激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偏激的情绪化的言论,进而造成网络上大面积的不良情趣蔓延,使得不少大学生往往不自觉地就成为谣言的传播者或推动者,混淆了公众对事物的客观认知。

五 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不断扩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1 做好高校学生舆情收集工作

舆情收集是舆情危机分析和预警机制的基础,只有及时掌握真实全面的信息,才能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建立舆情收集机制关键在于畅通信息收集渠道,要构建由学生社团及学生骨干组成的全方位、多回路的信息渠道,全面、准确、及时地收集相关信息,完善舆情收集网络。通过建立舆情信息员制度,及时收集网上舆情,准确预判,防患于未然。

2 形成网络舆情定期分析制度

要对舆情形成定期分析制度。按照搜集的舆情信息,分类汇总、定向预测、定期反馈,增强分析评判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重视舆情的调查核实,形成有价值的专题舆情分析报告,为学校决策提供准确信息。

3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出现,轻则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科研秩序,重则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必须加强网络舆情的预警,有效预防和处置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建立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一要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二要健全法规制度,严格依法管理。三要完善技术手段,强化技术管理。通过不断完善技术手段,畅通管理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此外,还可以通过学生骨干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发布传播,开展网络舆情引导,保持校园和谐稳定。

六 新媒体视角下的“立交桥”式网络思政教育模式的构建

通过舆情搜集、引导、分析机制,统筹谋划,以关注校园生活、宣传校园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以服务全体师生为宗旨,积极推动工作平台从“传统”向“新兴”拓展,从现实环境向虚拟网络延伸,让工作插上“信息化的翅膀”。以网络思政教育体系“互联网+思政”为主线,通过创作有温度有思想有品质的优秀网络思政教育作品,分众化、对象化加强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同时为学院各班级、学生组织和个人提供宣传展示平台。服务师生学习、工作、生活、发展,凝聚师生情感,宣传学校发展成就。形成全员参与、多方联动、点线面结合“立交桥”式思政体系。通过建立健全辅导员工作qq群、学生微信交流群、学生家长联系群,密切关注学生网络思想动态,通过建立线上组织和平台,把线上活动与线下活动结合起来,发挥好互联网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信息宣传平台作用、教育管理作用、互动交流作用、密切联系学生等作用。主动占领互联网舆论传播制高点,加强对互联网热点问题的引导和应对,加强政策解读,回应学生关切,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

参考文献

[1]王灵芝.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D]. 中南大学,2010.

[2]田仲金. 微信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4.

[3]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 人民日报,2004-10-15

[4]常明. 高校班主任微信管理模式的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288-289.

[5]陈永华,李新安. 增强高校辅导员网络时代的舆情应对能力及对策[J].高校辅导员, 2013(6):57-60.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