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发伤骨盆骨折患者早期急诊救治流程的评估分析

2018-07-26张红利杨娥玲谈碧波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20期
关键词:骨盆骨折评估

张红利 杨娥玲 谈碧波

多发伤属于一类非常严重的创伤, 存在非常严重的应激反应, 并且患者病情会表现出迅速的变化, 早期出现低氧血症以及失血性休克的可能性大, 主要疾病特点包括发病率以及病死率均高, 早期有效救治能够有效减少骨盆骨折患者多器官衰竭、败血症、肺栓塞等并发症[1]。损伤控制技术最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 随着不断的进展, 这一技术从原本主要应用于腹部创伤患者中慢慢拓展到应用于胸部创伤、骨关节损伤以及多发伤患者的临床处理中[2]。如何在控制损伤理论下最大限度优化急救过程是骨科医师亟需探究的重要课题。本院在损伤控制理论原则下建立创伤处理团队, 优化急救过程。本次选取2015年8月~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多发伤骨盆骨折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建立创伤处理团队对早期急诊救治的临床效果, 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多发伤骨盆骨折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是否建立创伤处理团队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7例, 女15例;年龄27~60岁, 平均年龄(38.49±7.82)岁;20例车祸伤, 12例坠落伤。观察组患者中男17例,女16例;年龄27~60岁, 平均年龄(38.86±7.34)岁;22例车祸伤, 11例坠落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3]:所选患者全部经X线检查确诊, 临床资料完整;满足手术治疗适应证;合并新鲜骨盆骨折多发伤患者, 创伤严重评分(Iss评分)>20分;存在多处骨折, 骨盆骨折为不稳定骨折;保留知情权, 自愿签署同意书;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精神疾病、听力障碍和意识障碍者;合并严重肾、心、肺等脏器病变者;治疗依从性较差者;合并陈旧骨折。

1. 2 方法 对照组未建立创伤处理团队, 观察组基于DCO理论建立创伤处理团队, 具体方法如下。①先依据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TLS)原则对多发伤骨盆骨折进行全面身体检查及评估, 控制活动性出血[4]。若患者可能存在骨盆骨折, 则先给予患者简易固定。若患者血流动力学极为不稳定, 则需要建立两条及其以上的外周静脉通道, 并且按照控制损伤理论给予相关药物。②给予创伤重点超声评估法(FAST)筛查。若筛查结果为阳性, 而且血流动力学比较不稳定, 则可直接进去手术室实施损伤控制手术治疗[5]。进入手术室后, 按照损伤评估病情, 依据不同系统损伤的具体控制策略, 进行复苏、评估以及决策, 于DCO结合进行实施, 首先要进行急诊处理, 如果患者骨折不稳定, 给予早期临时或确定性外固定,进行出血控制, 其次要进行复苏以及重症监护处理, 使患者生理处于平衡状态并保持稳定, 最后延期实施骨折确定性手术治疗[6,7]。若筛查结果为阴性, 而且血流动力学比较不稳定, 则需进行血管造影, 必要性实施骨盆栓塞[8]。创伤处理团队对伤者进行再次评估, 进入重症监护室。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受伤至急诊救治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骨痂出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胸部损伤后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情况及死亡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出血量、受伤至急诊救治时间、手术时间、骨痂出现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手术出血量(ml) 受伤至急诊救治时间(min) 手术时间(min) 骨痂出现时间(周) 骨折愈合时间(周)对照组 32 438.52±18.73 48.98±3.58 76.43±5.84 5.81±1.28 14.92±3.42观察组 33 218.76±12.05a 28.69±2.69a 49.73±2.76a 5.07±1.07a 10.84±2.57a t 56.4319 25.8851 23.6817 2.5319 5.4484 P<0.05 <0.05 <0.05 <0.05 <0.05

2. 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比较 观察组死亡率为6.06%(2/33), 对照组死亡率为28.13%(9/32),观察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切口感染、腹腔感染、ARDS分别为2例(6.25%)、3例(9.38%)、3例(9.38%), 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8/32);观察组发生切口感染1例(3.03%), 并发症发生率为3.03%(1/3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研究中观察组应用的损伤控制技术具体从三个阶段进行患者的临床处理, 首先主要是复苏患者的受创, 帮助患者病情得以稳定, 通过专科手术对出血进行控制, 实现生命体征的稳定性, 并且临床对骨折进行固定, 部分患者实施确定性固定[9]。其次将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监护, 做好低血容量、低体温、凝血异常等不良情况的预防处理, 保证患者生理处于稳定平衡状态[10]。最后主要是在重症监护室中等待患者康复, 达到病情的稳定状态。

综上所述, 早期急诊救治流程有利于缩短受伤至急诊救治时间,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骨盆骨折评估
王阿姨骨折康复记
不可忽视的“一点点”骨折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你的翘臀!可能是假的
痛经,当心是骨盆歪
6岁儿童骨盆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翘臀”腰疼,警惕骨盆前倾
伤筋动骨怎么破
伤筋动骨怎么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