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基于数感培养的策略研究

2018-07-10陈绿漪

考试与评价 2018年2期
关键词:数感培养策略研究小学数学

陈绿漪

【摘 要】数感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素养,该素养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比较主要的直观感觉,对学生深入学习数学知识发挥着关键作用。教师必须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予以高度重视,在教学中深入探索教学策略,积极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感培养 策略研究 素养形成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并指出了“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我们知道,不论是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还是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都离不开较强的数的感悟能力,即数感。小学数学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平台,自然就应担当起学生数感培养的重任。为此,我们不仅要搭建平台,让学生反复在与数的接触中形成发展数感,还要授予数学学习的方法,形成数学思想,这样更好地帮助其数感的提升。

一、联系生活实际,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数感”主要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自己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比如:认识“0”时,启发学生自己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在温度表上见过”;“电话上有0”;“我的格尺上有0”……使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在生活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在现实中初步地建立了数感。

二、创设猜想情境,有效帮助学生发展数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感的形成过程是学生将知识内化的过程。该过程的主体是学生,任课教师起到了一定的主导作用。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科学的猜想情境,来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分析、操作、假设等一系列活动中,进而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增强数感。

例如,在“除法”相关知识点的练习中,笔者先让学生口算“40÷2、20÷4”的计算结果,这时候学生往往能够“张口就来”。在获得一定的自信后,笔者将猜想难度升级,要求他们完成题目“45÷3、68÷4、72÷6……”,这对于刚学习除法知识的小学生而言,就具有了一定的挑战性。在解题中,笔者引导小学生尝试猜想。猜想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在猜想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数字有了一定的灵敏度,从而获得一些数学规律。又如:在进行大数目估算的教学时,我请学生们试着估算一下一页报纸上有多少个字?一摞纸有多少张?一把瓜子有多少颗?全校有多少名学生?体育馆有多少个座位?全校学生人数与体育馆座位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在估算时很少有人会凭空估计,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地把要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多少倍,用这种方法估算这些大数。当学生把一份的数量与大数进行比较时,观察并感受到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体会了大数的多少,也了解了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在这样的估算训练中,估算能力逐渐提高,能够见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体会了数的大小、多少的实际意义,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三、借助探索实践,有效帮助学生拓展数感

通过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亲自动手中加深对数学学习内容的学习印象,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要点。与此同时,通过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和交流中培养沟通能力,增强团结意识,使学生数学能力增长的同时,充分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素养,促进学生的未来成长和发展。为了开展安全高效的实践课堂教学,教师必须预先做好充分准备工作,通过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计划以及设置预期結果的方式实现对时间教学的全程把控,以此确保实践教学的安全性,使实践活动顺利展开。

例如,在教授“实际测量”的课程内容时,教师通过预先分组设置,要求班级学生以六人小组为单位,开展“操场花坛测量”实践活动。在经过小组协商后,每位成员都肩负属于自己的任务,有的负责测量,有的负责记录,还有的负责计算等。在实践课堂中,学生通过多种测量方法获取最终想要收获的答案。有些学生在测出单元砖块长度的基础上,为了得出花坛长度,采用砖块长度乘以砖块数量的方式得到最终结果;有的学生在测出绳子长度后,通过一节一节的测量,获取花坛长、宽数值等。这就使得学生在相互学习、启发和交流中提高对数的感知能力,拓展数学学习思维,体味数量涵义,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数感能力。

总之,对小学生的数感进行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教师需要根据日常生活的情景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对教学情景进行设计,研究出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在教学中落实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任务,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现实进行体验,帮助学生更好的培养数感,同时,还应对其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进行进一步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汝贤.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策略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4):219-220.

[2]谷雪梅. 谈小学生数感培养的教学策略[J].才智,2017(22).

猜你喜欢

数感培养策略研究小学数学
农村初中学生数感的培养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探讨小学生数感培养的方法
无痕培养数感有效提升数学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