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五柳先生传》对后世自传文学的影响

2018-07-09方梦圆

大观 2018年4期
关键词:自传影响

方梦圆

摘 要: 中国的自传文学自产生起便沿着一条特殊的轨迹发展,而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问世,更是中国自传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代表。《五柳先生传》以其独特的叙述手法,对后世自传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五柳先生传》;自传;影响

一、引言

关于“自传”的定义,传统意义上流行的是西方对autobiography一词的理解,即叙述者本人对其生平事迹、成败功过、心路历程等进行客观而详实的记录。但是笔者认为,中国古代的“自传”与西方的autobiography含义不尽相同。在中国,诗和文“都是隶属于士大夫阶层的作者们对自己生活中的现实状况、各种事件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感情的表述”。①而“自传”作为“文”的一类,自然也具有这一特征。中国古代的“自传”相较于autobiography,更注重道德情操的体现及价值取向的表达,而非自我的真实解剖。

我国现存最早的自传普遍认为是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作为《史记》的序言,文章以客观的笔法记叙了个人生平,但目的仍在于介绍书籍的内容梗概及写作原委,其后的自传多为这种模式。而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打破了这种单一的自传模式,在纪实中加入了虚构的和理想的成分,为自传增添了浪漫色彩。《五柳先生传》自问世以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自传文学的发展轨迹,类似的作品不断出现,“以致形成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品类”,包括王绩的《五斗先生传》、白居易的《醉吟先生传》、陆龟蒙的《甫里先生传》、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及应谦的《无闷先生传》等。川合康三先生将这一类自传文概括为“《五柳先生传》型自传”。②本文即立足于此,着重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分析《五柳先生传》对后世自传文学的影响。

二、《五柳先生传》在内容体例上的影响

《五柳先生传》型自传不像传统自传一般按照自己的出身、家庭、学历、仕宦等顺序详细地介绍自己,它们在内容的选择与安排上都有不同的侧重。

首先是自我命名,作者多以号自称,并介绍这一名号的来历。“五柳先生”是因为“宅边有五柳树”,而“五斗先生”是因为“常一饮五斗”。“醉吟先生”则以爱好为号,“醉吟相仍,若循环然”。“甫里先生”以地名为号,“人见其耕于甫里”。“六一居士”内涵比较丰富,书、琴、棋、酒、《集古录》一千卷,再加上“老于此五物之间”的一老翁,是为“六一”。但是,“五柳先生”这一名号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五柳”与陶渊明之间不存在任何必然联系。后世文人似乎也借鉴了这种随意的命名方式,但是他们都在名号中加入了自我认知的元素,其中以“六一居士”最突出。而“六一居士”并非作者信手拈来,作者所要铭刻的不只有五物之名,更标志了五物于其一生中的不可分割性,展示了“自一观五居士犹可见也,与五为六。居士不可见也;居士殆将隐矣”的决心。③

第二是兴趣,兴趣是最能体现文人品格的部分,因而也是自传文本中着墨最多的部分。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树立了隐逸文人雅好的典范——读书与饮酒,后世文人均沿袭了这一传统。“读书”一般都具有非功利性,无论是五柳先生的“不求甚解”,还是无闷先生的“不诡合,自怡悦而已”,都是在极力撇清自己与世俗的关联,从而塑造出一个理想的隐逸贤者的形象。而饮酒则与文人的性格有着很大的联系。在这一谱系中,强调醉饮的都是性格洒脱而与世独立的文人,“五斗先生”“醉吟先生”“六一居士”都是如此。相比之下,“甫里先生”与“无闷先生”则显得更为克制与内敛,“甫里先生”是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放弃饮酒(“先生始以喜酒得疾,血败气索者二年,然后能起”),而“无闷先生”主要是源于性格因素(“性乐沉静”)和自我约束。

第三是生活状况的描写,主要包括物质条件和人际交往两个方面,且人际交往是建立在物质条件的基础之上的。物质条件方面,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突出的便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家贫”。而后世文人也都普遍具有这一特征,王绩、陆龟蒙和应■谦与陶渊明一样,都是长期以躬耕为主的隐逸文人,因而生活拮据;而白居易与欧阳修则是致仕之后寻求归隐的士大夫文人,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白居易称“家虽贫,不至寒馁”就是对这种状态的委婉解释。在人际交往方面,五柳先生与人交往的原因是饮酒(“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五斗先生与之最为相似,均是以酒作为交往的媒介(“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甫里先生与无闷先生则倾向于与贤者交往,“不喜与俗人交,虽诣门不得见也”(《甫里先生传》),“与友人交,多乐从其有志节者”(《无闷先生传》)。总体来看,他们的人际交往都具有一定的标准,且目的相对单纯。

