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心不越界

2018-07-13孙志艳杨静平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2018年7期
关键词:同伴交往

孙志艳 杨静平

【关键词】同伴交往;人际距离;心理需要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56-0075-03

【作者简介】孙志艳,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江苏苏州,215011)心理健康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进入高中阶段,随着自我发展要求的提高及学习压力的增加,学生会遇到越来越多焦躁、无力、彷徨和烦恼的时刻,而在这个阶段的社会支持系统里,同学和朋友无疑是助力的第一选择。可是有时候,同学和朋友给予的关心并不一定有效,甚至有可能起反作用。因此,给予一些必要的有关“关心”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人际交往的距离,明确人际交往有界限。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体验和分享中,运用身体呈现、绘画表达、小组讨论等方法讨论怎样给予最恰当的关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探索自己在表达关心时的内心体验,链接彼此的“关心”与“爱”。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对等和支持的关系,促发学生乐于交友、擅于交友的情感。

【课前准备】音乐、彩色粉笔、白纸。

【教学过程】

一、课程主题导入

教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课的开始,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一次有趣的自我探索:如果你正在等电梯,当电梯门打开时里面已经有一个人,他站在靠近电梯开关的位置,你会选择站在1、2、3、4哪个位置呢?

学生选择并分享。

学生1:我会选择站在1的位置,因为这样他就看不见我,比较安全。

学生2:我会选择站在4的位置,因为我觉得这样比较安全。

教师:如果这是一个浑身纹身的大哥,你的决定会有所变化吗?

学生3:那我要站在2的位置,这样方便一开门就冲出去。

教师:那如果是一个高颜值的异性呢?

学生4:我会站在3的位置,方便偷偷观察TA。

教师:大家可能会发现,帮助我们做出最直接、最真实判断的是我们的身体感觉。我们也可以借由身体的感受判断出和不同的人之间的交际距离,即使是对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我们也会需要不一样的距离。今天老师就邀请大家带着对身体的觉察来做一次关于“距离关系”的探索和讨论,一起探索这样一个主题——关心不越界。

设计意图:通过身体的直接感受,帮助学生获得对人际交往距离的真实感知,也为接下来的探索做热身和铺垫。

二、主题内容展开

教师:我相信大家都有过关心别人或者被别人关心的经验吧?那么,关心的结果如何呢?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况: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你知道身边的朋友也是关心自己的,但是却觉得不舒服,甚至可能会有点反感。

学生分享。

PPT出示案例《小磊和小强的故事》。

进入高中后不久,小磊和小强成了好朋友,小强数学学习有些困难,小磊经常会很急切地告诉他答案。有时早上急着交作业本,看到小强有题目不会,小磊也会主动把自己的作业本递给小强抄。学校社团开始招募新人,小磊知道小强会书法,帮他报了書法社团。类似的事情发生了很多,一次小强委婉地向小磊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小磊以后在帮助自己之前告诉自己一声。小磊感到生气又难以理解:“我那么关心他,把他的事当作我的事,他却不领情,而且不像我关心他那样关心我。”自那以后,他们的关系渐渐疏远了。

小组讨论:如果你是小强,有这样一个朋友,你的感受如何?你会怎么处理你们的关系?

学生1:如果我是小强,我会觉得很压抑、不舒服。

学生2:我会避免让他知道我的事情,也不会同意他帮我做的任何决定。

教师:对朋友的过度关心有时是一种伤害,它也打破了一个人的自我界限。真正的关心是基于他人需求的,关心也要注意方式,要尊重对方。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享,让学生去体会收到这份“不恰当”的关心时的感受,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恰当地表达关心。

三、聚焦主题探索

教师:刚才我们已经提到了“界限”一词,那么在我们需要关心的时候,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需要的界限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教师邀请学生A上台: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需要关心?这样的状态和感觉可以用什么颜色的粉笔来表示?

