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人文社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整合优化及评价研究

2018-07-24林美凤尚鹤睿刘国云徐艺霞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20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医学院校实践教学

林美凤 尚鹤睿 刘国云 徐艺霞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该文章通过分析国内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社科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对人文社科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整合优化,打破医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限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并建立相配套的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关键词:医学院校;人文社科;实践教学;实验教学;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0-0020-03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在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重要时期,医学院校更要注重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紧密结合。因此,医学院校人文社科实践教学应该从实际出发,构建医学与人文社科相融合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该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医学院校人文社科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对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国内医学院校人文社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长期以来普遍存在重医学、轻人文,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倾向,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普遍弱化,其实践教学更是处于从属和补充地位。相对于已经比较完善和成熟的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人文社会科学的实践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医学人文综合类学科。据统计,发达国家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课程比例如美国、德国达20%—25%,英国、日本达10%—15%,而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平均仅为7%—8%[2]。也有数据显示,美国高等学校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时比例为3∶1;英国为2∶1;在德国,实验、设计、实习等环节的课时约占教学计划总时的2/3;在法国,教师每讲1节理论课都配有2—3节实践课[3];相比之下,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社科实践课所占总比例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如今,发达国家医学院校开设综合类、实践类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人文课程与自然科学、医学相互渗透,呈现交叉性,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并且开设了大量的医学人文交叉性、综合类课程,其教学内容都是针对现实问题,实际应用性非常强,如美国医学院校《医生、病人和社会》、《医学实践中困境的伦理问题》[4]等。德国洪堡大学查理医学院实施的医学课程改革中,开发了一种名为《医学理论与实践原理》的医学人文学科特殊学习模块(SSM)[5]。而我国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脱节,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协调性不强,学科与专业之间教学过于独立,医学人文类综合性课程极其缺乏[4]。

2.实践教学方式传统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社科教学方式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大都采用封闭式课堂讲授的班级授课制,而且多数以理论灌输为主,较少应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6]。陈化(2013)等对广东省医学院校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医学人文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只有36.5%,采用“灌输式”(26.6%)教学方式依然占较大比例;研究还表明,当前医学人文教学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学方法单一,达到59.4%[7]。

国外人文社科教学方法、形式多样,特别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比如开展小组讨论、学术研讨、写论文、社会调查及参与教学等,其中PBL已经成为医学院校的主要教学模式,而相对新兴的TBL教学模式,在欧美多家医学院校使用,也取得较好的效果,是目前最新的医学教学模式[8]。美国西储大学医学院采用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也值得借鉴,此模式按器官系统、形态与功能重新组合课程,以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使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9]。国外的教学场所也是不断转换,主要由课堂、实验室、讨论室、计算机室、模拟接诊室和教学医院等组织的统一教学单元[10]。

3.复合型师资力量不足。医学院校人文社科实践教学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而且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及丰富实践工作经历;既要有系统的医学知识,也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具备这样双重的条件才能更好地组织校内外各种医学人文社科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我国医学院校从事人文社科教学的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或是医学专业毕业但又缺乏系统的人文知识和深厚的人文内涵;或是人文专业背景又缺乏系统扎实的医学知识。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社科教育开展时间不长,对人文社科的教学重視程度不如生物医学,无论在师资培训、科研投入等方面都是明显不足的[11],师资水平成为制约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4.缺乏独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国内许多医学院校人文社科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制度不严格,主要表现在评价方法比较传统简单,大部分都是通过卷面考试来评价学生成绩,忽略学生在学习或者实践过程中的动态表现[12],实践教学的考核具有片面性。再者,评价主体单一化,课程的教学评价一般都是单从学生角度来评估,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督考核结果并没纳入其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水平难以改进及提升。

二、人文社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整合优化

改善实践教学质量,必须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才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对医学院校人文社科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整合优化。

建立统一的医学人文实验实践教学中心,整合教学资源。在医学院校建立科学完善的人文社科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实践教学有个顶层设计和全局规划,建立统一的医学人文实验实践教学中心,作为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平台,对人文社科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整合优化。医学人文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建立“三课堂”联动的模式,集课程实验、专业实习、创业实践、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活动于一体,将医学教育、人文教育以及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整合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企业、医院等教学资源。统一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不仅能整合专业、学科之间的教学资源,还整合了由学校各部门负责组织的与实践教学活动相关的工作,加强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和对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的管理。

1.加强医学人文综合性学科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实验室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基地,同时也是体现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展示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首先,加大硬件投资,完善实验基地基础建设,配备必要的实验器材是第一要步。同时增设人文社科类、医学人文交叉性实验课,协调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课时比例。根据人文课程之间、医学与人文课程之间内容的相关性,进行知识模块的整合,开设一些医学人文类综合性的特殊实验知识模块,实现医学教育、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适用于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实验教学,打破学科的限制,实现专业之间的教学联动,整合教学资源。

