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中教师引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07-09莫代秀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引导问题小学语文

莫代秀

【摘要】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课堂引导虚化、缺乏目标意识,引导弱化、忽视方法指导,引导异化、隐匿课堂主体等现象,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应明确目标,搭建支架,以学生为主体,以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引导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4A-0115-0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思维狭窄,考虑问题较浅或者对一些问题存在解读错误等,因而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作为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教师引导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下面,笔者主要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问题一】教师引导虚化,缺乏目标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采取批注阅读的形式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但是,在学生批注交流环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没有对学生的批注感受进行恰当的评价或引导,或者对学生批注阅读的评价一视同仁,几乎对所有学生的说法都是给予赞同,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引导,以致于课堂引导形同虚设。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番茄太阳”》一课时,有一位教师先让学生默读后四个自然段,然后让学生在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旁边进行批注,最后再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批注感受。在学生交流汇报环节,有学生说小女孩很天真,有学生说小女孩眼睛复明的机会很大……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并没有做出必要的引导,而只是一再发问:“还有吗?其他同学呢?”在这样的课堂里,对于应把学生对课文的解读引向何方,教师并没有明确的目标,致使教学效果甚微。

【对策】引导目标要明确

在阅读教学中,对于要研究的问题,教师只有提出明确的目标,才能让学生在目标的引领下明确探究目的。

以上述《“番茄太阳”》一课为例,怎样才能使教师的引导更充分地为学生的“学”服务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应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比如,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明白“番茄太阳”的真正含义,因此在学生进行批注阅读后的集体交流环节,当学生回答“我觉得小女孩很天真”时,教师要适时地引导:“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小女孩很天真的呢?能结合具体的句子说一说吗?”“在这天真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还有哪些地方也能够体现出她的天真呢?”再如,当学生回答“有人把眼角膜捐给小女孩,她复明的希望很大”时,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这个人是谁呢?他为什么愿意把眼角膜捐给小女孩呢?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如此一来,教师以让学生理解“番茄太阳”的真正含义为目标,在学生汇报交流环节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恰当的引导,能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有深度。

【问题二】教师引导弱化,忽视方法指导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也经常见到一些教师出示自学提示,提醒学生按照某些学习方法去学习。但实际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没有具体引导,以致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不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一次抱母亲》時,有一位教师在板书课题之后,问学生:“读了课题之后,你们想要知道什么?”有学生说:“我想知道他以前都干什么了,他以前没有抱过自己的母亲吗?”有学生说:“他为什么要抱母亲呢?”有学生说:“他的母亲怎么了?”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并没有进行必要的甄选与引导,而只是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教师既没有教给学生具体的自主阅读方法,也没有引导学生就有价值的问题展开探究,完全由学生学到哪就算到哪,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对策】要为学生搭建支架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课堂引导更有效果,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这种支架可以是情境的创设,也可以是背景知识的介绍,还可以是一些“问题串”的引领……如此种种,都是为了使教师的引导更有效。

仍以《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为例,怎样才能体现教师的有效引导呢?笔者认为,在板书课题以后,教师让学生就课题进行质疑是可行的,但如果发现学生质疑以后对文本的理解不过是停留在表层,为了使学生的阅读更有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再鼓励学生质疑。教师一旦为学生搭建了这样的教学支架,学生提出问题的角度与质量就会发生许多变化。如有学生就问:“母亲那么轻,可是她是怎样用80多斤的身体翻山越岭,挑起全家的重担的?”有学生质疑:“‘母亲竟然那么轻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要反复出现呢?”如此教学,先通过搭建有价值的问题支架,再让学生通过细读课文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品味感受(当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感悟不够贴切、深刻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定然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问题三】教师引导异化,喧宾夺主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为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对学生的回答全盘接受。这样的教学看似尊重了学生,其实只不过是走过场,并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收效甚微,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李时珍夜宿古寺》时,有一位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能够体现李时珍在外生活艰苦的词句。学生默读课文后,说:“我是从‘李时珍带着弟子们翻山越岭,在外边好几个月感受到的。”听了学生的回答,这位教师接着说:“是啊,那时的条件可不比现在一样有火车、汽车,一切都得靠他们一步一步去寻找,你们说辛苦不辛苦?(学生被动地回答:辛苦)接下来,这位教师继续追问:还有哪些句子可以体现李时珍在外生活的艰苦呢?当教师看到没有学生发言之后,就直接让学生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并自以为是地引导道:你们看,他住在到处是蜘蛛网、长满青苔的地方,能不说在外辛苦吗?请大家把他在外生活条件的艰苦读出来。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过来的“辛苦”信息,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的引导更像是自言自语、自问自答,喧宾夺主,没有真正把“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对策】要以学生为主体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能够各抒己见,发表个人意见,充分发挥学和的学习主体作用。

如教学上述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时,为了避免出现越俎代庖、喧宾夺主的现象,教师可以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自读课文,说一说李时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答出李时珍是一个认真负责、不怕艰苦、严谨认真的人之后,教师趁机引导学生,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重新回归文本,细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阅读品味、感受。如此教学,一切从学生“学”的意愿出发,既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理解感悟文中的人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有效引导对于学生能正确理解课文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才能真正发挥课堂引导的导向作用,进而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引导问题小学语文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