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018-07-24张秀梅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24期
关键词:教会习惯教材

张秀梅

自主学习能力作为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是适应新课程改革和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要求以及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必备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将来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主要还是靠自主学习能力去获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

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自主获取知识的初步感知,也是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在教授新课前,布置一定的预习作业,让学生有目的的看书。通过预习,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则是各学科深入学习的基础。

2.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自觉地复习,从记忆规律方面来说,能增强记忆效果,训练记忆能力;从知识巩固来说,学生及时地复习能使知识在头脑中得以强化吸收,利于学生对其他新知识的掌握。

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就是要指导他们根据遗忘的规律及时复习、多次复习。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因此,及时复习能够阻止通常在识记后立即就会发生的急速遗忘,而多次复习,才能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就学科来说,在每一课学完后要及时地巩固,一个单元学完后再次复习,期中期末测试时再进行集中复习,这样一般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3.让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学贵存疑。一个学生,只有在學习中发现问题,产生疑难,又不断地解决疑难,才能获得知识,发展思维。

因此教学中,首先要使教师的“问”逐步过渡到学生的“问”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激发学生提问的勇气,为他们创造研究探讨的氛围,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其次,要紧扣课程标准、教材指导他们逐步把握“问”的思路、方法及规律,训练学生达到“会问”、“善问”,从而形成独立的质疑问难能力的。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就可以经常问学生,对于这个题目的学习,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和引导,“不会提”、“提不好”的顾虑没有了,“乱提”也就渐渐纳入预定的教学轨道了。

4.让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独立完成作业是知识应用的一种形式。它能检验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巩固程度,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内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这一习惯应该注意:(1).教育学生树立独立完成作业光荣,抄袭作业可耻的理念,在班级形成良好的作业风气。(2).要教会学生写作业的方法,即先复习,再作业,不复习,不作业。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就是要先构建知识网络,并弄清楚知识的内涵。做到这一点之后,再写作业,学生就会知道每一道作业题在考什么知识点,写作业的速度、效率和准确性都会大大提高。

二、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教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方法,是通向成功的捷径。

1.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教材的方法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教会学生阅读、理解教材知识的策略和方法。

怎样读教材,虽无定法,但要得法。为提高阅读教材质量,增强阅读效果,要做到读、思结合。阅读教材,可分三个层次, 三个层次始终都要贯彻读思结合的原则。以高中历史的一课为例(新课学习后的复习),先粗读,了解这一节的大意,并根据子目的标题,了解这一节课题讲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其次细读,对教材知识进行解读,能够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中的专业术语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最后重读, 把阅读与分析理解相结合。把教材基础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整理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2.要教会学生释疑解难的方法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这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思考的动力,而教会学生释疑解难的方法,则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探究学习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利用答案和解析释疑

那么学生应该怎样利用答案呢?正确的做法是:学生写完作业之后,要学会检查和修正自己的作业。最好的办法是照着答案和解析去修改自己的答案,这个过程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去发现自己在哪步出现了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然后再去审题和分析问题,从而调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答案,这个过程就是学生通过自学,消化、理解、运用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过程 ,有了这一过程,学生就获得了对知识的亲身体验和深入理解,从而使疑难得到解决和突破。

(2)利用教材、工具书和网络释疑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学生提出的似是而非、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阅读教材后,从教材中寻找依据、讨论辨析和自行求解。

而对于阅读教材后不能解决的问题,则要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例如历史学习中对某个概念不理解,学生就可以通过查找相关的工具书来解决。

教材和工具书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网络释疑。教师要教会学生使用网络学习的方法,这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很有帮助。例如,对于为什说 “先定论”从神学得角度论证了个人奋斗的合理性这个问题,无论是教材还是工具书,都查不到合理的解释。而通过网络查找,就可以得到满意的解释。

当上述所有的方法都不能释疑的时候,再求助于同学和老师。之所以不直接求助于同学和老师,是因为没有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即自主学习的过程,就不会形成举一反三和探究创新的能力,当然就不会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

3.要教会学生总结规律和自我反思的方法

教师还要教会学生经常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集装”,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教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总结归类:教会学生经常对习题进行类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归纳于同一知识方法;常在做题后进行一定的“反思”,思考一下本题所用的基础知识,学科的思想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想,在解其他问题时,是否也用到过。

通过这些总结和反思,学生就会找到“规律”这条主线,并利用这条主线穿起纷繁复杂的知识点,达到举一反三和举三归一的最终目的。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到了实实在在的技能,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使其受用终生。

猜你喜欢

教会习惯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