2.開设综合性社团活动、创业基地,课内与课外相补充。实践教学不局限于课内教学,课外实践同样重要。可设立医学人文综合性专业社团,如医学伦理研究协会、医院管理学社等,适用于医学、心理、伦理学及法学、管理学等专业的学生。社团成员拥有不同的专业知识结构,在互相合作交流过程中,不仅学会与人沟通技巧以及锻炼处理能力与工作能力,还能互相学习到不同的专业知识与文化素养,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来;同时实践教学中心还可组织各部门共同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大赛、自主实践活动或者各种专业培训、考证考级、专业领域内的科技创新活动等,从侧面评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习效果;开创医学人文综合性创业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课外的实践教学是课内教学的补充与延伸,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不仅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习生活,还能锻炼学生的生活实际处理能力。

3.开展医学人文综合类社会实践、实习实训,校内与校外相递进。人文社科实践教学仅仅依靠实验课的操练,课外活动的体验等,还不足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还不能够实现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组织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各种医学人文综合性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及专业实习等活动,真正与社会接触,体验社会生活并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服务的实践教学活动。

可在校内以及学校附属医院建立医学人文技能培训中心,或者与医学人文类社会企业如医院管理专业机构、医学伦理研究中心合作,组织医学、心理、管理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分批实习见习,开展现场教学和生产实践,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培养医学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通过实践基地的整合,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4.壮大师资队伍,培养医学人文复合型人才。一支壮大的师资队伍,保障着实践教学的质量。我们应当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从外部不断引进优秀的复合型人才,积极与企业、医院等进行合作,聘请企业或者医院一些资深的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来任教,可以弥补学校复合型教师的空缺;同时支持鼓励本校医学人文任课教师参加实践培训,到企业或者医院等机构进行学习锻炼以及补充医学知识或者人文知识,实现学校、企业以及医院之间师资共享;再者,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医学人文专业知识培训;举办各种形式的医学人文交流会等,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保障人文社科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

三、建立独立、融合、综合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整合优化医学院校人文社科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应当制定相配套的独立的、融合的、综合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1.评价内容综合全面,注重医学与人文的融合性。实践教学的考核应注重过程评价,医学人文类实践教学更要注重融合性,因此应当制定独立于理论教学又具融合性及综合性的考核方案。每一门课程都有相应的详细的评价方案,对学生在某医学人文类课程开始授课至结束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记录与监督。授课教师进行及时地评价与反馈,这些材料装订成个人课程学习档案袋,使考核成绩有记录,有案可查,以确保平时成绩取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如在《医学实践中困境的法律问题》学习模块中,该模块主要采用“模拟法庭”的实验教学方式,不仅要关注学生在模拟过程中的表现,如积极性、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以及专业实习态度等,同时也要注重考核学生在各个实践环节中的医学人文表现。

2.评价主体多元化,注重考核的客观科学性。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授课教师毕竟精力有限,有时候无法顾及到每个学生的每个细节表现,收集到的资料不一定充分。因此,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来弥补教师评价的不足,同时结合同学之间的互评来防止自我评价的虚假评价。

实践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的环节,因此实践教学的评价不能仅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也应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监督与评估。学校可制定与课程相匹配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案,评价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等,学生可对相应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作出评价与反馈,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调整与改进。另外学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考核,举行各种形式的考试或者比赛,提高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保持正确的态度与激情投入教学当中,切不可对教学敷衍了事,从而影响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法[EB/OL].

http://baike.so.com/doc/6742664-6957190.html.

[2]周峰.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6,(21):8-10.

[3]薛谦,鲍志东,崔立山.利用校外优质资源探索并实践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8,(3):77-78.

[4]朱健,康玉唐.发达国家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概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8,6(3):90-93.

[5]赵斌.医学理论与实践原理:德国洪堡大学查理特色医学院的医学人文学科特殊学习模块[J].复旦教育论坛.2004,(2).

[6]王国桢,龙艺.中外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比较启示[J].医学教育探索,2006,5(7):631-633.

[7]陈化,田冬霞,林楠.广东省某医学院医学生对医学人文课程教学改革的认知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3,26(6):89-92.

[8]姜冠潮,周庆环,陈红.基于团队的学习模式(TBL)在医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8-9.

[9]中华医学会卫生管理学会卫生管理教育委员会.全国卫生管理教学会专辑[C].南宁:中华医学会卫生管理学会卫生管理教育委员会,1986:10.

[10]王前强,张海添.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78-83.

[11]沈风雷.中美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学比较及启示[J].医学与社会,2002,15(4):54-55.

[12]许晓晴,王伟,赵颖.关于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课程教育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0):1252-1254.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医学院校实践教学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