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教育教学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2018-06-29张敏杰胥莹莹

昌吉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同堂双师协同

张敏杰 胥莹莹

(1.滁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2.商丘学院人文学院 河南 商丘 476000)

2017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4号)指出:为培养大批创新人才,高校应积极推进教育模式、形态、内容等多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双师同堂是强调两名教师根据各自专长分配教学内容,对同一群学生进行教学的教学模式,由于其具备同堂教师专业性强且各具所长、授课以及组织方式多样、教学重视人际互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个别化教学以及团队合作的特性,成为高校改进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借鉴形式。

一、基本研究概况

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运用文献法,以“双师同堂”进行全文文献模糊检索,共检索到2007年至2017年的相关文献294篇,在此基础上又以“高校”为主题词进行二次检索,最终筛选出169篇符合要求的论文。对169篇论文进行计量统计分析和主题编码,操作步骤为:将169篇论文汇聚一起,逐篇深入阅读,归纳出文献量、关键词共现、发文机构、发文期刊分布、基金分布等多个分析单元,依据各分析单元建立编码系统,将数据录入spss17.0进行计量统计分析,得出以下基本研究概况。

(一)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的学术关注度以及学术普及度逐渐提高

自2007年以来,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的发文量以及被引次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这表明随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教育教学的研究中其学术关注度与普及度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

图1 2007-2017发文数量及文献被引次数

(二)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研究热点紧随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需要

关键词共现频次可反映2007年至2017年之间与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具有内在联系且数量相对较多论文所关注的主要热点问题。如图2所示,共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有“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应用型”、“协同教学”、“双师同授”、“教学模式”、“法学教育”等,“其他”主要指出现频次少于2次的论文,如具体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卫生学、知识产权法、卫星直播教学等)、研究生教育、全日制专业学位,等。这些核心共现关键词表明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研究紧密跟随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步伐,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以及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形式,且其侧重点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以及具体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如法学教育)方面。与此同时,协同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以及师生互动也是其热点研究的重要内容,也从侧面反映了双师同堂教学模式是高校探索产学研以及校企协同育人,推进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另外,从“双师同授”以及“协同教学”出现的高频次词汇可知,双师同堂与“双师同授”以及“协同教学”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图2 2007-2017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关键词共现频次

(三)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主体较单一

对不同机构的发文量进行统计,除直接显示的不同机构发文数量以外,“其他”指的是发文量少于2篇的机构(集中在本科高校以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从图3分析来看,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者集中分布在本科高校。重点高校西南政法大学发文量最高,从其文献内容分析来看,重心集中在对法学教育的研究,这与其是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基地密切相关,也从侧面反映了双师同堂教学模式是进行卓越人才培养的重要探索形式。滁州学院以及湖北经济学院的发文量居于第二和第三位,作为地方本科高校,两所院校集中探讨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在具体专业以及课程的应用,这也体现了开展双师同堂教学模式是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现实需求。与此同时,从图3还可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所、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对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不多,可见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教育应用方面的研究主体还较为单一,仍主要限于高校,尤其是本科高校内部。

图3 发文机构

(四)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质量有待提高

对不同期刊的发文量进行统计,除直接显示的不同期刊发文数量以外,“其他”指的是发文量少于2篇的期刊(集中在高校学报)。从图4分布状况来看,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教育应用的相关研究主要刊发在高校学报,极少量的研究刊发在综合性的教育学、社会科学以及高等教育期刊,且呈现出零星、分散的状况。按照布拉德福的文献离散规律,某领域的绝大多数关键文献通常会集中发表于少数核心期刊,而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较少刊发在CSSCI来源期刊,也可见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教育应用的相关研究虽学术关注度以及普及度不断提高,但研究质量仍有待提高。

图4 期刊分布

(五)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获得较好的基金支持

基于研究基金资助状况的分析,169篇论文中有125篇获得了不同层次的基金支持(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篇,各省市教科研基金35篇,各高校教科研基金75篇),占总发文量的67.46%,这表明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教育应用的研究获得了较好的支持。

图5 基金资助状况

二、基本研究内容

基于对2篇博士论文、6篇硕士论文以及161篇期刊论文进行编码分析,共得到了28个码号,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在高等教育教学应用中的五大类基本研究内容,具体分析如下。