学生A:和朋友吵架的时候我会需要关心,我选择蓝色粉笔,表达的是难过、低落的感受。

教师:此时你希望得到谁的关心?请他上台。

学生A邀请学生B上台来,由学生A决定希望学生B所站的位置。

教师:从学生B所站的位置我们可以得知学生A所需要的界限是怎样的?(请学生一起观察和感知)

学生B:我感受到在他情绪低落的时候不需要我离他太近,他希望保持一些距离。

教师:我们了解了关心的界限,接下来再来看看在别人需要关心的时候,他的需要究竟是什么。

教师邀请学生C上台:你觉得自己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最需要关心?这样的状态和感觉可以用什么颜色的粉笔来表示?

学生C:考试考砸的时候,我选择红色粉笔,代表了愤怒的感觉。

教师:这个时刻,你最希望得到谁的关心?

学生C邀请学生D上台。

教师问学生C:如果现在D对你做一个动作或者说一句话会让你感觉好一些,你希望他做什么说什么呢?

学生D根据学生C的话做出回应。

教师:请大家根据学生C的话一起来探索一下他需要的是什么。

学生:C需要的是陪伴、支持和关注。

教师继续邀请学生E上台:你有觉得压力特别大、特别需要关心的时刻吗?我们可以把这份压力的感觉具象化。请你搬起教室里的一个重物,体会举着重物的压力和感觉。在这样的时刻,你希望得到谁的关心?邀请他上台,并把压力转移给他。

学生E邀请学生F上台,并把重物丢给学生F。

教师问学生F:现在E轻松了,你承担了他的重负,你感觉如何呢?

学生F:我觉得很累,有点不舒服。

教师:通过刚才的一系列互动,我们明白了该怎样给予恰当的关心呢?

PPT出示:界限、需要、力所能及。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感受、自主探索,从中感悟如何给予恰当的关心。

四、链接主题能量

教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在音乐声中,根据我的指导语完成一幅画,写下标题:我需要这样的关心。请同学们想一下,自己在怎样的情况下会特别希望得到朋友的关心?在那个时刻里自己是怎样的状态?你希望把自己放在这张纸的什么位置?请你画下那一刻的自己。在这样的时刻,你希望谁来关心你?他会出现在这张纸上的什么位置?他会有什么样的动作和语言?

学生在音乐中完成绘画。

教师:请大家把你的画送给你的朋友,请他解读一下自己的需要,并写在纸上。

学生分享感受。

学生1:以前看到朋友不开心的时候,我总是喜欢给她讲笑话逗她开心,今天才知道她更希望我安静地陪着她。

学生2:我感受到他在遇到困难时的无助和孤单,体会到他需要我做的是雪中送炭,给他最具体和实际的帮助。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了“关心”这个温暖的话题,关心是人与人之间非常美好的一种情感流动。希望大家能更好地把握关心的界限和需要,讓这种流动更加流畅和动人。

设计意图:通过对关心的表达和回应,让朋友彼此之间获得更温暖的理解。

【教学反思】

在人际交往这个主题中,“关心”是一个温暖又让人困惑的话题。学生通过身体感受探索“如何恰当表达关心”的方式,这种最直接的感受相较于教师的说教更有冲击力和感染力,也引发了学生更多的思考。另外,虽然课上讨论的是同学、朋友之间的关心,但这节课总结出的有关关心的结论可以应用于人际交往的每一种关系之中。

【课堂点评】

本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能根据教学内容巧妙选用了合适的学习方式——身体呈现。“身体呈现”是家庭治疗、团体辅导中经常会使用的一种呈现人际关系或内心感受的技术,它体现了具身认知的特点。

本节课的主题是“关心不越界”,教师整理出关心行为的“界限、需要与力所能及”层层递进的操作要领,让学生的关心不仅仅停留在文字或头脑上,而是通过现场的距离测试,全方位地感受关心的界限。学生首先从感受上知道人际边界在哪,人与人相处为什么需要边界,边界为什么对双方都有保护价值,然后在真切感受基础上展开情境讨论,并逐层提炼出三个要点,水到渠成。

(点评嘉宾:杨静平,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心理健康教师,南京市心理学科带头人)

猜你喜欢

同伴交往
我们是兄弟
当代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同伴交往的关系研究
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同伴交往
初中生同伴交往归因研究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
礼貌教育促小班幼儿交往能力发展实践
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研究
角色游戏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现状研究
浅析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