三、《五柳先生传》在价值取向上的影响

陶渊明作《五柳先生传》,并不是为了向世人展示“五柳先生”(也是自己)的隐逸生活,而是为了表明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现自己不流于世俗的品格。这种创作理念也对后世自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首先是对隐逸的追求。陶渊明在文学史上一直被冠以“田园诗人始祖”的称号,“田园”就是其歸隐的象征。他并非没有追求功名利禄的理想抱负,这一想法在他诗文中也多有体现,如《命子》④一诗,他就将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于自己的儿子。但是在《五柳先生传》中,我们只看到了一个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隐士形象。或许在古代文人心中,出世比入世更为不易,因而隐逸总是散发出高尚品格的光芒。弃官归隐如王绩、陆龟蒙、应谦,致仕归隐如白居易、欧阳修,他们都在文章中表露自己对隐逸生活的自足。传统意义上的隐士是不同于普通人的圣人,但是陶渊明笔下的“五柳先生”却更像一个栖身田园、生活贫苦却甘之如饴的农夫,至白居易、欧阳修,仍是作为朝廷退休官员安度晚年,诗词琴曲、交友唱和无不涉及。简言之,隐逸的内涵从陶渊明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隐逸不再偏重外在的形式,隐逸文人更关注的是内在心灵的净化与升华,也就是陶渊明所说的“心远地自偏”。

其次是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隐逸生活的物质条件客观来说是贫穷的,但是隐士都欣然接受这种生活状态,体现出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安贫乐道”一词最早出自《论语》。《论语·雍也》载:孔子称赞颜回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⑤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也化用了这句(“箪瓢屡空,晏如也”)。在儒家思想中,“乐道”是文士正统的价值观念,他们崇尚不以贫贱而动摇对“道”的信仰。因此,陶渊明才极力描写他困窘的生活状况,通过“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态度表明他对“道”的坚定。这种有意忽略财富的写法在后世自传中也有不同的体现。“甫里先生”的生活条件十分恶劣,暴雨淹没农田使其遭受“苦饥”,他亲身克服困难,并自比“尧舜”“大禹”,最后还对“蚤虱名器、雀鼠仓廪者”表示不齿,体现出他不为身外名利浮云所困的品质。

第三是理想化的自我认知。“五柳先生”是陶渊明理想化的人格,最能代表他的价值追求。因此,他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过程,就是自我美化的过程。虽然作者可以模糊了“五柳先生”的真实姓名,但他是希望读者将“陶渊明”与“五柳先生”之间划上等号的。后世文人在自我评价中都体现了这一理想化的自我认知特点。“五斗先生”遵循的是“昏昏默然”的處世之道,这是他理想中的“圣人之所居”,所以他能做到“万物不能萦心”的通达;“醉吟先生”不愿克制对所喜爱事物的狂热追求,并为这种过度的“偏好”做种种辩驳,纵情肆意,无拘无束;“六一居士”以五物志其乐,意在功成身退、归于宁静;“无闷先生”则是一个“绝意仕进”,一心只“困而学之”的人,与世无争。这些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没有世俗的功利色彩,只愿因其本心而活。这种理想化的自我认知模糊了作者本来的面貌,却更加明晰了他内心的价值追求。

四、结语

自传强调的是真实性,而文学却需要保留一定的虚构性,这一看似矛盾的问题却在《五柳先生传》中得到很好的解决,同时也对后世自传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内容体例上,《五柳先生传》开创的模糊个人信息、物质匮乏与精神愉悦的对立,以及忠诚于内心真实情感的手法,在很大程度上被沿袭与深化;而在价值观念上,出世精神统摄全文,理想化的自我认知成为彰显作者不流于世俗的高尚品格的重要手段。总之,“《五柳先生传》型自传”以其独有的风格,在中国古代传记文学领域中开辟了新的天地。

注释:

①②[日]川合康三.中国的自传文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7;48.

③苏轼.书《六一居士传》后[M].孔凡礼校.苏轼文集·册五·卷六十六.北京:中华书局,2016:2048.

④陶潜.陶渊明集[M].逯立钦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27.

⑤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59.

参考文献:

[1]陈兰村.中国古代名人自传选[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2]王成军.西方自传理论研究述论[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8-13.

[3]赵白生.“我与我周旋”——自传事实的内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4):113-118.

[4]许菁频.中国古代自传文学叙事观念之探微[J].江淮论坛,2003,(04):91-95.

[5]王莹.中国自传文学传统的形成——先秦至魏晋自传中文人的自我呈现[J].南华大学学报,2015,(03):118-124.

[6]刘桂鑫,戴伟华.论自我命名在古代自传文学中的功能[J].社会科学研究,2013,(02):176-182.

[7]刘凌.“儒士”的诞生与“安贫乐道”[J].泰安师专学报,2001,(05):10-15.

[8]宋严丽.从《五柳先生传》型自传看虚构与真实的关系[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01):41.

[9]邵明珍.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非“自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82-87.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猜你喜欢

自传影响
陈独秀的自传缘何戛然而止
云的自传
《李敖自传》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诺贝尔的自传
邵洵美主编“自传丛书”始末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小顽儿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