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机制创新为重点探索社会组织党建新模式

2018-07-30孔燕陈竹君

魅力中国 2018年8期
关键词:机制创新社会组织党建

孔燕 陈竹君

摘要: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是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拓展党的执政根基的迫切需要。为更好地加强和推进党建工作,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通过抓载体、建基地、树品牌等实践活动,强化工作理念,优化制度设计,创新工作方式,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民办科研机构党建工作的新路径,取得了显著实效,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党建;社会组织;机制创新

社会组织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重要阵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是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拓展党的执政根基的迫切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传统党建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当前社会组织发展的需求,存在党建工作机制不顺、党员管理不到位、活动方式缺乏吸引力、党员作用难发挥等问题,迫切需要创新工作模式,以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近年来,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以机制创新为重点探索党建工作新模式,取得显著实效,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一、案例背景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是国家民政部指导下,由领导决策信息杂志社发起,经北京市社会团体管理办公室批准设立的全国首家从事城市发展研究的跨学科、国际化、非营利社会组织,是一家从事社会科學研究的“智库型”的民办科研机构。为保证城市研究院的政治性、公益性和先进性,提高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院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该组织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发挥院党委政治引领、政治保障和政治核心三个作用,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模式,使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实现了党组织建设和研究院发展目标同向,互促互进。

二、主要做法

(一)明思路,把方向,定准党建工作总基调

坚持“围绕部门建组织,党员带头促研究”的工作思路,自2012年院党委获批成立后,分别在本单位5个主要研究部门成立了5个党支部;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了院党委的功能定位和主要职责;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完善“两会一咨询”的管理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党委在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作用;根据重大事项和重大议题定期召开党委扩大会,形成党委为核心的民主决策机制;建立由党委、院务委员会和工会成员组成的党政工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其管理、运行、监督的职能;同时,成立党建指导委员会,聘请了5名党建专家和领导担任顾问,为研究院重点项目提供顾问咨询。

(二) 重联络,强吸纳,织好共建共赢组织网

为适应社会组织的开放性特征,打破了组织关系隶属和流动党员身份限制,与基层社区、各类企业通过共建的方式,探索建立跨界党支部,发挥跨界党支部交流互动、信息共享、协同发展的作用;成立了统战工作委员会、学习委员会等9个专委会,通过提出工作提案、交流研讨等形式,团结和联络党内外专家队伍;创办了“新星网”,拥有“党建创新联盟”“公益服务平台”“党员服务热线”等多个网络服务模块,把城市研究院党员、流动党员、外派机构党员纳入进来,构建“党员乐网之家”,开展在线活动、参与在线评议,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

(三)结对子,抓团队,搭建党性锻炼大平台

通过“学研结合”的方式,逐步建立了一支熟悉党建工作、有研究能力的专兼职研究队伍,提高团队了凝聚力;通过结对联建、选派助理等方式,让他们参与基层单位工作,在实践中提高研究能力;设立党员公益基金,建立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工作联系点等方式,充分整合了院内资源、有效联合院外资源,推进了单位内外人才、资源、信息的沟通共享,加强了党内外党员与党外专家的合作交流。

(四)优服务,树品牌,推出党建实践新成果

1.实施“115”公益服务,创新服务模式。“115”党员公益服务模式,即以1名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和1名党外人士(或专家)形成一个服务小组,共同服务5名服务对象(即1名人大代表、1名政协委员、1名基层干部、1名老党员和1名普通百姓)。按照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与统战人士相结合、业务分工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相结合的原则,成立公益服务小组,开展5大活动,即通过服务人大代表,开展社情民意行动;通过服务政协委员,开展建言献策行动;通过服务基层干部,开展惠民服务行动;通过服务老党员,开展党性教育行动;通过服务普通百姓,开展温暖百家行动。经过多年的运作,“115”党员公益服务已成为研究院党建工作的一个品牌。

2.实施“彩云工程”,开展信息服务。2011年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正式启动向全国100个百强县(区)免费提供中国领导决策信息系统试用版,开展信息服务“彩云工程”。依托“彩云工程”公益基金这一载体,打造了一个开放式、社会化的信息服务链,在信息服务领域建立专业化的服务供给机制,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最前沿、最实用的信息,也为社会组织广大党员参与公益服务,加强党性锻炼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3.实施“字典工程”,优化基金使用。自2011年起,城市研究院与北京国际城市论坛基金会共同启动“字典工程公益基金”,开展助困服务,优化了基金使用效益。“字典工程”助困服务包括爱心字典计划、紧急援助计划、励志计划、师德计划、乐童之家计划、夏令营计划、友好学校计划等公益活动。

