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阅读教学的教师定位

2018-07-14陈瑞龙

读天下 2018年4期
关键词:师生互动激发兴趣

摘要:在新课标大纲指导下,构建师生互动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定位,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可持续性,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关键词:师生互动;激发兴趣;引导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展,要求培养中学生“人文情感”观的呼声日益高涨。而要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强他们的课外阅读便不容忽视。不言而喻,如今在校学习的中学生已很少去阅读了,尤其是高中生,他们被较为繁重的课业及诸多会考科目所限,整日浸泡在教科书与题海之中,学习与考试的重压已使他们难以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因而逐步失去了读书的兴趣。即使有些学生还在阅读,也是一种盲目的读书。他们不会辨别图书,缺乏科学的读书方法。大家知道,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读书的乐趣,其后果是不可想象的。正因此,修订后使用的中学教科书,对文学作品越来越重视,且加重了选文的比例,这无疑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获得使学生重新阅读的乐趣。那么,作为主导性的教师怎样使学生有乐趣又多读呢?这首先的关键是要引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这个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驱动读书的兴趣心理。每个人只要有了驱动读书的兴趣心理这个前提条件,就会产生悬念般的阅读期待,从而产生迫切的阅读动机,主动介入读书活动。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 介绍作者作品,拓展课文空间。如读《鸿门宴》前,给学生介绍一些楚汉之争的历史材料,使学生深入感受文中的历史关键时刻紧张气氛和历史人物的气质。如教《为了忘却的纪念》时,可以介绍“左联”五烈士简况以及文中鲁迅提到的《思旧赋》,《思旧赋》中又有许多不易懂的地方,引导学生对其钻研,可增加新的知识。

2. 调动学生情感,激发阅读兴趣。作为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厚实的知识,还需要诗人的激情。面对一篇优美的散文,能运用准确、生动传神的语言设置情境,并且引领学生沉浸其中,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加以恰当的表情感染学生,这样学生身在课堂却有课堂之外的感受,从中领会到美、欣赏到美。教师的感情投入,使三尺之地也真正成为人文的滋长点。

3. 把握难易尺度,实现成就兑现。阅读前教师提出难易适度的阅读目标,使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有着明确的方向感,读完后有了切实的成就感,进而消除了盲目茫然感。读有所依,读有所得,兴趣自然提高。

4. 引入竞争机制,以竞赛促阅读。对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地作出积极的评价,热情鼓励,认真示范,让学生在不断得到的激励中感受读书的愉悦。尤其针对较为枯燥的文言文,如按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常有被迫之感,但教师如能激以小组赛的形式,仿效电视上智力抢答,课堂气氛大相陉庭,阅读意识大为可观。

阅读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教学就能逐步地有向计划的深度、广度进军。但需知,引导起学生阅读兴趣的核心问题是教会学生“自能读书”。钱梦龙先生说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起主导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不待老师讲”而“自能读书”的能力。因而,我想要教会学生“自能读书”,关键教师要善于学会像电影导演那样“导”起自己的学生来,怎么“导”即授人以“渔”之术。一位日本心理学家说过,阅读过程最重要的条件是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如果没有这种训练过程,主观上即使再努力,学习的收获也不会显著。教师的正确性的指导是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训练的有效途径。为此,教师可从以下几项突出导向的训练:

一是疏通诵读。疏通,指训练学生根据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疏通词句,以提高学生的认读和理解文意的能力。这项工作可看作是对传统的传承,实在,必须。而其中在阅读层面上最不可忽略的是指导学生读,读通,读明白,读出品味。阅读的本质就是“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当然应该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叶圣陶先生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说:“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阅读教学没有学生自己的读书实践,就像作文教学没有学生自己的写作实践一样,肯定收不到任何实效。只有学生自己读书,才能从多方面受益。学生自己读书,有利于獲得语感。有了这种对言语的灵敏的感觉能力,学生不需要进行语法、逻辑、修辞等理性分析,就可以直觉辨识言语的正误、优劣、美丑,并能得之于心,应之于手,不假思索地自由运用,甚至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叶圣陶先生也指出:“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工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

