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低段学生不良心理的矫正策略研究

2018-07-14张媛媛

考试周刊 2018年59期
关键词:矫正策略留守儿童

摘要:由于我国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农村许多劳动力涌入城市,这就导致了当前农村出现了大批留守老人和儿童。由于年龄上的差距,留守家庭中的家庭教育就会存在着许多缺失;甚至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有些孩子在心理上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以致这些儿童在行为上偏离正常的成长轨道。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能够就本文对小学低端学生的不良心理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矫正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现状;矫正策略

當今的教育已经是进入全民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已然进入面向全体学生的“全教育”时代。针对一些身体和心理不健全的孩子也已经慢慢地融入义务教育学校读书,逐渐地由特殊学校转向义务教育的发展形势,我国教育已经步入向世界性教育的方向行进。由于我国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导致了许许多多的留守儿童,他们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许多缺失,因而在低年级阶段就会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心理。针对这一现象,依据本人多年的教育经验与实践研究,就本文对于低端学生的不良心理作如下分析、并提出解决的有效方法。

一、 部分留守儿童不良心理的现状分析

部分留守儿童,自小就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只依赖于爷爷奶奶的溺爱,这就导致了他们养成了一些“惯养”的不良习性;他们的自私心理强大、不能独立,畏难怕苦等等。刚进入学校的学习生活,有相当部分的学生难以适应学校的教育,因而也就出现了每个班级中的少数“后进”学生。他们在心理上往往存在以下一些不良倾向。

(一) 心理自护障碍

心理自护,是人在心理上进行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所有人都会存在的。但是,心理自护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呈现出封闭的状态,我们就认为他的心理出现了一些问题。因为这样的人,心理自护的程度已经导致了阻碍正常的“主动与人交往”“与人进行学习交流”等活动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校的表现往往是:沉默不语、没有笑颜、不参与同学间的活动;疑心较重、害怕别人欺负或嘲笑、过于敏感;等等。

(二) 不稳情绪障碍

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这些孩子只能在衣食方面享受着隔代老人的照料,因而他们在情感上就会缺少更多的理解和体会,也就无法用情感与他人进行交流。他们往往不能理解他人的一些善意的言行,难以分辨言行的对错,甚至是善、恶美、丑。这些孩子在平时往往无意间对他人进行大声地斥责或是无意间产生不满的情绪。他们往往会出现让常人难以理解的“喜、怒、哀、乐”。

(三) 言行举止障碍

孤独无助,言行反常。一般情况下,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缺乏监护、关爱与家庭教育,他们往往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会出现一些不良的言行举止。在校会出现:经常迟到早退、常打人骂架、不做作业等;在校外会出现:随意破坏花草树木、损坏他人财物等等。

小学低年级阶段正是孩子们受教育的启蒙时期,他们在这个阶段会逐渐懂得人间的“冷、暖、炎、凉”,懂得世间的“真、善、美”,从而能够自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这个启蒙教育时期如果不抓好,再由于长时间的恶性循环,他们就会失去受教育的最佳时期,因而这不得不让我们所关注。

二、 针对不良心理进行矫正的策略分析

我能够认真查阅有关班主任管理、儿童心理学与当前最为人关注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书籍,再加之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特此提出以下有针对性的一些矫正策略。

(一) 在班级中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开学之初,我能够逐一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学习情况,并对留守儿童进行了详细的资料填写与常态化追踪,适时了解他们的有关家庭生活情况与各科的学习情况。通过细致地分析,对留守儿童进行了有针对性地分析,将他们分为“红、黄、蓝”三种不同类别的学生,对呈现“红色”的学生进行不间断跟踪教育、对呈现“黄色”的学生进行每周一次的了解与教育、对呈现蓝色的学生进行一月一次的了解。

(二) 在班级中,利用好班集体主题系列活动

我能够在班集体活动中融入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活动,让班级里的留守儿童都能拥有自己的情感交流伙伴、学习伙伴、生活伙伴,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班集体就是他们温暖的家。比如,在班队会活动中开展“最亲小姐妹”推荐活动、“最佳学习搭档”评选活动、“进步之星”评比活动、“亲情拔河比赛”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这些孩子能够形成良好的交流与合作氛围,从而形成了良好的班风与学风。

(三) 在学校里,配合建立“亲情联系”站

为了及时处理研究中发现的部分留守儿童不良心理及其不良言行的表现,能够及时找出原因、确立有效的矫正方法,建构留守儿童不良心理的矫正策略模式。我能够积极配合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亲情联系站”,在亲情聊天室里让孩子们能够有与父母单独进行交流的时空。让这些孩子能够定期与父母进行情感与生活方面的沟通,从而能够实现远程的父母亲情感化教育,以至能够达到协助学校教育的目的。

(四) 在学校里,实施“亲情导师”制度

学校根据留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亲情导师”系列活动,让那些缺少亲情关爱的留守学生感受到老师给予的爱,从而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校园生活中的温暖与学习的无比快乐。如在学校开展“亲情会谈”“亲情辅导”“亲情诵读”“亲情生活”等等一系列的活动。我校一学期,每位教师都有确立一至两名“红色”留守学生为帮扶对象。一学期里,进行一周一次的亲情会谈、一周两次的辅导、一月共读同一本书、一月一次的共进晚餐活动。此项活动已经在我校形成制度,在师生中掀起一浪有一浪的热潮,也在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留守学生的教育刻不容缓,在“全教育”时代,我们应该摒弃教育上的偏见与教育误区、真正把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性教育、人文教育、面向全人类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我国教育的内涵,从而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镇西著.教育的力量[M].2016年7月第1版.

[2]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M].漓江出版社,2014年6月版.

作者简介:

张媛媛,江苏省宿迁市,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矫正策略留守儿童
谈学生学习不作为的正向引导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教学目标设计常见问题与矫正策略
调动自控意识,克服不良习惯
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