(一)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发展历程的研究

研究者关注于厘清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基于文献梳理,双师同堂教学模式植根于协同教学(英译为“team teaching”,也有研究者将其译为多师同堂、多师同授、合作教学、双师同授)。而关于协同教学的兴起,有研究认为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为解决教师不足的问题而进行的教学改革实验,也有研究者认为源起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学生可向多名教师请教的多师同授教学方式。[1]我国关于协同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台湾,20世纪90年代大陆地区逐渐关注。同时,由于协同教学强调多师,但对同一教学团队教师的数量未有统一定论,其数量组合具有灵活性,研究者在借鉴时,常常会依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结果。如西南政法大学,自2001年起,针对“法学课程”创立了“双师多向互动式教学法”,2004年,进行了针对博士研究生法学理论学科“多师同堂”协同教学的探索,2012年,又针对“法学课程以及法学人才培养”进行“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可见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只是协同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团队主要由两名教师组成,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在对其关键词共现频次进行计量统计分析时,“协同教学”、“双师同授”高频次出现以及我国关于双师同堂教育模式的研究能够成为一个独立部分的原因。

(二)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理论基础的研究

研究者关注探明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为研究以及实践应用提供不同的理论基础。研究者认为强调成员间的合作有利于彼此相互学习,竞争妨碍彼此努力的群体动力理论;强调学习上重视学生主动性,教学上重视学生原有经验和知识结构,并重视通过师生互动,利用启发式、合作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相互协同效应的协同学理论以及强调个体因与所处环境、他人之间交往互动,而形成相互作用交往关系的交往理论均是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基础。[2][3]基于以上的理论基础,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以及实践应用要重视师师以及师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建立师生间多方位的交往与互动关系;要重视学生学习积极与主动性,通过创设一定情景、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有效提问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链接,进而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如张红艳等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提出了结合案例、讨论以及模拟法庭等形式构成的双师多态教学法,并证明该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课堂认知,扩展了学生的思维;[4]杜慧等人基于协同、交往以及群体动力理论视角,提出了结合双师辩论、点评等方式构成的双师互动教学法,并证明该教学法能够突破传统法学学科教学方法中的不足,改善法学学科的教学质量。[5]

(三)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独特优势的研究

研究者主要从三个方面肯定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的独特优势。一是同堂教师各具专长,能够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保障教学效果。如陈晓丹选取来自福建省内三所高校的教师组成双师同堂项目小组,进行了双师同堂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喜爱并接受双师同堂教学模式,认为双师同堂为课堂注入了活力、丰富了课堂活动和信息量、有利于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6]二是双师同堂强调授课以及组织方式多样化,关注学生个体以及团队合作,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周力通过对法学双师互动教学方法的实践分析,指出有84%的本科生赞同双师同堂教学模式,认为双师同授将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总结、辅导等各环节融合在一起,综合运用“问题教学”、“讲解接受”、“探究发现”、“掌握学习”、“开放课堂”等教学形式能最大限度挖掘学习潜能;[7]三是双师同堂重视师生、生生以及师师之间的互动,提倡开放教学,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言堂,理论与实践割裂,师生互动缺失的现状。如张红艳等人以《婚姻家庭法》为例,进行了双师多态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授课教学效果的实证对比,结果表明双师多态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对教学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课程成绩。[8]可见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教育教学应用中学术关注度以及普及度的提高,得益于其自身独特优势能够满足我国高等教育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局限,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四)双师同堂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