二是创设情境。导出情境,让情境成为一个教学平台,使学生参与其中并以自己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上。如在课内赏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这样一首写景的七言律诗。如仅从字面上直译或讲析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然不高,即使全背下来,也难体味到个中美感。但要是教学这首诗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先用录音机放录音,让学生凝神听一段有古筝伴奏的课文朗读,接着用电视机放上一段事先剪辑好的春意盎然的电视录像片:那翠绿的青山,如茵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烂漫的春花,莺歌燕舞,马蹄轻快,牧笛悠扬……使学生身处早春的氛围之中,从直观、形象的教学形式中感到春意绵绵,春光无限。再让学生随录音朗读课文。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兴趣浓厚,加深了对课文的感知。课内可如此,课外阅读亦然。如阅读高一第二册《读本》中的“赤壁之战”前,先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中相关的场面画景,而后展开深入的讨论,引导学生从历史资料中寻找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关注文章的主次把握和人物的描写刻画,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上网查阅相关的品析材料,在导的同时,学生跳出了课本,极大地促进了他们视野的开拓。

三是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注重学生的敏感处与忽略处。一方面注重敏感处学生“趁热打铁”,另一方面注重忽略处使学生“曲径通幽”,二者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敏感处的认识,如教朱自清《绿》时,学生会随作者那“惊诧于梅雨潭的绿”的情感而荡漾,但作者如何由“绿”而展现的不可抑制的情感却较难入手,此时教师便可启发引导设计理出几条线索来把握:①作者观察点有怎样的移动?②景物描写的变化?作者情感发展的关键词是什么?从而使学生把自己欢愉、神往之情融汇于一片绿中的同时,梳理了文章的脉络,提高了分析能力。在一些较难理解的文中,解读准确完整不可忽略背景揭示的作用。如《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纪念几个青年的作家。……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语意隐晦曲折,如何理解?我先按住不解,问学生当时写这篇文章的时间,作者所处的政治环境和社会背景怎样?大家开始恍然有所思,于是便上网找资料查阅了1931年的政治环境和社会背景相关知识,明确了当时国统区对民主进步人士进行了残酷迫害的高压政策,使学生明白了作者为何语而未明的用意,懂得了解文章掌握背景的重要性。同时,这种因一个问题而引发的主动探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合理宣泄了学习的热情。

四是研究探索。要教会学生自主性探究阅读,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让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阅读中的主体,还原教师真正的主导地位。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读懂课文,学生把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完毕,就万事大吉。而我们今天的新的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如何把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自然到社会,从小到大终身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工作。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在析疑的基础上进一步激疑。教师在课堂上要担任“辅导员”的角色,进行整体的把握,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提出的疑问,应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解决,不越俎代庖,能作些具体分析,帮助学生释疑。在学生析疑的过程中,教师力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朝不同的方向思考,用开阔的思路分析疑问,然后由学生自己互相评价,教师不要急于作出评判,有些问题,可以不求统一答案,甚至不作评判,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析疑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实现信息交流,互补思维漏洞,使课堂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乐起来,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认识水平能得到一定的發展和提高。并且在解析了课堂的小问题以后,要把学生的兴趣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尤其要让学生带着更感兴趣的问题离开课堂离开课本,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信息,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性学习。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能更加积极主动去阅读,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就能自由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这就为阅读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真正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总之,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首先要善于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进而合理有序地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向,不断调整学生学习的最佳切合点,注重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从课本里走出来,广泛汲取科学文化精华,发挥教师的主导定位意识,最终,真正让教师的教学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2011.

[2]田瑞云.语文教育行为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0.

[3]蒋湘宁.阅读教学略论[J].社科纵横,1997(5).

[4]李容.阅读教学的对话理念与实施策略.

[5]叶圣陶.中学国文学习法.

作者简介:

陈瑞龙,福建省厦门市,海沧中学。

猜你喜欢

师生互动激发兴趣
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趣味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