三、主要成效

城市研究院以党建引领各项工作,实现了党组织建设和研究院发展目标同向,探索出了一条适合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新路子,多次获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非公经济工委授予的“优秀基层党组织”称号,并被北京市社科联确定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一)加强制度建设,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

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是国家治理总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党组织领导作用的发挥,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城市研究院通过党的建设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了发展的政治性。以党政工联席会议为载体,充分发挥了党委、工会的积极作用,更大限度地激发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大限度地夯实决策、管理、运行、监督的群众基础。

(二)创新工作方法,提升了党建工作实效

载体创新是激活党建内在动力的重要措施,城市研究院通过“新星网”等一系列载体,进一步提高了党组织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以及日常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有效发挥网络信息共享、传输迅速快捷、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形成了党建创新联盟,逐步形成“共同认可、广泛参与、共建共享、持续发展”的社会化党建模式。

(三)发挥党员作用,激发了行业内在活力

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通过“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争当技术能手”“争创创新标兵”,党员广泛开展科学管理、技术攻关、人才培训、文化建设等主题实践活动,切实增强了行业构建和谐、开拓创新、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几点启示

(一)工作理念注重“真”和“实”,重视党建工作入脑入心

党的建设离不开党员的心理建设。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首要治心。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形式多样,迫切需要一个有力、有效进行整合的主体力量。民办非营利的社会组织,一般兼职人员多,人员流动性强,人员结构较为复杂,党建工作入脑入心就要真抓实干,始终将党组织建在社会组织成员内心,注重强化党员“我是党员我骄傲、我是党员我自豪”的意识,积极引导党员立足本职工作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才能上下形成共识,左右形成合力。

(二)制度设计体现“准”和“严”,完善机制夯实党建工作基础

党的制度是党建工作的基石和保障,制度完善有利于进一步增加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科研机构人员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因而有着更高的精神需求和思想诉求,如何最大限度激发党员的内在活力,需要通过建立健全党的各项学习制度、组织生活制度、决策制度及建立健全考核激励制度等方面下足功夫。城市研究院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加强党组织的关心和引导,既鼓励党员亮身份,展示党员风范,又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加大党建工作投入力度,为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必要保障。在建立和完善党政工联系会议制度及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党总支与院务委员会沟通机制、党总支监督保障机制及党管人才的长效运行机制等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借鉴。

(三)工作方式上把握“活”和“优”,因业制宜构建党建工作新格局

加快提升黨建工作与社会组织发展的融合和促进功能,健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新机制,需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工作方式。既要有“规定动作”,又要有“自选动作”,因业制宜,切实提升和优化党建成效和品质。在实践中,民办科研机构党建工作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不断创新服务载体,拓展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实践平台,将社会组织发展目标和党员的政治诉求、职业发展、个体诉求结合起来,让党建工作真正成为自身发展的“催化剂”“加速器”。城市科学院以人为本,不拘一格,通过树品牌的方式让服务项目更加多样化,服务结构更加科学化,不仅提升了党建工作水平,也增强了社会影响力,值得学习和借鉴。

结语: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新形势民办科研机构党的建设工作也会出现新情况,面临新问题,只有不断开拓新思路,总结新经验才能激发行业内在活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向春玲:关于社会组织党建创新的几点思考,《科学社会主义》2017年第3期

[2] 刘忠祥: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加强部管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中国社会组织》2017年第3期

[3] 黄中和:以“三个一”工作体系深化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上海党史与党建》2016年第3期

[4] 仲崇富,石伟,张治江:推动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向纵深发展,《学习时报》,2017年5月31日

[5] 康晓强:开拓社会组织发展新局面,《学习时报》,2017年9月18日

作者简介:孔燕 (1982.10--- ),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社会治理;陈竹君(1967.11?--- ),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党校科研科科长,研究方向:党史党建、社会治理。

猜你喜欢

机制创新社会组织党建
辽宁国有企业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问题研究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运行机制探析
阜新日报社:地方报业转型的探索与创新
论社会组织在安置帮教工作中的功能定位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总体方向与具体路径
新形势下切实解决国企党建工作弱化虚化问题的思考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社会组织有效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