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教育社区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2018-07-18苑永波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家园共育

摘 要:以建立在国家基础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上的“儿童能力建构社区”为例,阐述该网络社区建设的依据、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及网络社区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围绕“家庭与幼儿园携手,共促幼儿能力发展”主题,探索将网络教育社区的线上功能与幼儿园的线下实践相结合,旨在增强家长与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归属感,使家长充分参与到幼儿教育中,与幼儿园共同努力,共同促进幼儿的能力提升。

关键词:网络社区;家园共育;幼儿能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G64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5-0148-0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模拟社区环境被搭建起来。2013年中央电化教育馆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了110个专题教育社区。这些网络教育社区是由不同地区有兴趣于某一专题知识学习或从事专题问题探究的教师、学生、家长等聚焦起来,进行有目的的信息交流、互动协作和知识共享的学习型组织[1]。专题教育社区以人为核心,以社会关系链为基础,以活动为中心,以应用为驱动[2]。“儿童能力建构社区”就是其中一个社区。这个社区针对于幼儿园教育展开而活动。

幼儿园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而家庭与儿童之间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它在儿童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双臂”,缺一不可,并且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两者都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只有让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取长补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两者的教育优势[3]。同时,社会、生活环境对幼儿教育也十分重要,“生活教育”“教育社会化”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与渗透,“社区教育”受到关注。1996年,原国家教委在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4],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儿童能力建构社区”依托于国家基础公共服务平台,试图将家庭、家长与幼儿园、幼师,通过互联网的形式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得前者与后者形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的利益格局,属于“家园共育”的模式。从本质上来看,“家园共育”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衔接与互动,使得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家庭教育也扩展到学校,实现了一次跨越式的教育理念创新[5]。

一、社区活动设计与组织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多种形式的,采用哪一种(有时可能是交叉的几种)形式,是由幼儿的现实发展水平和特定的教育活动内容及特定的园内外教育资源决定的[6]。在“儿童能力建构社区”创建初期,社区创建者与成员们达成了共识:社区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要配合社区成员的日常工作与生活,要通过线上与线下活动的交替,实现家庭与幼儿园的互动,形成儿童能力发展在幼儿园与家庭的同步,同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索儿童能力建构。

社区活动设计特色之一:提升社区成员的归属感。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以归属感的需要为前提的[7]。为了实现“儿童能力建构社区”的建设目标,使家长拥有参加社区活动时的归属感十分重要。网络虚拟社会扩展和延伸了人们社会交往的时空关系,促使人们形成了新的生活方式、社会规范。为了充分发挥助学者及社区小组主持人的作用和积极性,提升家长对社区活动的参与性,就需要每个社区成员都有社区归属感。因此,社区成员加入,确定其身份,并赋予相应的网络行为规范是很必要的。

社区成员主要包括:助学者、教师、家长,每个成员都拥有自己的角色分工。助学者以旁观的状态不断给予教师和家长活动指导,提高社区成员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教师以主导者的状态发布教育信息,开展社区活动,主持论坛讨论,上传教育资源,指导家长活动;家长以参与者的状态,浏览社区活动信息,参与社区评论,上传幼儿教育信息与资源。

幼儿教师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社区小组”,允许本班的家长加入。在“社区小组”成员的加入方式中选择“需要报名审核”,通过管理员的审核,使得家长加入本班“社区小组”。另外,采取幼儿教师为家长预先注册的措施,使幼儿家长成为社区会员。注册时统一规定:用户名:XXX家长(王小萌家长),密码:111111(家長登陆平台后,可自己更改)。注册完成后,将名单传递给“管理员”审核,审核通过后,教师将家长加入到自己班级的“社区小组”中。

社区活动设计特色之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教育理论作为教育概念 、判断的系统体系 ,有利于给实践主体在实践之前以启发;教育理论是实践主体在实践之后进行反思的依据;教育理论对实践起价值导向的作用[8]。同时,教育实践又加深了对理论的辩证性再认识。因此,设计社区活动的主要考虑之一是将社区活动分为理论探索类活动和生活实践类社区活动。