在教学团队建设上,双师同堂强调两名教师共同对同一群学生进行教学,通常要求两名教师在专业背景上相同或不同,但各具专长,除此以外,师资的构成还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校内教师同堂,两名教师均来自校内。如王新兵等人在进行“无线通信原理与移动网络”双师同堂教学模式探索时,选择的同堂教师均来自校内,一位教师专长于无线网络的性能分析,另一位教师则擅长无线系统开发。[9]二是校内外教师同堂,同堂教师一名来自本校,另外一名来自其他院校或者企业。如程学彩在进行光电显示技术课程双师同堂教学模式探索时,双师一方为本校专任教师,另一方为从校企合作单位聘请的企业工程师。[10]可见教师团队的建设处于灵活的立场,能够根据实际状况进行双师的选择,有利于推进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的实践运用。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由于研究者研究视角不同,构建教学组织形式也不同。如郑峰从双师互动的视角,将组织形式分为支持式、平行式和互补式;[11]陈永胜等人从分工配合角度,将组织形式分为主辅式、平均分配式和交谈式(同堂教师运用互问互答、反复诱导、层层深入的方式进行教学);[12]田鹏等人综合双师职称、教学科目以及双师互动,将组织形式分为职称等级结合式(高、低职称双师结合,先进带后进)、联络教学式(同一科目教师和助理人员结合,发挥专长)、互助小组式(跨科目教学)、循环式(根据教师专长组成团队,轮流教学)、主题式(针对某主题进行双师教学)。[13]综合来看,教学组织形式虽叫法不一,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支持式与主辅式都强调一位教师主讲,另外一位教师进行辅助教学;平行式与平均分配式都强调将同一学生群体分成两组,两位教师各自选择一组进行平行教学;互补式、循环式都强调两位老师依据各自专长,交替对同一学生群体进行相关内容互补的教学。

在教学实施程序上,研究者根据整个以及具体某堂课的教学,给出了不同的教学实施程序。首先,从整体教学而言,高青松认为应包含师生进行协同分组的课前准备环节,对教学进行专题划分、分配主导教师、告知学生“学什么”的引导授课环节,根据教师专长引导教学、告知学生“怎么做”的师生辩论环节,求同存异,告知学生原理的总结深化环节,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评价反馈环节。[14]其次,从某堂课的教学而言,王海娟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中行政法“国家赔偿”的讲解为例,提出教学实施程序应包括管理教师讲国家赔偿的内容,法律教师讲民事赔偿的内容,学生提问并点评老师和其他同学,教师掌控课堂、解答学生疑问、记录平时成绩、归纳和总结。[15]总体而言教学的整体以及具体某堂课的教学程序都涵盖的有课前准备、授课指导、师生互动、总结归纳。

在教学内容选择上,陈晓丹、王海娟等认为研究性、跨学科、实践类以及双语课程更适合采用双师同堂教学模式。[16][17]在教学手段、方法、形式选择上,双师同堂教学模式提倡开放式教学,具体教学手段方法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研究者认为案例、讨论、情景模拟、演示、练习、参观等教学法,在线访谈、远程协助、研讨、辩论、演讲点评、发散思维练习、比较思维练习、求异法思维练习、师生以及师师互动等教学手段和方式更有利于双师同学教学的开展。但也有研究指出并非所有双师同堂教学模式都适宜使用以上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如王锴等人在进行财会专业“双师同授”教学效果调查时发现,预设学生会高度支持双师互动或者辩论的教学手段与形式,而结果显示90.2%的学生选择支持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86.67%的学生支持双师同堂讲授,77.25%的学生支持情景教学。[18]可见虽然双师同堂教学手段、方式、方法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但从实践应用来看有效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仍需视情况而定。

(五)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实践应用的研究

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应用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校企、校际合作视域下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研究者侧重于探索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育人背景下运用双师同堂教学模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如陈国俊提出了要编写适用教材与讲义,建立课程设置、备课、授课、评价、成果转换资源共享的系统,避免“政出多门”,力争做到“珠联璧合、和而不同”的校企双师同堂教学模式构想。但与此同时也提出,校企模式下的双师同堂还存在如何解决双师同堂教学组织管理和人才评价制度以及有效整合交叉学科教学等问题;[19]陈晓丹选取福建省内三所高校老师组成的双师同堂项目小组,进行双师同堂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证明了校际间的双师同堂能够有效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但也提出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存在耗时多、配合难的问题。[20]二是学校内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视域下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研究者侧重于探索引入双师同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弊端,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如刘沛谞认为传统的法学教育倾向于将法学与其他学科门类隔离,理论与实践、实体法与程序法割裂的倾向,为培养卓越法律人才,进行了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的探索,结果表明双师同堂教学模式能够打破传统教学对法学教育的局限,保障法学教育课堂教学质量。但刘沛谞等人的调查也显示,法学教育中的双师互动存在授课内容衔接较差、同堂教学流于形式,教师团队组合较为随意、专业层次与知识差异易造成双师不能有效交流、教学方法依旧较为单一、教学管理较差等问题。[21]从以上可知,当下研究者着力运用双师同堂教学模式探索产学研、校企协作协同育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路径,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益,并探索了一定的实践应用路径,但仍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三、研究展望

