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科学活动游戏化的实践研究

2018-07-28陈丽霞

教师·中 2018年5期
关键词:科学教育游戏化幼儿园

摘 要: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时如果能采用游戏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而且能够让幼儿感受科学知识的乐趣,在愉快和轻松的环境中感受、建构知识。但是在实际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许多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以传统方式为主,忽略了幼儿的认知规律,未能充分认识到教学活动游戏化的重要性。加之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必然感觉不到科学知识的乐趣。因此文章对幼儿园科学活动游戏化模式进行理论研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实施对策。

关键词:科学教育;幼儿园;游戏化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2-19

作者简介:陈丽霞(1978—),女,福建福清人,福建省福清市江镜中心幼儿园园长,一级教师。

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明确指出: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科学的重要和有趣”,确定了将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方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提出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核心是激发幼儿探究欲望,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的四项关键措施。

一、运用“游戏化”的探究材料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源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开展科学活动游戏化时,教师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其体验游戏乐趣。例如,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磁铁”中,大部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磁铁,对它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也有少部分幼儿没见过磁铁,因此对它有一定的陌生感。在游戏设计中,教师必须找一些有趣的材料,让幼儿更有激情去探索磁铁的特性。所以在游戏设计时,我们专门选择了幼儿常见的多彩玻璃球、好玩的塑料玩具等非铁质物品,又找了一些铁质杯子、吃饭的勺子等,磁铁则是每人一个。教师让幼儿独立去体会什么是磁性,发现磁铁能够吸住铁质的东西,不吸塑料、玻璃玩具等。游戏活动中,幼儿们忙得不亦乐乎。

二、合理创设游戏环境

幼儿的发展与周围环境是相互作用的,舒适、愉快的环境能够让幼儿更快地融入到游戏活动中。

在创设游戏化科学环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因地制宜,根据教室空间来营造一个开放、互动而又舒适、愉悦的游戏环境,让幼儿能够在一种愉快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探索和发现。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我和影子做朋友”的活动中,教师利用太阳光的照射,在地面上创设出了“影子找朋友”的情境,并引导幼儿在一次次的探索中主动发现“人站的位置不同,影子也会随着发生变化”的秘密。而且教师可以鼓励两个小朋友合作创造出不同的“造型”,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合作情感。整个游戏设计既充满思考性,又具有一定的拓展性;既有趣,又可以学到知识。

又如,在大班科学活动“油和水”中,我们以油画和水粉画相结合,绘画有特色的美术作品为外部线索,并结合多媒体演示的辅助教学手段,紧紧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接着引导幼儿用水和油进行实验探索、比较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种情景与科学融合的活动方式,使幼儿科学活动更加活泼灵动,充分激发了幼儿的探究热情。

三、根据幼儿认知规律,科学设计游戏活动

针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存在忽略幼儿动手能力、探究能力的现象,我们提出了“以幼儿发展为中心”的游戏设计理念。一方面,在设计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的认知规律,这就要求活动中教师经常与幼儿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根据他们的兴趣和认知规律来设计科学教育活动。例如,在学习常见物质“水”时,幼儿对于水都十分了解。但是教师单纯地给幼儿介绍水的珍贵,幼儿肯定感觉特别枯燥。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给花草浇水”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体验水对于生命和人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科学游戏活动的设计要具有趣味性、活动性、开放性的特点,让幼儿能够在游戏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索完成科学知识的体验。例如,在《好玩的空气》教学中,我们就设计了几个有趣的动手小实验,让幼儿亲自体会。其中一个环节是让幼儿感受空气的存在,即将透明的气球全部充上空气,让幼儿去抓气球,感受气球里面的空气,然后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气球里没有“东西”,却能鼓起来?在体验后,教师给出小结:空气无处不在,但是我们却看不到它,只能感受它。

为了学习空气的重要性,我们设计了观察蜡烛的活动。教师首先将两支蜡烛点燃,用不同大小的杯子同时罩住蜡烛,让幼儿观察哪支蜡烛会先熄灭;然后让幼儿在教师辅导下轮流来动手体验,观察蜡烛燃烧和熄灭;最后在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杯子大的后熄灭?”因为大杯子里面空气更多。在游戏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讨论:“没有了空气蜡烛会熄灭,没有了空气,我们会怎么样?”并让幼儿捏住鼻子,体会没有空气的感受。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空气污染的视频等进行延伸,让幼儿感受到空气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基于“最近发展区域”选择游戏内容

幼儿园科学游戏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促进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但是受限于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教师在选择科学教育内容时,一定要选择贴近幼儿“最近发展区域”的内容,在其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合理规划教学内容,避免出现科学活动与幼儿生活较远的问题,具体来说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幼儿园科学游戏内容的广度。幼儿园科学游戏活动的广度,即要在游戏内容的选择上也紧贴幼儿生活与时代特征,科学游戏活动也要具有代表性。例如,为了培养幼儿的用电安全意识,大班科学活动中笔者以《有趣的导电》开展了教学活动。原因在于,电是幼儿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电在为我们带来便利生活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导电的科学活动,既可让幼儿认识电、了解电,知道哪些物体导电、哪些物体不导电,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用电安全意识。在游戏过程中,笔者给每个幼儿准备了小灯泡与干电池、电线、回形针、毛线、塑料片、金属球等,让幼儿根据连接示意图用电线将小灯泡与干电池连接起来,这个时候灯泡是亮的。教师在小灯泡下垫上塑料片后,灯泡就不亮了。幼儿继续将回形针、毛线、金属球分别垫在小灯泡下,观察哪些材料可以使小灯泡亮、哪些不能,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都发现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最终教师出示家用的开关、插头等,让幼儿懂得安全用电。二是幼儿园科学游戏内容的深度。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深度,要有一定的拓展性,能够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体会到科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進而举一反三,将之应用到生活之中。例如,在学习常见物质“水”时,如果单纯地让幼儿了解水是什么,那么这个科学活动无疑是失败的。因此在科学游戏活动中,幼儿要通过亲身实践,了解水对于人类、对于生命的意义及水资源的珍贵性,进而在生活中能够做到节约用水。

活泼好动、热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秉承儿童的天性,有针对性地设计游戏活动。具体实施过程:首先要选择有趣的材料,吸引幼儿兴趣;其次,在游戏活动的场景创设中,环境要舒适、氛围要愉悦,能够让幼儿在愉快的环境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和有趣;最后,游戏的设计既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又要具有趣味性、活动性和开放性。

总之,幼儿园科学活动游戏化,必须坚持一些规律和原则,促进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从而使科学活动活力四射。

参考文献:

[1]任 艳.基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一日活动的改造[J].华夏教师,2017(10):54-55.

[2]梅崇铁.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开展[J].学前教育研究,2016(8):64-66.

[3]冯雅静.幼儿园科学教育游戏化的实施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5(3):67-69.

[4]吴瑞传.倡导游戏精神 促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20-221.

猜你喜欢

科学教育游戏化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STEM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为幼儿园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游戏化语言:幼儿园活动游戏化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