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五步法”模式指导高考一轮复习
——以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经济为例

2018-07-23陕西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8年4期
关键词:五步法经济体制改革开放

陕西

新中国成立后,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分为改革开放前30年和改革开放后40年。2017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史试题评析中强调,高考重点考查“国史、党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前后70年的历史无疑成为今后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

教师在进行高考一轮复习时,既不能简单地重复教材内容,也不能过于依赖复习资料,需要遵循一套符合高考复习规律,合理高效的模式来进行指导复习。笔者总结出一套“五步法”复习模式,以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经济为例,希望为高三备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步骤一:研究考纲说明

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做好一轮复习的基础。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制定的“历史学科考试说明”规定:“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唯物史观”和“发现问题”能力的训练。

关于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经济,2018年“考纲说明”规定的考试范围和要求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高考一轮复习中要紧紧抓住这四个方面内容进行复习,通过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

步骤二:构建时空坐标

2017年新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认为:“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时空观念为五大历史学科素养之一,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也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因此要充分重视时空坐标在一轮复习中的作用。在复习中,教师可以制作时空坐标,使学生形成一条完整的史实链条,帮助学生构建起宏观的时空观念,如下图:

步骤三:精准对接

通过对近三年新课标高考试题的统计分析,可以明确考点、考向,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备考。

从题型看:包含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从内容看:主要考查“一五”计划、工业化、统购统销、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从考查角度看:从社会现象折射的实质角度考查国家政策和影响,考查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问题;“大跃进”多从“左”倾错误角度考查,“八字方针”多从国民经济比例角度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多从所有制、作用角度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多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角度考查。

近三年改革开放考查情况统计表

步骤四:通史整合教材

一轮复习的关键是夯实基础,要创新思路进行复习。中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是同步进行的,因此笔者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对改革开放后40年的中国经济按照通史整合教材,帮助学生形成新颖、完整的通史知识体系。

1.改革开放的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①1976年“文革”结束。②1977年“两个凡是”禁锢思想。③1978年5月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④1978年12月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⑤国际方面:虽然处于美苏两极格局之下,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进行,经济朝全球化趋势发展。

在综合借鉴国内外学者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研究需要,笔者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明确以下几个观点:一是本文所指的“跨文化能力”从其内容上来看包含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它是一种相对宽泛的概念;二是为了进一步阐释“跨文化能力”的内涵,由于不少学者把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同使用,因此本文在引用他人观点时,也会出现二者交互使用甚至等同的现象。

(2)内容:

①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②政治路线:转移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③组织路线: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解决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3)意义:

它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使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初步形成,邓小平理论开始酝酿。

2.改革开放启动和局部实验阶段(1978 —1984 年)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①原因:从国情地位、农民贫困、人民公社体制弊端、皖川改革试验四方面思考;②内容:从经营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行政机构(撤社建乡镇、撤队建村委会)、分配方式、流通体制、产业结构五方面思考;③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伟大创举,被称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第二轮“土地革命”。这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是一种暂时的过渡形式,最终需要向社会化、商品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农民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三农”巨变);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乡镇企业,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2)创办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第一步)

①原因:“闭关锁国”的沉痛教训;中国贫穷落后;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经济。选择闽、粤建立经济特区具有地理、资源、交通、历史、引资五方面优势。②建立:1980年建立深、珠、汕、厦四个特区,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③特点:具有政策的特殊性、特定区域的隔离性、经济活动的开放性,实质上是突破了计划经济的限制。④影响: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的标尺,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是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试验田。

3.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改革探索阶段(1984—1992年)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进入到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改革探索阶段。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①原因: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②内容:第一阶段为政策调整,从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制度、流通体制四个方面思考;第二阶段为制度创新,确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③意义:增强了企业活力,效益显著提高。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都涉及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等问题,根本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弊端;扩大了生产者的经营自主权,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2)对外开放继续扩大。

中国不断总结创办经济特区的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1984年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并设立了经济技术开放区;1985年建立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洲沿海经济开发区,1988年建立了环渤海地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在邓小平的提议下,1990年开发、开放浦东;1992年开放长江沿岸5个城市,随后又开放西安等17个省会城市,还从东北、西北到西南地区逐步开放沿边城市。教师应引导学生理清对外开放的基本脉络,对新旧中国对外开放从前提、性质、目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纵向比较。

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年至今)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遭受重挫;国内改革遇到阻力,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邓小平视察南方,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成为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标志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1993年确立基本框架,1997年理论得到完善,21世纪初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2012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中共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区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差别。

(2)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中国在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到新阶段,也表明经济全球化取得实质性进展。我国的对外开放由南向北、由东到西层层推进,由点到线再到面,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教师要指导学生区分“点、线、面、全、多、宽”的含义:“点”指经济特区;“线”指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面”指对外开放向内地延伸;“全”指对外开放的两手战略,即引进来和走出去,对所有国家开放;“多”指全国范围的对外开放,“宽”指涉及经济、环保、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科技等方面。

步骤五:涵养学科素养

2017年新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五大学科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这是新课标高考素养立意的突出考查对象。因此,教师要在一轮复习中做到精讲精练、讲练结合,通过典型试题训练涵养学科素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的意义远不限于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徘徊,更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新局面,使它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的起点。

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探求复兴之路的全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资本主义?中国人对此做出肯定的回答: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不能走别的路。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示例】论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民族和新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阐述:中国在古代出现汉唐盛世,但进入近代之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共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了起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了重大贡献。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转折,还是新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由教条主义到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它是政治建设的转折: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得到重建、完善与发展。它是经济发展与建设的转折:由长期照搬苏联模式逐步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它也是对外关系的转折:从封闭保守转向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猜你喜欢

五步法经济体制改革开放
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经济稳健发展
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光辉历程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试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谈写字教学“五步法”
“五步法”战胜公开发言恐慌症
谈谈师范生排演课本剧的“五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