综上可知,双师同堂教学模式植根于协同教学,属协同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基于群体动力、建构主义学习、协同以及交往理论的理论基础,强调同堂双师应基于各自专长,重视多方位互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个别教学与集体指导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构建开放性教学系统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也正出于双师同堂教学模式所具备的以上独特优势能够符合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求,其在高校教育教学应用中的学术关注度和学术普及度逐渐提高,也获得了较好的基金支持。但有关双师同堂在高校教育教学应用的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首先,研究主体仍以本科高校为主,研究主体的单一,不利于形成合力。基于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背景,政府、企事业单位可提高对双师同堂的关注,为大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2],探索更适宜的协同育人路径。其次,虽然教学团队建设、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实施程序已形成了可循的规律,但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需进一步细化研究,如是否只有研究者提到的实践类、跨学科类等的课程更适宜采用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由于其自身的优势是否能够被应用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以改变纯理论性教学“满堂灌”的现状;不同的教学内容更适合采用哪些教学方法方式以及手段,当下只有少部分研究进行了实证研究。再次,研究表明双师同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但也指出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团队组合随意、教师专业知识和层次参差不齐、耗时多、配合难、经费投入多、组织管理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乎到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研究是否能够顺利投入实践应用,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将是后续研究的重点。譬如针对耗时多的问题,后续是否可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引入双师同堂教学模式下的翻转课堂教学,以使原有教学格局和学习过程的诸多环节发生变化,构建围绕“学情”的更为开放的教学模式[23]。最后,当下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研究较为笼统,具体细致的研究较少。如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可从多个视角着手,如从师生互动、师师互动、校企合作,等。进而推进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增加相关核心期刊的发文量。不管怎样双师同堂教学模式作为教学模式研究中的一个小层面,若核心期刊中缺少相关的研究文献,这一教学模式的发展状况将不易被有效反映,最终也将不利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1][2]韩博文.双师协同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17.

[3][21]刘沛谞,等.双师同堂”教学模式与法学人才培养[J].法制博览,2017,(06):36-41.

[4][8]张红艳,等.法学“双师多态式”教学法实践启示[J].高教论坛,2017,(08):29-32.

[5]杜慧.法学学科双师互动教学方法的实践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7,(17):209-221.

[6][16][20]陈晓丹.高校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菏泽学院学报,2013,35(12):130-134.

[7]周力.法学学科双师互动教学方法的实践分析[J].同仁学院学报,2015,17(3):59-63.

[9]王新兵,等.“无线通信原理与移动网络”课程双教师授课模式探索[J].同仁学院学报,2016,38(4):6-8.

[10]程学彩.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光电显示技术课程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1):136-137.

[11]郑峰.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研究——以滁州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24):210-211.

[12]陈永胜,等.外贸函电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7,20(4):69-73.

[13]田鹏,等.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反思[J].科教导刊,2011,(04):110-111.

[14]高青松.多师同堂”教学模式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2014,(07):71-72.

[15][17]王海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行政法课程中“双师互动模式”的探索——以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为个案[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01):88-91.

[18]王锴,等.财会专业“双师同授“教学模式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2):18-21.

[19]陈国俊.基于校企协作模式的设计类课程“多师同堂”教学改革构想[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10):192-193.

[22]丁玲玲,等.高校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的共生模式探究[J].昌吉学院学报,2016,(05):94-98.

[23]吴晓林.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在新疆预科汉语教学中的适用性与应用对策探析[J].昌吉学院学报,2016,(03):47-52.

猜你喜欢

同堂双师协同
李政成:集名家名剧同堂,聚五湖四海之友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外固定架应用于创伤骨科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多师同堂面对硕士研究生授课研究——基于我校多师同堂授课教改实践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