理论探索类活动的特点是开展的时间比较长,主要由社区助学者、幼儿教师、幼儿家长以理论探讨的形式开展。比如:由凌玉老师发起的“增强儿童自理能力的探究”活动,要幼儿家长在家中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活动,由家长记录幼儿叠被子、穿衣服、扣纽扣等一系列幼儿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记录孩子的能力变化,并在活动中展示,共同探讨如何增强儿童的自理能力。又如,由社区的创建者苑永波开展的“儿童能力建构讨论”活动,持续的时间约10个月,在这段时间内,社区助学者、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就儿童能力的话题展开充分的理论研讨。

生活实践类的活动与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紧密配合,有比较明确的时间节点,主要由社区成员中的幼儿教师发起,幼儿家长参与,助学者进行指导。

由哈尔滨市妇联幼儿园的张贝妮老师发起的风筝节活动,活动时间设置为2016年4月27日至2016年4月29日,邀请幼儿家长与小朋友一起制作风筝,并且一起放飞风筝。

活动结束后,在社区文章中上传了“风筝的传说”,在社区资源中上传资源“自己做风筝放风筝”“风筝小剧场”,并且建立了相册,上传了小朋友们活动时的照片。幼儿家长非常喜欢这种形式的活动,通过网络社区及时全面地了解了幼儿园开展的活动,家长主动配合完成对幼儿能力的培养。

社区活动设计特色之三:分区域开展,突出社区小组的活动特色。

社区活动按照区域性,分为社区团体活动和社区小组活动。其中的社区团体活动主要是前面提到的理论性社区活动及社区整体性大型活动,如社区培训活动、教育理论研讨活动等;而社区小组活动以幼儿园的班级为建制开展,社区小组活动主要是以幼儿園班级为单位,分别为托班、小班、中班、大班。每个活动小组按照本班的教学计划顺时开展活动,参与者主要有幼儿教师、幼儿家长、助学者。

由于小组活动更加贴近幼儿本身,因此幼儿家长对社区小组活动的关注度更高。例如,幼儿教师在网络社区的“小组文章”中经常将与本班相关的活动内容写成“小组文章”,告诉家长幼儿园的一些动态,并提醒家长如何在家里帮助孩子提升能力,家长是十分愿意参与其中的。另外,利用“创建相册”加强了家园互动、资源共享,由于家长都希望能够通过孩子在幼儿园的活动照片来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能够在“儿童能力建构社区”的相册中经常看到自己孩子的身影,无疑是吸引家长参与社区活动的极有力的手段。

二、线上与线下活动相结合

“儿童能力建构社区”创建后,围绕着“家庭与幼儿园携手,共促幼儿能力发展”主题,通过活动的开展,探索将网络教育社区的线上功能与幼儿园的线下实践相结合,通过幼儿家长对幼儿能力提升培养目标及活动细节的了解,使家长充分参与到幼儿教育中,与幼儿园共同努力,促进幼儿的能力提升。

下面,以“快乐超市购”活动为例,阐述线上与线下活动的具体操作方法。

社区活动参与角色:社区助学者、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在活动开展之前,社区小组邀请幼儿家长加入社区)。

线上活动:在实践之前,教师在“儿童能力建构社区”的“大一班”小组活动中发布活动消息,说明活动目标,让家长首先对活动有一个感性认识,家长带领孩子到超市熟悉环境,对幼儿有一个初步的引导。例如,在“超市快乐购”的贴吧中,教师发布了这样的公告:我们将为孩子们组织超市购物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可以用家长给的零用钱进行购物活动,本次活动目的是:锻炼孩子们的独立性和1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能力,请家长积极配合。

线下活动:

在课堂上,教师向幼儿讲解逛超市的礼仪和注意事项,包括如何选择购物区域、如何选择购物路线、购物需要带哪些东西等,同时提醒幼儿不能随便拆除包装,不能大声喧哗,要礼貌地询问工作人员等。

在超市里面,教师先带领孩子们参观饮料区、肉食区、副食品区、生活用品区、文体区……同时向孩子们讲解指示标志的含义,标签的作用,方便幼儿进一步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在孩子购物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孩子的各种反应,适时引导孩子的能力提升。

在这一环节,教师邀请一位家长参与购物活动,并用手机的拍摄功能记录活动过程,为每一个孩子记录下购物表现。

线上活动:

活动结束后,在小组活动中建立《快乐的购物活动》相册,将精彩图片发布到社区小组活动中。并发布话题“超市快乐购”,让家长了解此次活动的全过程。

家长通过对整个活动的了解与参与,对活动的反馈良好,有一位家长在网上评论此次活动:宝贝平时很喜欢逛超市,但都是家长带领,没有这种体验,很感激老师和幼儿园组织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了自己购物的乐趣。

线下活动:

“快乐超市购”社区活动结束后,活动的创建者项羽老师对此次活动做总结反思,与其他教师共同分享此次社区活动开展的心得与体会。助学者对这次网络社区活动给出意见,提出要求。

助学者:这项活动开展得很好,但“儿童能力建构社区”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教师应该注意线上与线下活动的结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就尽量考虑让家长认识到幼儿园活动的目标、活动过程,从而能够更好地让家长参与对幼儿的日常教育,从而达到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与幼儿家长教育的紧密配合,使网络社区成为幼儿园和家长联系的桥梁,共同促进幼儿能力提升。

三、社区建设的成效

1.家园互动,营造关爱

社区的创新点在于打造家长与幼儿教育工作者互动的社区平台。将幼儿家长引进社区小组的活动中,通过社区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家长参与,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为了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使幼儿培训工作者、家长充分互动,共同见证幼儿一点一滴的成长。营造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互动氛围:

(1)创建“生活家园”,营造幼儿日常学习生活互动氛围。

(2)创建“教学家园”,营造幼儿教育工作者日常教学活动开展的互动氛围。

(3)创建“家长乐园”,营造家长与幼儿教育工作者,家长与家长们交流、讨论的互动氛围。

2.能力建构,快乐成长

社区活动的开展,最大的受益者莫过于儿童。在幼儿园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孩子的能力建构提升方向得到一致认同,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能够充分汲取教育营养。在家中,与家长互动,做好幼儿园活动的必要能力准备;在幼儿园,与教师互动,快速地建构知识,提升能力,快乐成长。

例如,在“快乐超市购”活动中,教师明确了幼儿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活动,提高幼儿对于超市环境的认知。

(2)通过活动,提高幼儿数字的认知、运算能力。

(3)通过活动,提高幼儿与人交流、合作、分享的能力。

家长通过对本次活动培训目标的了解,提前对孩子做相关能力的训练,让孩子对超市环境不陌生,对孩子的认知与运算能力给予适当辅导,并有意识地锻炼孩子与人交流、合作、分享的能力,再与幼儿园的活动相互配合,圆满地完成了这次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曾祥翊.专题教育社区的概念与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102—106.

[2]曾媛.专题教育社区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6(6):132—135.

[3]何丽丽.浅谈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互补[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9).

[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焦皎,吕承文.“家园共育”内涵剖析与幼儿教育发展探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3(3):13—15.

[6]虞永平.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几点认识[J].研究与探索,1996(10):6—7.

[7]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7—25.

[8]易森林.“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实践哲学审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5(24):9—14.

(责任编辑:蒋 琰)

猜你喜欢

家园共育
幼儿园家园共育各阶段内容
在活动中构建和谐的师幼关系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浅谈小班幼儿良好习惯培养之方法
以晨间接待为平台实现家园共育
“家园共育”中的加减乘除
家园合力,共建“亲子阅读”桥梁
浅论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